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2019-09-10张亮
张亮
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对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越加重视,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体现在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教师要全面提升初中生生物综合素质,并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改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内在驱动力不足的现状。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重视学生优秀习惯的养成,从学生发展出发磨炼生物实验技能,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体认识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生命观念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初次接触生物知识,需要生物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相应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生物的研究领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其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传达一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重要人生观念。这种生命观念是指人类对地球生命整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在遇到和观察到的生命现象时,需要给予这些生命以最基本的尊重,同时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当是平等和谐的,经过对大自然生命的集中探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生命的尊重之心。同时,对于生命的顽强和伟大,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体现的。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生物学中的各种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通过教师的悉心教导,必然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之能够获得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生物物种进化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生命观念”的思想渗透其中,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和对生命观念的把握。从最基本的单细胞生物(如衣藻、草履虫等),到相对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如苔藓植物、腔肠动物等),再到更加复杂的生物(如种子植物和脊椎动物等)。各式各样的生物物种都处在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时,还应当为学生举例生物进化的实际表现,强调此时此刻还有众多生物正在产生进化行为,教师为学生讲解桦尺蠖的进化历程,以此向学生说明生物体的进化源自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基因突变的有益性。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学生对生命的进化与适应观有了一个相对中肯的看法。同时,使学生能够充分尊重生命的特异性和普遍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当受到同等的对待,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提升其生物核心素养。
二、授课过程严谨仔细,强化学生科学思维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表明一个严谨科学的知识探究态度,培养学生养成优秀的生物科学探究习惯。“实事求是”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学习的基本素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白崇尚科学的重要性,任何臆想和假设都不能够成立,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需要遵从理性的实验数据和最终的实验现象。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能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这需要学生能够遵从既定的科学假设,并在合理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和比较,符合严谨的科学思维假设,进而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最终,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一系列的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对于一名研究生物的人来说,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探究方法,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从而使学生的生物学习更加严谨且一丝不苟,能够清晰地思考生物问题。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生物学中最为知名的一个探究生物可能性的好方法“假说——演绎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的设计和猜想的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逐步明确关于“假说——演绎法”的操作规程。孟德尔的假设是“实验现象观察统计,得到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3[∶]1的分离比。 解释3[∶]1的性状分离出现的原因即为假说。”而对应到演绎推理的部分则是“若假说正确,可以预测子一代与隐性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则预测其后代应出现高矮为1[∶]1的分离比。”最终由孟德尔进行测交实验,得到了实际1[∶]1的性状结果。由此可见,关于“假说——演绎法”的理性科学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思考,并逐步贴近生物知识的真相。
三、采取生物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意识。在初中阶段,生物实验对于学生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但是教师依旧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且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探究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生物知识观念。这些实验需要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性,同时能够激活学生的知识探究意识,例如绿叶在光下生产制造有机物、人的膝跳反射现象,以及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等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实验的步骤出现偏差,对最终的实验结果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关于“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的探究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探究实验过程的科学严谨性,从随机取样、测量工具的选择以及测量种子长轴长短数据的准确性都要做到规范科学,从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好习惯。通过小组观察交流,提出“花生种子的大小是由品种(遗传物质)的不同引起的吗”并做出假设。通过教师点拨组织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并通过交流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改,如两个品种花生种子的样品数量要足够,建议不要少于30粒,以防止出现偶然性使实验数据不准确。在测量花生种子长轴的长短过程中,建议使用游标卡尺,长短以毫米计,四舍五入,如10.5毫米可算作11毫米。数据测量的准确性是对实验结论最有力的保证,也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保证。为了更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两个品种花生种子的大小不同,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坐标纸绘制曲线图,横轴为种子的长度,纵轴为样品的个数,依据两数的相交点连成曲线,当然,也可以提醒学生尝试把曲线图的横轴作为样品的个数,纵轴作为种子的长度,让学生分析哪种曲线图更直观形象。通过实验方案的实施和思考,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生物探究实验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好想法、金点子,教师需要积极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思考,不断推演生物实验的本质问题,从而为学生种下科学探究的种子。
四、关心当前新闻热点,提升学生社会责任
生物知识的探索没有止境,并且21世纪被称之为“生物学的世纪”。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的科学探究层次不断加深,正在逐渐涉及人类比较敏感的技术领域。从当初的克隆羊“多莉”,再到后来的人类胚胎造血干细胞等等。生物科学的某些领域处在“伦理道德”和“科学进步”的边缘,生物学的进步正在不断冲击人类固有的认知世界。因此,教师需要引導学生关心当前的新闻热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还需要明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好事,但是需要符合当前人类共有认知的伦理道德框架。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时,需要重点关注当前生物科学的进步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就好比之前的“基因编辑婴儿”实验,既是一个基因经过人为修改,从而可以抵抗某些疾病。经过基因人为修改的婴儿从生理学上来说就是一个“非正常”人,假如这样的技术被滥用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中,会制造出所谓的“新人类”。基因编辑婴儿,是按照科学家意愿删除了某些人类身体缺陷的产物,但是不符合人类伦理学的认知,因此这样的实验是不符合当前主流认知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生物伦理”观点,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科学认知体系。因为“天才”和“魔鬼”只有一线之隔,所以帮助学生构建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是完全符合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利益的。学生心中包含对社会责任的意识,能够进一步内化成为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生命观念,强化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提升学生社会责任。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具备良好的生物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周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