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足球游戏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2019-09-10刘苏明
刘苏明
现状分析,有的放矢
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随着我国教育、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体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耐力素质是反映学生体质强弱的重要指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协同努力、齐抓共管,实现青少年耐力素质和体质整体水平的提高。
传统教法,枯燥乏味
学生进行耐力素质练习,反映在国家课程上有以下几方面教学内容:400米跑,400-600米走走跑跑,再加上一些跑动的游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觉得内容枯燥乏味,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对完成400米跑带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和恐惧感。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虽然一直在改变方法,但效果都不是很好,长此以往,教师在进行耐久跑教学时,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问卷调查,了解心声
我们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喜欢足球游戏的学生占到调查者数量的将近一半,可见如果开展足球游戏,基础人群占比是比较高的。之后,我们将足球游戏融入体育课堂,并在开展半年以后,又一次进行了问卷调查,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喜欢将足球游戏融入体育课堂,结果,开展足球游戏的班级的所有学生都选择喜欢。
魅力足球,积极参与
我们通过研讨和学习,创编了几十个足球游戏,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游戏,不仅享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快樂,更能提高自己的耐力素质。足球运动还具有更多的价值,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提升社交能力。参加比赛使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公平竞争,养成团结、宽容、自信的品质,学会如何面对竞争、如何面对失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白努力的价值等……正因为有综合性的价值,足球才成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运动的价值涵盖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德智体美劳“,所以,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就是开展素质教育,通过参与足球运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使其从中体验到足球运动的价值所带来的身心健康,使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更有成效。
数据对比,初显成效
我们每隔半年对学生进行一次数据采集,了解将足球游戏融入体育课堂后,学生们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在小学阶段,反映学生耐力素质最重要的测试项目就是50m×8。因为我们每半年对学生进行一次50m×8测试,三所实验校,每所学校都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试验,将这些学生的体育课进行调整,将足球游戏融入其中。通过几次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参与实验的班级总体成绩要优于非实验班。
拓宽思路,更上一层
孩子们喜欢足球游戏,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足球比赛。其实足球比赛是更严谨的足球游戏,足球游戏是比较放松的足球比赛。于是我们大胆实施,在体育课上继续开展足球游戏活动,并且不断变换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全身心投入。我们还利用大课间举行班级联赛。赛前,各班设计班级足球队的名字、队标、足球服的样式和颜色,以及足球队队歌。在比赛之前,就已经把学生的兴奋性调动起来,绘画出众的学生设计队服和队标,音乐出众的学生设计队歌,有文采的设计队名,所有的审批权限都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审批合格了以后,再交由教委会负责定制。赛前所有工序完成后,再进行班级联赛,先打循环赛,再打排名赛,每个班无论强弱,都要进行不低于四场的比赛。先进行班级男生对抗赛,再进行班级女生对抗赛,最后进行班级混合制比赛。孩子们在比赛中奔跑、传球、射门、抢劫,完全沉浸在比赛中。通过比赛,他们收获了健康,收获了友谊,班级凝聚力得以增强。他们在比赛中,有胜利的欢笑,也有失败的泪水,品尝到了竞技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酸甜苦辣,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脚踏实地,展望未来
小学阶段的体育任务,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特别喜欢并能伴随一生的体育项目,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这一点,学校和体育教师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困惑,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必定有限,而且体育课也是有限的,单单利用每天在校体育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去巩固和强化孩子们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是不够的。因此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是很有限,如果可以将足球文化深入到各学科中,整体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提高。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能够把家校合作做得更深入一些,让家长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家长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形成家庭体育,这样对于孩子终身体育的培养会更简单、更有效果。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家校合作,如何调动家长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需要我们进一步摸索和研究。
【本文系2017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将足球游戏融入体育课堂,提升学生耐力素质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CDEB1731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丰台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