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2019-09-10王君丽
王君丽
语文课是在解读一篇篇课文的过程中学习、锻炼并掌握实际的语文实践本领,是以教师富有个性的具有实践智慧的解读实践向学生示范如何解读的过程。
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知音”,更要做“课程的知音”,还要做“文本的知音”。在钻研一篇教材时,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理解,一方面必须关注语文课程的“价值理性”,必须对“教什么”、能够开发出哪些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进行选择,并站在学生如何读、如何写的角度进行设计,让“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进入“学生体验的语文课程”。
一、 慧眼独具
人总是比较喜欢沉溺于经验之中,易跟着思维定势走,从而影响对文本的解读,难以发现文本中的智慧。这是解读之大忌。
我们提倡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妨把教参和自己熟知的解读“搁置”起来,摆脱惯常,超越偏见,以“陌生”的眼光去看。特别是重复上某一内容时,一定学会说服自己,要在扬弃的基础上,思考“还有什么样的解读”,“还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从而改变固化思维,唯其如此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感悟。这样,就可以建设起每一个儿童都受到尊重的课堂。
案例呈现:一言一语现性格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教材,但听到楼翀老师的《将相和》,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呀!原来《将相和》还可以这么上!
楼老师在进行简洁的引导之后出示一将一相的话,让学生比较:这两段话中有什么不同呀?学生在比较之后发现了许多不同,让听课老师也大为叹服:可不是么!廉颇一口一个蔺相如,有时更是“他蔺相如”,而蔺相如却是尊之为廉将军;廉颇口口声声“我廉颇,我廉颇”,而蔺相如却是“我们赵国我们赵国”两者比较,不就揭示出了文章所想说的将相的特点风格吗?
楼老师通过深抓称呼的对比及说话的先后顺序,以点带面,辐射全文,层层推进,深入感悟人物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创生启示:是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光捧着教参研究,更多时,还要发挥自己的能量,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课,让课堂更吸引学生。
阅读作品贵在有自己的见解。窦桂梅老师说:一个教师的解读能走多远,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缺少了自己对教材本身的分析和理解,缺少了自己对教材的真正的解读和观照,没有自己的真实的感情,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对文章的深刻领悟,就永远跳不出教材那片狭小的天地。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课堂调控信心以及教学智慧与激情来自于什么?就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准确地解读。
二、智慧解读之二——内涵新释
语文是富有生命力的,负载着形象与情感的存在。语言、形象、意韵、情感是语文的全部,而承载着它们的是文本。只有当教师充分地認识文本、解读文本,审视文本的精神内核,才能真正实现在课堂上尊重主体,引导体验,组织交流,促发提升,使课堂的教与学表现出生命的丰盈。
案例呈现:“一份”、“一夜”到“一生”
在《一夜的工作》一文的解读上,蒋军晶老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紧扣教学研读点“审阅”,在引导学生弄清“审阅”是什么意思后,先研读总理是怎样“审阅一份文件”的,抓住总理审阅文件的种种细节体会总理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然后进一步悟读总理是怎样“审阅一夜文件”的,引领学生了解审阅一夜文件的过程,再次体会总理工作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接着,蒋老师又问学生:是不是只有这一夜总理在这么劳苦地工作?引导学生了解总理是怎样“审阅一生文件”,再次感受总理工作的认真细致、劳苦。
从“一份文件”到“一夜文件”再到“一生文件”,文本的意义在得到深化,学生对总理的敬佩、热爱之情在升华。
创生启示: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些课堂总像是在“山脚下转悠”,或者始终如同隔靴挠痒,无法带领学生走向文本的“高峰”,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心中没有对文本价值的理解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或者相对肤浅。这种现状的出现与否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
文本中智慧点的充分挖掘与解读,对活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作用是明显的;最重要的,教师的智慧解读从很大程度上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教师的积淀厚了,视界宽了,立足点高了,他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文本,解构并建构起新的意义。反之,如果我们的教师教学始终离不开教参,教学也总是看着别人的“眼色”行事,这样的课堂能有什么生命的高度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李振村 《慢慢走,欣赏啊!——沈大安“文本细读”访谈录》
3.魏星《让语文“敞亮”起来》《人民教育》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