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忧伤谁不曾有过
2019-09-10荆辉
荆辉
带着孩子外出旅游,走进一家纪念品精品店。孩子看到了一个算盘,宽约三寸,长约五寸,小巧玲珑,别致可爱,禁不住拿起来细细观看。我一眼看到,顿时像是被电击了一般,惶惶然地让她放下,赶紧拉着她出来。
孩子不解,一脸茫然地问我怎么了。我回答:“看到那东西,我头疼。”在孩子追问之下,我只好简单地给孩子讲了讲我和算盘之间的那段往事。孩子听完一笑,说: “妈妈,你看到它,是不是就像我看到小数点除法一样?”我略一思忖,答道: “应该不一样吧。”
不是自夸,我小时还算是机灵,整个小学时代,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或是其他什么学科,鲜有令我挠头的内容。但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却碰到了一个学习上的软肋—— 珠算,因为我根本学不会操作算盘。无论口诀我背得多么滚瓜烂熟,也无法做到灵活运用,那些算盘珠在我眼里简直就是梦幻之物。当同学们在数学课堂上欢快地打出“噼里啪啦”声时,我却大多都是对着算盘干瞪眼,手悬在眼前,就是不知道手指往哪儿放。要知道,我一直是个好学生,各项成绩都能名列前茅,偏偏在学珠算这事上,我彻底领悟到了什么是“笨”。于是,在老师和同学们异样的目光中,我烦透了打算盘这件事,天天盼望着珠算课程赶紧结束,我也好继续回到“聪明”的行列中去。
那段时间我可算是度日如年,偏偏那平时不大关注我成绩的老爹,在一次与老师碰面时,突然问起了我的成绩。老师的回答是: “你家孩子在学习上还好,就是习惯死记硬背,不懂变通。”我老爹心一惊,忙问老师指的是哪方面。老师说是打算盘。我那神圣的老爹这时语出惊人地笑着说: “哈哈,打算盘啊,我上学时,学什么东西都比一般人快,唯独在算盘上,我比不过别人,这个可能是遗传。自己的孩子我心中有数,过了这一段,她照样是样样成绩好。”
好在,那年期末考试,关于珠算的题很少,顶多也就是填个口诀之类的,我才轻松一笑。最终,我拿到了全班总分第三的成绩,为老爹成功挽回面子。这段令我痛苦万分的经历也终于宣告翻篇儿。
此后多年,或者说直到现在,每当看到算盘,我的忧伤都会突然像海啸一样袭来。我早就发誓终生不再碰触到这个叫“算盘”的东西。幸运的是,工作后,我一直干着与文字相关的工作,算盘这东西再也没有介入过我的生活。
如今孩子也正处小学阶段,成绩一直令我颇为满意,但“珠算阴影”一直盘桓在我心里—— 虽然孩子并不一定会将这一家族传统继续传承下去,但遗传因素的作用不可小觑啊!于是,在她上三年级的时候,我站在接孩子的家长队伍里,惶恐地问各位家长: “什么时候开始学打算盘?”家长们纷纷笑着告诉我: “这课程早就取消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花怒放,庆幸孩子再也不必受到我当年的折磨。
谁知,好景不长,孩子和我还是遇到了头疼事。孩子今年上五年级,她开始学小数点除法。我看出孩子对这一章烦透了,起初耐心地频频鼓励她,可她仍然对小数点除法丝毫不感兴趣,头脑也不开窍,每当遇到这种类型的题,她就慢吞吞地、极不情愿地做着作业,任时间白白消耗过去。我心急之下,忍不住训她。她说: “妈妈,我不喜欢学这个。”我告诉她,可它往后的用处很大,学不好数学,一个人就不会取得成功。孩子说: “可是,我看了一本书,有个人数学学得很不好,但他最后也成了名人!”我抬头看了看书架上孟非写的《随遇而安》,哭笑不得,恨自己没在买书前考虑一下一本书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力—— 那么多积极的例子她沒记下,偏偏记下了孟非数学学得不好的事,真是太让我无语了。
我私下认为,可能孩子对小数点除法的感觉,就像我当年遇到了算盘一样。可是,同时我也细心地发现,她比我当年强多了—— 我当年是越绕越糊涂,像死结一样牢牢被套住;而孩子尽管烦小数点除法,但无论她多磨叽,她做过某个类型的题之后,基本上就不会再错。这样看来,她对小数点除法,应该是单纯地不喜欢它的繁琐,但不是如我那样根本不会。
基于此,我一方面庆幸我的发现,一方面也觉得,就算孩子对这个小数点除法是真的不会,我也会像当年我父亲一样,不让我的孩子把自己的弱项视为永远的负担。谁不曾有过儿时的忧伤?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会完美到无懈可击,所以,我们又何必让孩子处处要强。因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弱项,取长也未必能够补短。有时候,短处可以直接跳过,只要把长处不断发扬就好。
(责编 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