地域元素再生理念下的辽宁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
2019-09-10苗力耿钱政李娜孙琦
苗力 耿钱政 李娜 孙琦
摘要:在已公布的两批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名单中,辽宁省共有13个小镇入选,数量居北方省份前列。本文在实地调研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这些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归纳和整理,总结其发展特点与突出问题;同时,指出基于地域元素概念的小镇建设是突出“特色”的本质要求,并提出13个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基于各自地域元素的不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最后,从产业、功能、文化、空间四个维度,总结辽宁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这些小镇建设提供实际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城镇;地域元素;辽宁省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3.008?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3-0047-07?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s Characteristic Town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Element Regeneration
MIAO Li, GENG Qianzheng, LI Na, SUN Qi
[Abstract] Liaoning is the most developed province in the northeastern China. In the list of two national level characteristic towns, 13 towns in Liaoning have been approved, ranking the forefront of the northern provinces.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and data research, this paper firstly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summarizes thei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outstanding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elements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highlighting "features", and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different emerging industries based on their respective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 13 national feature towns. Finally,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13 national-level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Liaoning from four dimensions: industry, function, culture, and space, 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al theoretical basis and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small town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town; regional element; Liaoning Province
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色小城镇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建设进程方兴未艾。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小镇建设的“特色性”?如何防止“千镇一面”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地域元素作为小镇在千百年发展过程中,综合了地理、人文、历史、生态、资源、空间等诸多因素沉淀下来的“固有特色”,具有 “普遍且唯一”的天然属性,应成为众多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核心考虑要素。从小镇地域元素中发掘城镇发展动力,实现地域元素再生,亦是小镇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性发展的最佳方式。
辽宁是东北地区最为发达的省份,是东北三省唯一临海的省份,海陆相接,山野相连,具有相对突出的地域资源条件优势,在小镇建设中本应充分依托这些优势资源,扎根自身地域文脉,建设符合辽宁地域特征的特色小城镇。然而,由于针对该省特色小城镇的系统性学术研究仍然相对匮乏,导致相关小镇建设缺乏理论支撑,地域特色性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基于对辽宁13个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实地调研,从地域元素再生的视角出发,梳理这些小镇发展中的问题,尝试提出符合地域特点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这些小镇的特色性建设提供参考。
1辽宁特色小城镇的建设背景
特色小城镇是国家在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导致社会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聚,而普通乡镇逐渐走向衰败,为疏解大城市人口密度,小城镇建设越发被官方重视起来。英国、美国、日本三国在启动小城镇建设时,其国家城镇化率均超过70%,进入深度城镇化阶段,而新兴国家韩国小城镇建设起步时城镇化率在40%到50%之间,相对提前[1]。目前,英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均已经完成了对小城镇的开发培育工作,小城镇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人口和产业的重要发展载体。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城镇化率已从2000年的36.2%提升到2017年的58.52%,進入了城镇化“S曲线”的第二阶段,即50%~70%的区间。