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生涯规划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
2019-09-10孙春华
孙春华
摘 要:高中三年是学生人格完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這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定位,对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人生规划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人文性的特点使得语文学科具有天然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现今和未来的关系,对人生有全面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从而对未来发展有清楚的规划,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语文教学;运用与发展
前言:美国职业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萨帕早在1976年就提出了“生涯”这个概念。萨帕主张生涯规划教育应提早到15岁进行,也就是高中生的年龄。因为只有对未来有深刻的认识、清晰的规划,才有持之以恒的奋斗动力。事实表明,影响个体生涯规划的因素往往是某些关键点,比如高考、选专业、就业等等。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高考、选专业对个体生涯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应该接受生涯规划的教育,学会全面、客观地审视、判断自己,负责任地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规划。
一、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
据调查,很多高中生对自己的未来生涯并没有多么清晰的规划,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时代正在发生着什么,社会上有哪些行业部门、职业岗位,不知道高考后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将来要在哪座城市发展,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为什么要读高中,只是跟着潮流、父母教师的期盼而继续升学入读高中,以考入重点大学为目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中生考入大学后,逃课严重、挂科补考了。因为读大学以前,考入重点大学仿佛就是终极目标,考上了就是人生赢家,目标实现后就失去了新的目标、新的方向、新的奋斗动力。
二、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大意义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问题就得有对策,面对着高中生因为缺乏正确合理的生涯规划而迷失、茫然的教育现象,学校应该负起生涯规划教育的重任。生涯规划教育重点不在于教授学生多一个单词、多一条公式、多一首诗歌,而是在于指导学生对自己、时代、社会、国家、人生、职业等有一定的认识和整体上的把握。只有受过相关的生涯规划教育,高中生才有可能近距离地感受职业、事业、生涯,才有可能一边读圣贤书,一边两耳听窗外事,对自己、人生、未来有一个相对全面而客观的了解,避免成为一只与社会隔离、不知未来的无头苍蝇。
三、生涯规划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分析人物形象,树立正确认知
语文课不需要用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去给学生讲解自我认知,但可以通过形象具体的人物去引导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就得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能力等等,能够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学生在分析、审视、概括课文的人物时,潜移默化中也会习得审视自己的方法,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以结合陶渊明的其他诗歌,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分析陶渊明的个性,思考陶渊明为啥会选择辞官归隐。相信学生很容易就得出陶渊明生性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热爱自然、崇尚简朴,不愿意受官场规则所束缚的结论。其实,不仅陶渊明,这些性格特征学生身上也有,只是程度不一样。那么,学生将自己和陶渊明对比,和身边同学的对比后,自然就有了更深的自我认知了,进行生涯规划时,能扬长避短[1]。
(二)探讨“矛盾”之处,发现兴趣特长
一些高中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表现在填写表格“兴趣”一栏时就左右为难,迟迟不下笔。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高中生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到了大学后常常因为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而后悔,希望转专业。其实,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很简单。比如,学习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势必会提及鲁迅的弃医从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什么会弃医从文,答案显而易见。鲁迅在个人爱好和国家需求中选择了国家。所以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让他们规划自己的生涯,会受到谁的影响、会照顾谁多一些?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还是自己真实的内心?通过一番认真思考,学生才能看清自己内心真正喜欢、渴望、热爱的事物。
(三)阅读名人名著,树立合理目标
树立目标来说总是更容易一些,比如,小时候希望成为科学家、航天员、学者、企业家、教师等等,但长大后有多少人能真正实现理想的?所以,高中生应该树立合理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科学的、适合自己的。所以,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名人名著,思考传记人物的生平、目标、奋斗史。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在课文朗读中感受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争取人权而作出的理想目标和奋斗历程,并学会审视、分析马丁·路德·金和自己理想的异同。或许高中生的理想比马丁·路德·金的理想更高尚伟大,或显得那么平凡而微不足道,但共同点是大家都有一个梦想,有一个适合自己为之奋斗不息的目标[2]。
(四)思考人生意义,学会适当取舍
价值观影响选择,选择影响生涯规划的设计。在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种种可能、机遇,也会面临多种选择,在人生道路面前,该如何取舍、何去何从?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才有可能做出恰当的取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道路。人生的双叉路口、三叉路口何其多,比如《苏武传》里的苏武,为什么苦守多年,饱经磨难也不肯投降?因为苏武选择了当一名忠于国家的良臣,而不是倒戈相向的懦夫,于苏武而言,忠君报国就是他的人生意义。和苏武一样,高中生也会面临种种诱惑和不愿意遭受的苦难,比如金钱、财富、地位、华服、美酒、善良、仁慈、崇高、朋友、亲情等等,教师可随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取舍,而不是在生涯规划中,一味地追求财富地位,舍善良、守法于不顾;也不一味地追求名利而置亲情于不理……
四、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前景
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阶段仍然处于缺失状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目标集中于让孩子考入重点大学,只有部分高中会在主题班会课、心理健康课中稍微普及一下生涯规划教育,或者在平时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无意识地渗透进生涯规划教育。可见,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随着人们对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的重视,学校也即将把生涯规划教育纳入课堂中,甚至开设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课。
小结
简而言之,语文教师需要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学,表明对生涯规划的重视,通过人物分析、学习内容等方式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必定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思考未来,设计人生,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俊良. 试谈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J]. 新课程导学, 2017,67(25):2-3.
[2]代子顺. 基于生涯规划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新思考[J]. 考试周刊, 2017,67(98):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