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合理情境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2019-09-10周兵
周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门艺术,它是根据教学的内容,通过创设合理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情境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效果,以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创设情境,让数学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一、创设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情境,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身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呈现鲜活的数学课堂。但是,有的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只注重外在的“形式化”,创设情境仅仅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没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没有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案例1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
教师在上课的一开始,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学校”。
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最聪明,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我发现了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樹、白云、河流、小桥。教师: 你真聪明!学生2: 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流淌。教师: 你观察得真仔细! 学生3: 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至此,10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 “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
案例2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教师在上课的开始,做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教师: 在老师的个人信息中找一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生1: 28、16、55、0.4、0.2。教师: 请大家给这些数分分类。学生2: 把28、55归为一类,1.6、0.4、0.2归为一类。教师: 为什么这么分?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3: 28、55都是整数,1.6、0.4、0.2这几个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教师: 1.6、0.4、0.2这些数也有自己的名字,叫作小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
案例1的情境创设带动了课堂气氛,可课的性质却变了,特定的情境设置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在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案例2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从教师的个人简介中发现问题,开始数学学习,直接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捕捉了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小数的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从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情境创设不能只考虑趣味性,不能让更多非数学信息干扰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弱化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既要有趣味性,还要有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从而让“外在化”成为“内在化”。
二、创设具有生活味与数学味的情境,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堂上的情境创设,需要必要的“生活味”,孩子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数学课堂上的情境创设,还要体现数学学科的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郑毓信教授曾说:“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一第2题的搭配问题,教师出示“今日供应”,引入菜谱,让学生看看有哪几种荤菜和哪几种素菜,然后让孩子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这种富有“生活味”的情境创设,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让学生在理解搭配的意义的同时,更好巩固了一一列举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了数学自身的魅力,利用数学学科的内容和特征来创设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所以,“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的情境应有浓浓的“数学味”,要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
三、创设具有层次性与探究性的情境,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遵循着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规律。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其年龄特征寻找适宜的思维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而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归纳和概括,学会深层挖掘教材归纳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让情境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因此,在创设的境的角度上,应变“接受化”为“创造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采用故事情境导入,用动物园里的管理员给三只小猴分一个西瓜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同样一个西瓜,管理员是怎样把平均3块变成平均4块的呢?”“如果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你们有什么发现呢?”这几个问题,这个故事里所隐含的分数基本性质,能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提供思路和线索。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所以,教师在学习新知之初就应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寻找合适的起点。
四、创设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数学课程标准》 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可以说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例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然后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它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现实生活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内容。虽然有些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生活逻辑。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因为“基于现实生活”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知识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探究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趣味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这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重内在发展需要的情境。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