进入这一阶段,“大城市极化”现象愈加明显,并带动都市圈和城市群逐步形成,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然而,大城市“极化”也会伴随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房价上涨、人口饱和等一系列问题。此时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将是缓解城市问题的重要方案。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城镇化率已超过67%,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动能逐渐减弱,小城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被寄予厚望,其得到了省域层面的大力支持并快速推广。目前,辽宁省特色小城镇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大连瓦房店市谢屯镇在内的13个乡镇,先后入选第一二批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同时,辽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50个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乡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
2辽宁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概况
笔者从社会与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剖析当前辽宁13个国家级特色小城镇特点与问题,即第一批4个:瓦房店市谢屯镇、东港市孤山镇、弓长岭区汤河镇、大洼区赵圈河镇;第二批9个:法库县十间房镇、鲅鱼圈区熊岳镇、阜蒙县十家子镇、灯塔市佟二堡镇、北镇市沟帮子镇、庄河市王家镇、盘山县胡家镇、桓仁县二棚甸子镇、海城市西柳镇(见图1)。
2.1社会发展现状
人口规模方面,辽宁特色小城镇大多已具备一定的镇域人口基础(2016年数据),其中熊岳镇镇域总人口最多,达14.2万人,孤山镇、西柳镇和佟二堡镇人口均为5~7万人,沟帮子镇和谢屯镇人口均超过4万人,胡家镇、十家子镇、二棚甸子镇、汤河镇和十间房镇人口为1~3万人,仅有赵圈河镇和王家镇人口不足1万人。整体上,辽宁特色小城镇的镇域人口总数相对较高,但建成区的人口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13个小城镇的建城区人口数据中(谢屯镇数据暂缺),熊岳镇达12万人,孤山镇、西柳镇、佟二堡镇和二棚甸子镇为1~3万人,其余7个小城镇均不足1万人。从相关经验来看,当一个小城镇的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时,将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超过5万人则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3],因此,多数辽宁特色小城镇的镇区仍需进一步集聚人口、提高首位度,以带动镇域整体发展。
经济发展方面,13个特色小城镇大多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2016年数据)。从经济总量上看,熊岳镇和西柳镇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谢屯镇、沟帮子镇和孤山镇均超过40亿元,其余小城镇则不足20亿元,可见这些小城镇之间的经济总量差异较大。然而,其人均数据的差异则相对较小,有8个小城镇的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人均值,13个小城镇的整体平均值达全省人均值的1.85倍,体现出这些小城镇在辽宁省内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随着相关扶植政策的推进与落实,许多小城镇的特色产业项目逐渐起步,配套产业链逐步形成,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13个小城镇均无重大污染型产业,基本达到新型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全部实现自来水集中供应,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县城水平;在公共服务方面,银行网点、超市、商业中心、快递网点,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服务型设施均已基本普及。总体来说,辽宁特色小城镇的社会发展基础良好,具备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稳健发展的潜力。
2.2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是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灵魂”。辽宁13个国家级特色小城镇的产业目前涵盖三大产业类型:(1)农业。按地理单元可划分为辽北粮食区、辽东药材区、辽南水果区、沿海渔业区,品类多而差异大。(2)工商业。主要表现为凭借交通枢纽、区域节点、地区资源等独特地域元素而发展起来的小镇特色商贸产业。(3)旅游业。小镇依托独特自然风光与自然资源,发展出风景观光、康体娱乐、休闲养生等旅游产业(见表1)。
2.3特点与问题
综合来看,辽宁13个国家级特色小城镇的支柱产业的特色性较强,但其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差异较大。例如,西柳镇与十家子镇虽均为单一支柱产业,但前者的北方纺织集散中心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的基础好、平台高,已经带动了整个镇域数万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而后者的玛瑙加工产业受众面相对较小,单一产业无法支撑整个镇域经济,小镇发展仍需以农业资源为主。此外,小镇产业丰富度的不同也造成经济发展的明显差异,如熊岳镇与汤河镇均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但前者的产业种类更为多样,形成了“特色农业+商贸物流+山海泉旅游集群”的多元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潜力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均明显强于后者。
总体上,辽宁13个国家级特色小城镇人口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发展模式与类型多元,能较好地突出小镇的文化、产业等特色建设,具有较高的带动性和示范性。然而,与较为成熟的浙江特色小镇相比,辽宁特色小城镇起步相对较晚,产业类型与结构相对滞后,并且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这是小城镇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见图2)。
3地域元素再生理念与特色小城镇建设
