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一日常规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
2019-09-10任婉婷
任婉婷
摘 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任务,也是促进幼儿成长的关键措施。当前,幼儿园在对小班幼儿的教育中,已经把幼儿的自理能力融入了日常的生活教育中,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其自理能力。本文针对当前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如何通过一日常规活动来对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进行培养。以期通过研究和探索,将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贯穿到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树立独立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一日常规活动;小班幼儿;自理能力
引言:
自理能力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一种自我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幼儿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幼儿是培养自理能力最佳的阶段和时期,所以要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和实践,才能给与幼儿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幼儿自信、独立、积极的品格和精神,从而体会生活的真正乐趣,提升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家庭在自理能力意识上不够重视
我国家庭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辈成为了照顾幼儿饮食起居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人群,所以溺爱和过度保护的现象非常泛滥,这也是当前阻碍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1]。另外,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但是在自理能力上却没有正确的认知,很多家长认为等孩子大了,就自然会了,从而对现阶段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错过了最佳的阶段,造成幼儿的习惯偏差和独立能力不足,这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其次,家庭成员过度的溺爱造成孩子形成任性、自我等不健康的性格,也不利于自理能力的培养。
(二)家长在教育上不够专业
很多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存在很多误区,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会由于自我认知上的错误而在教育上出现错误的行为。家长在幼儿的生活处事上往往存在凡事包办的现象,缺乏耐心和正确的教育理念。不给孩子充分的适应和学习时间,如此会打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形成错误的思想,认为父母会帮他们,所以失去自主的意识,妨碍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特别是有些家长对于幼儿的自主倾向不能及时的发觉,而去打击幼儿的心理,容易对幼儿的心灵造成消极的创伤。所以家长不专业的教育方式也成为了当前幼儿自理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
二、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贯穿到一日常规活动中
(一)利用一日常规活动的内容,提升自理意识
1、结合幼儿的自理能力,强化自理意识
在一日常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来了解幼儿的自理能力,然后根据幼儿自身的情况通过一些语言上的引导来增强幼儿的自理意识[2]。比如可以设计“我可以”的接龙游戏,让幼儿了解自身的能力,诸如“我可以自己吃饭”“我可以自己整理玩具”等,同时教师要对拥有基本生活技能的幼儿给与言语的肯定和赞扬,向其传递自理能力很重要的信息,帮助幼儿树立自理意识,从而使其在生活中能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并大胆去尝试。
2、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幼儿自理的积极性
如果用传统说教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是不可能的,幼儿的心理活动决定了其实践行为,要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自理活动的锻炼和尝试才是培养自理能力的关键。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幼儿提升对自理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选取一些有关自主自理的故事,《能干的小猪》之类的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从故事中受到启发,而且幼儿的模仿性很强,也可以通过动画短片的形式来播放一些其他小朋友自理生活的视频,有利于激发幼儿自理生活的积极性。
3、树立优秀的榜样,推动幼儿自理活动的产生
教师和家长都是幼儿喜欢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和家长都要注意在生活中为幼儿树立良好的自理榜样,从而让幼儿能够积极学习,推进幼儿自理活动的产生。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幼儿展示一些其他小朋友自理生活的片段,引导幼儿正确的认知自理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并加以鼓励,提升幼儿对自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
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是幼儿日常活动的重要保障,所以生活常规要根据幼儿的日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制定,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帮助幼儿能够从家庭生活中快速的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3]。小班幼儿的年龄小,比较敏感,好动,好奇心强,自理能力比较弱,要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常规设置,把握好生活中的每个环节的实施,帮助幼儿在细节中形成独立意识。而且幼儿正处于培养习惯的重要时期,利用生活常规的规范性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比如进出校园要跟老师和同学打招呼,上课要坐正并保持安静,饭前饭后要洗手,喝水如厕要排队等,所有的生活细节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培养习惯的关键行为,也是促进幼儿树立自理意识的重要点。当幼儿能够自觉的去遵守这些常规,其自理意识的培养就更加容易。
(三)教会生活自理的方法,强化练习
1、对幼儿进行自理技能的教育
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在自理方法的教育上,教师需要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让幼儿去理解和学习。比如利用儿歌、游戏来提升自理的技能。比如让幼儿学穿衣服,可以组织“穿衣服”的比赛,规定五分钟穿外套,五分钟脱外套,在比赛的激烈环境下,有的小朋友在自己出现障碍和困难的情况下,会去观察其他小朋友的动作,从而去进行模仿学习。比赛结束后,穿的最快的孩子会带上领导的标识,带领其他孩子学习穿衣服的技能。 这也是利用了榜样的力量和幼儿善于模仿的特点,锻炼幼儿的能力。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编成儿歌,比如洗手时可以唱《洗手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缝里搓搓,两手抱着搓。让幼儿可以在儿歌中愉快、轻松的学会洗手的技能,并加以掌握。
2、结合实际情况提升自理技巧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格、能力和心理特征都不一样,所以在自理技巧的教学上,要根据不同的幼兒进行具体的指导。通常在同一的指导教学之后,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实际掌握情况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考核,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来观察每个幼儿的掌握情况。对于落后的幼儿,教师要一对一的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找出问题的所在,帮助幼儿克服困难。而对于学的较好的幼儿,可以增加一些难度和任务,促进幼儿更好的学习和提升[4]。
3、引导幼儿享受自理生活的乐趣
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是对学生最大的激励,在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孩子的进步和表现,教师都要心里有数。比如幼儿今天与昨天相比,吃饭更加规矩而且干净了,就要对其表扬,用温暖真诚的语气鼓励幼儿更好的表现。同时也可以定期对幼儿自理能力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一些奖励,比如手工玩具、小红花、小星星等,都能够提升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对在自理生活中感受到乐趣,推动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幼儿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所以教师要将自理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一日常规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提升幼儿的自理意识,通过游戏、儿歌等形式来提升幼儿的自理技能,从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纯.重视一日活动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探微[J].成才之路,2018(01):36-38
[2]陈娟.浅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2018(27):12-13
[3]胡小辉.浅谈小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5(99):25-26
[4]曹志红.浅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