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孕产妇心理障碍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2019-09-10吴凤庆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3期
关键词:干预措施孕产妇心理障碍

吴凤庆

[摘要]孕产妇心理障碍包括产前焦虑、产前抑郁、分娩恐惧、产后抑郁、产后精神病等。其影响因素包括孕产妇身心状况、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所受的社会支持等。孕产妇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护理措施体现为产前健康教育、搭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个体化服务及加强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的心理护理,促进产程顺利进展,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降低产前产后心理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孕产妇;心理障碍;干预措施;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3-000-01

妊娠、分娩都是育龄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但妊娠期、产褥期妇女在生殖、内分泌、泌尿等全身各系统均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因为对胎儿的担心、对生产过程中疼痛的顾虑、对即将面临的家庭生活的改变及自己扮演的社会家庭角色转变的忧虑,导致孕产妇在整个孕产期中受到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双重压力。若此时期未重视孕产妇的心理变化,未使其及时接受正确、合理的疏导,将导致孕产妇心理障碍的发生。孕产期是妇女一生中发生精神疾患的最高危时期。如果不加以重视围产期抑郁、焦虑症的发生,除了对孕产妇自身健康、日常生活造成危害,还将影响婴儿生长发育及孩子今后的生活,给整个家庭带来痛苦。

孕产妇心理障碍主要分产前焦虑、产前抑郁、分娩恐惧、产后抑郁、产后精神病。为经调查,围产期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每七名妇女中就有一名受到影响。同样,孕产期焦虑症也影响到许多妇女,研究显示产前焦虑的患病率估计为13-21%,产后焦虑发生率为11-17%。本文将针对孕产妇心理障碍相关影响因素、护理干预措施研究进行回顾,以对孕产妇心理问题深入了解,有助于今后对孕产妇心理疾病发病原因的探讨,对预防疾病发生、提高预后提供帮助。

1孕产妇心理障碍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1.1孕产妇身心状况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孕妇心理健康受到孕妇的职业、年龄、学历等个体特征的影响,也与孕妇的怀孕史、早产史、产程出血情况、妊娠阶段等有关。国内亦有研究发现高龄孕妇相比低龄孕妇,孕产期心理压力更大;另外高龄孕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也加大高龄孕妇对胎儿安全的担忧,导致其孕期压力增大。国内研究还发现,孕妇对分娩的恐惧与压力随着预产期的临近逐渐加重,孕妇情绪波动加大。

1.2孕产妇的性格特点人们日常的性格特点、个性特征,通常决定着其情绪的表达方式。近年来许多研究围绕孕产妇性格与其情绪之间的联系展开。张素云等人将孕产妇的性格按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内向稳定、内向不稳定这四分法进行分类,发现外向稳定型性格的孕产妇中发生心理障碍者最少,心理障碍者多集中在内向稳定型性格的孕产妇中;研究还指出对高危孕妇实行重点干预可能会减少围产期心理障碍的发生。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协助研究结果表明,性格开朗、豁达的孕产妇更容易耐受妊娠和分娩的过程,对孕产过程表现得越平静,孕产妇的心理状态越好。既往研究表明孕妇的心理问题、负性情绪体验与孕妇的性格特征是相互关联的。性格内向的人注意力多集中于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事件上,因此这部分孕产妇对自我的关注度增强,导致她们放大负性生活事件的感知,产生消极影响。在孕产期,护理指导工作中留意妇女的性格特征,做好疏导工作,有助于预防孕产妇心理疾患的发生。

1.3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有学者对506名孕妇调查发现,焦虑症状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70例)孕妇中,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焦虑症状反应强度呈减弱趋势。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知识经验增加、社会阅历丰富,思维方式成熟,个体对家庭、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有比较客观的评判,拥有更积极的认识态度,能拥有更健康的心智来承受、处理自身、外界带来的各种压力。因此,提高孕产妇的知识层次是增强孕产妇心理承受能力的关键条件。既往多项研究普遍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也与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密切相关。经济条件较差的孕产妇在孕产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类孕产妇会担心自己怀孕住院的医药费,孩子出生后需要的抚养费用,而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孕产妇对这方面的担忧明显减少。

1.4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资源交换,目的是增进接受者的健康。直接效果指人际接触和帮助促进健康的行为,问接效果是通过减少个体的负性压力事件严重度来促进健康,相互作用效果主要指通过缓冲压力性事件及提供积极经历来提高个体对压力的耐受力。

2孕产妇心理护理措施

2.1产前护理①产前健康教育:经研究发现,孕妇担忧、焦虑情绪在孕中期即出现,其焦虑情绪甚至超过孕晚期。因此护理人员在门诊产检时应重视开展孕妇健康宣教,如发放宣传小册子,候诊室播放分娩、母乳喂养等知识,提高孕妇对科学妊娠的认知,缓解产妇心理上的压力。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和蔼的态度面对产妇,多与产妇进行沟通,充分了解产妇的个人信息、身心状况,加强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对临产妇应给予更多关注,尽量满足其需求。同时,日常的护理工作应娴熟、认真、轻柔、严谨。

2.2产时护理①第一产程:第一产程从规律性宫缩至宫口开全,经历时间较漫长,产妇的体力消耗很大,产妇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全面检查产妇的身体状况,对产程、母儿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以便及时处理紧急情况,②第二产程:通常宫缩乏力、体力不足是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在第二产程常见特征。产程中,除了配合药物使用,护理人员应及时鼓励产妇,正确指导其利用腹压配合宫缩促进胎儿娩出。③第三产程:此过程中最大危险是产妇存在大出血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胎儿娩出后,产妇会出现沮丧或兴奋的不同情绪,均可刺激大脑皮层,抑制子宫收缩,导致宫缩乏力大出血。若新生儿娩出后出现異常,应暂时避开产妇,避免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影响其子宫功能的恢复、身体的康复。

2.3产后护理生产后妇女的内分泌调节出现暂时性紊乱,容易增加产妇出现精神症状的机率,尤其在发现新生儿出现异常或性别不满意后,会产生极大的失望、自卑等。重视产后妇女的心理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能减少或避免产后大出血或发生产后抑郁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了解孕产妇心理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掌握最新的护理理念已是做好产科护理工作的前提。

猜你喜欢

干预措施孕产妇心理障碍
心理护理在改善孕产妇妊娠结局及产后抑郁情绪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预防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下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湖南省长沙市危重孕产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空心病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低到尘埃里
齐齐哈尔市2004-2008年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