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重点在于“特”。基于上述分析可见,辽宁特色小城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规模,但其特色性营造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辽宁小镇地域元素丰富多样,其时空环境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独特性,地域产业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因而笔者认为在辽宁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中,应紧紧围绕地域元素特点,深入挖掘地域资源价值,实现地域特色产业再生。
3.1地域元素是小城镇的独特资源
“地域元素”是指特定区域内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等综合而成的独特符号[4],是区域的标识与名片,体现了一个地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方式、程度及审视角度。地域元素内涵丰富,独特的历史地理、物种及其衍生元素,都是小鎮在发展建设中的特色资源[5]。“再生”在城市层面,是指城市在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和历史文化延续等方面的新变化时所开展的城市改建、用地重组、环境整治等。城市再生的对象主要是指城市旧城区,调整、改善城市旧城区的功能,提升甚至再造城市历史城区的活力和环境品质是“城市再生”工作的重点[6]。
地域元素再生理念运用特定的手法梳理和挖掘小镇自然、历史、产业等特色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小镇的特色规划建设中,营造出浓厚的小镇氛围及意境,提升小镇的吸引力。从而使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成为了特色小城镇的本质属性,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保证特色小城镇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7]。
3.2再生是小镇建设的本质要求
特色小城镇,旨在突出其“特色”的内涵。中央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到“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因而,地域元素再生理论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不可或缺。
第一,地域元素再生理论研究能够根据地域差异实现城镇的差别化定位发展,是解决千镇一面现象的重要措施。通过地域元素剖析,因地制宜,能有效避免小镇建设同质化,也能将不同城镇的独特优势最大化。第二,地域元素再生理论研究能够帮助城镇理清当地资源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摈弃水土不服的高能低效产业,保护产业特色,促进资源整合,完成“产城融合”的目标。第三,地域元素再生理论研究还有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和企业的主导作用,帮助政府因地施政,为小镇发展指明方向。
3.3辽宁特色小城镇的地域元素再生
辽宁省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及地域特征,这是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必要条件。不同于浙江模式,辽宁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大部分以原有特色乡镇为基本单元,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产业的转型升级又迫在眉睫。以地域元素再生作为小镇建设切入点,有助于促进小镇扎根自身地域特色,探索符合辽宁特征的特色小城镇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小镇的再生(见表2)。
4辽宁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发展策略
目前,辽宁两批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在申报获批后,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发展潜力明显提升,小镇原有的各项规划需要及时修编调整。产业是推动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能”,缺少了产业的支撑,特色小城镇建设将难以为继;文化是构建小城镇特色的“灵魂”,是贯穿整个小镇特色品质提升过程的关键内涵;功能是小镇建设体现“人本”理念的“载体”,其丰富度是影响小镇人居生活幸福感和便利度的重要物质基础;空间规划则是城乡规划内容的“核心”,小镇的产业、文化、功能等各类要素的各项具体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空间规划中。因此,笔者认为这四个维度是突出小镇地域特色性的关键,在新一轮的相关规划编制中应着重关注。
4.1产业维度
利用地域资源禀赋,根植地域的产业定位。产业定位应基于社会需求、植根于地域资源禀赋,找准产业的优势点,准确定位,突出 “特而强”的产业,做到 “一镇一特色”。应大力开发突出辽宁特色的环境、生态、气候等自然元素,人文历史、传统文化、建筑古迹等人文元素,以及区位、交通等空间流动要素。
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构建高效的产业集群。辽宁特色小城镇产业体系构建应分为三个阶段:(1)植入新兴产业,推动转型升级。辽宁小镇多以一、二产业为主,应引入高端论坛、展会推介、养生度假等新兴第三产业类型。(2)加快产业链延伸与整合。当前,辽宁小镇产业链尚未形成,农业小镇多处于原料生产环节,应重点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3)构建完整的产业集群。小镇自身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应以地域资源为纽带,建设辽西北特色农产品、辽东森林生态农业、辽中特色商贸物流、辽南高端滨海度假等小镇集群(见图3)。
4.2文化维度
梳理地域历史文化,重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特色小城镇的文化体系构建,应坚持保护与传承并行,而不应“偏废”。辽宁特色小城镇多缘起于明、清、近代时期,有些小镇历史资源丰富,但发展状况不一。辽南历史重镇熊岳镇,目前拥有完整的明清古城及古民居群,但因该镇产业类型过于丰富,反而忽视了古城价值,任其衰败;孤山镇拥有古代宗教建筑群,是辽东南沿海旅游圣地,但过度开发改变了古镇肌理,仿古建筑盛行,反而失去了地域特色。
加强文脉的系统性保护,避免简单保护的单一思维。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具有辽宁小镇特色的寒地村落形态、民族建筑风貌、满清人文习俗等要素系统化地串联起来[8],重现历史片段,形成由若干历史遗存和文化故事组成的文脉,系统性地传承地域文化。空间上,在保留其文化意蕴的前提下,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和工艺手法,将文脉展示出来。
4.3功能维度
科学规划小镇功能,构建合理高效的人居环境。在“紧贴产业”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小镇的自然肌理、文化特质和产业类型,确定主题鲜明、人居和谐的小镇功能发展方向。在保护传统特色功能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小镇的功能特点和发展空间,充分考量新旧项目在功能上的互补性与融合性,合理设计小镇功能的空间结构。
