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2019-09-10郭学强
郭学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个别时候还要创设情境,让他们学会从数学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学生们学起来,也将感到亲切、真实,也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和认知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摸索经验,把经验转化为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它高于生活,也回归了生活。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有灵性与活力。用生活的理念构建课堂,才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管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稍微差的学生,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生活经验,只不过是学习稍微差的同学不能将这些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所以成绩也不是很好,而且学习数学也没有兴趣。我在讲“平均数”的时候,专门把这节内容放在八月十五前后去讲,讓学生把中秋节晚上分月饼的感受第二天在课堂上谈一下,让同学们听一听,家里买的每一块月饼是不是都是平均分的,任何人都没有多吃或少吃。每当讲到这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解决一些身边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寻找规律,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激发兴趣,感受数学的别样魅力
兴趣是激发人们学习的无尽的动力,数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要打破“纯数学课”的观念了,要联系生活实际,也要做到与其他知识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互相结合,才能将数学课上得比较完美。
盯紧课堂,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与学习方法的主要来源,课堂常规抓得好,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能使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如教师可以通过树榜样的方式来抓常规,促进学生养成好习惯。小学生的模仿性极强,榜样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抓好典型就能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也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
关爱学生,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关心学生是当好教师的起码要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教育才有力量,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表现在一视同仁。关心学生是当好教师的起码要求,不以学生美丑论好恶,不以贫富悬疏论亲疏。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平等对待,特别是对后进生、智力低的学生,更要关怀备至。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是和蔼的,又应是严峻的,但和蔼不等于放纵,严峻不意味着冷酷,同时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证、个性、才能和倾向,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鼓励为主,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上课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班里的新鲜事,对于这些事再说说自己的感想,说得好的,及时给这些学生鼓励,对起来发言学生都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就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体会到了平等、民主、信任。也可以让学生提问题,并互相解决问题。但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中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有的学生突然插话提问题。其实,这表明学生上课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这是十分宝贵的思维品质,老师不应责备学生,而应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正常发挥出来。
转换角色,坚持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互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一个教师无论学识如何广博,都必须始终考虑到在学生的主体位置。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找问题,提问题,自己去独立完成题目,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的方式有: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明确讨论问题后,随后分组讨论;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就会预习新知,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兴趣盎然,乐在其中,这样课堂学习的氛围就更浓厚了。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才能展现数学的魅力。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爱扬起教学的风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才会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 河北省泊头市齐桥镇王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