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小镇人居生活便利性。便捷的设施服务是特色小城镇的基本要求,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当前辽宁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短板,消费、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与产业水平脱节,导致这些小镇的活力相对较低,无法形成高端人才和产业的集聚。因而,应从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三大方面提升设施服务水平,提升城镇品质。
4.4空间维度
强化城镇肌理延续,组织小镇地域特色风貌。城镇肌理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重新激发小镇活力、小镇再生的关键。辽宁特色小城镇空间肌理充满特色,山海相映、林田相依,应重视天际线的控制,预防天际线因建筑物的过度拥挤导致节奏的丧失,避免新兴用地对小镇风貌的干扰,结合地域特色,形成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的小镇风貌。
倡导宜人空间尺度,塑造綠色便捷的交通体系。辽宁特色小城镇在规划时,街廓尺度不宜过大,塑造小镇温馨的氛围;街巷不宜过宽,以双向两车道和双向四车道为主,并注重步行体验;外部交通应加强与相关城市的铁路、公路等联系,方便人员、资本的快速流动;居民的绿色出行特征明显,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为主,应注重绿色交通系统设计。
探索“多规合一”的小镇制度维度建设的新思路。辽宁特色小城镇规模适中,可以作为探索多规合一方案的试点,实现城镇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的协调统一(见图4)。
5结语
辽宁13个国家级特色小城镇的自然资源禀赋较高,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存在规模偏小、分布分散、产业结构滞后等突出问题,处于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之中的小镇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本文提出辽宁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应从梳理自身地域元素特色出发,基于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及独特的自然风貌及地域特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并在文化、功能、空间等其他维度综合提高城镇规划和建设水平。文章成果为产业建设尚不完善的辽宁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方向,为建设符合辽宁地域特征的特色小城镇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实现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再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继恒.特色小镇经济运营模式分析[J].建设科技, 2018(2):27-30.
[2]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色乡镇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6.
[3]曹宗平.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D].西安:西北大学,2004.
[4]关伟锋,蔺宝钢,刘喜东.现代与地域元素在城市新区中心绿地景观中的应用——以榆林空港生态园区中央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6):266-270.
[5]蒋晓翌.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以兴元湖景观设计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6]王建国.“城市再生”与城市设计[J].城市建筑,2009(2):3.
[7]周菲.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特色小镇构建研究[J].城市建筑,2016(26):376.
[8]唐宏.地域性文化视角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江苏南沙镇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9]高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咸宁市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5):141-144.
[10]孙琦.地域元素再生视角下的辽宁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11] MIAO Li, SUN Qi, CHEN Fei, et al.Study on the Planning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Liaon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egeneration[C].UIA 2017 Seoul Word Architects Congress Abstract Book,2017.
[12]李娜,苗力,牛筝,等.连片成区模式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应用——以井陉县中部传统村落片区保护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35(1):83-88.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1.017.
[13]梅耀林,汪晓春,王婧,等.乡村规划的实践与展望[J].小城镇建设,2014,32(11):48-55.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4.11.007.
[14]岑迪,周剑云.新型城镇化导向下中小城镇规划探析[J].小城镇建设,2012,30(4):34-39.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2. 04.010.
[15]仇保兴.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小城镇建设,2012,30(2):20-26.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2.02.039.
[16]張群,秦川.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J].小城镇建设,2008,26(12):100-10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8.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