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历史故事、成语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019-09-10陈生茹许柱

关键词:反证法红球动点

陈生茹 许柱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典的历史故事和成语生动而凝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趣味和精神,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理。“从三到万”的故事体现了数学中的归纳法,“围魏救赵”的故事体现了数学中的间接法,“道旁苦李”的故事体现了数学中的反证法,成语“闹中取静”体现了数学中的“变中不变”思想。

关键词:历史故事成语数学思想方法

“大道至简。”自然和社会中很多领域的思想和道理都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典的历史故事和成语生动而凝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趣味和精神,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理。在数学教学中,选取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成语,来说明相应的数学思想和道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而且能让学生受到启发,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实现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下面试举数例,说明经典的历史故事、成语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从三到万”与归纳法

明代刘元卿的《贤奕编·应谐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汝水边上有一个土财主,家产很丰裕,但几代人都不识字。有一年,他聘请了一位先生教他的儿子读书。这位先生开始教他的儿子握笔描红,写一横说:“这是一字。”写二横说:“这是二字。”写三横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高兴了,便对父亲说:“我已经学会读书写字,不必再请先生了。”财主听了很高兴,便把先生辞退了。

过了几天,财主要请一位姓万的亲戚来吃饭,便叫儿子写一张请帖,但是儿子写了好久还没有写好。财主去催促,儿子抱怨说:“世上姓氏很多,为什么偏偏要姓‘万’呢?我从清早写起,直到现在,才写了五百多横!”

读了这个故事,人们会觉得十分可笑。其实,这个孩子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相反,这个孩子从一是一横、二是二横、三是三横中,发现“几就是几横”的规律,认为(猜想)四是四横、五是五横……万是万横,正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不完全)归纳法。像这样从个别事实推演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通常称为归纳推理。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在列举一些具体现象后,说道:“这(列举的现象)说明……”这其实就运用了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逻辑推理的重要形式,而逻辑推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虽然运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是,运用归纳推理有助于发现结论。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的一般性问题,需要从特殊的情况入手,归纳发现一般性结论。

例1将一根绳子对折1次,从中间剪开有多少根?将一根绳子对折2次,从中间剪开有多少根?将一根绳子对折3次,从中间剪开有多少根?……将一根绳子对折n次,从中间剪开有多少根?

解决此题,需要基于归纳的猜想作为引导。当然,因为运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还需要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

二、“围魏救赵”与间接法

“围魏救赵”是一则经典军事故事:

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而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急忙从赵国撤军回魏国。而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这个故事中的做法很好地体现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间接法,属于逆向思维、反常思维(不是打退敌军,而是让敌军自己撤退)。后世还有一则经典的生活故事“司马光砸缸”,也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是让人离开水,而是让水离开人)。

间接法是转化思想的重要体现,而转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数学思想。采用间接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例2已知三角形的三邊分别为5、10、13,求三角形的面积。

直接求三角形的面积,初中生可以使用求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高中生可以使用余弦定理、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和三角形面积的正弦公式,但是已知的三边都是无理数,运算过程会比较繁琐。

我们可以采用间接法:构造如图1所示的方格,先算出整个大正方形的面积3×3=9,再算出外围3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1×2+1×3+2×3)÷2=5.5,便可以得出要求的三角形的面积:9-5.5=3.5。

例3如图2,已知AB为⊙O的直径,CO为⊙O的半径,AB⊥CO,点D在⊙O上,延长CD,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E,点F在BE上,且FD=FE。求证:FD是⊙O的切线。

要证明FD是⊙O的切线,需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连结OD,直接证明∠ODF=90°较为困难。

我们可以利用间接法:先证明∠FDE+∠ODC=90°。因为AB⊥CO,所以∠E+∠C=90°。因为FD=FE,OC=OD,所以∠FDE=∠E,∠ODC=∠C,所以∠FDE+∠ODC=90°。

三、“道旁苦李”与反证法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朋友出去玩,看到了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李子,多得把树枝都快压断了。小朋友们争相跑去采摘,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王戎说:“这个李树长在路边,假如李子不苦的话,早被路人摘光了;而现在树上结满了李子,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小朋友们摘下李子一尝,果然如此。

这个故事中,王戎采用了反证法,从反面论述了为什么道旁的李子是苦的。反证法的证明过程可以概括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否定(即肯定原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反设——做出与要证结论相反的假设;(2)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得出矛盾的结果;(3)存真——由矛盾的结果,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证明要证的结论成立。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方法,体现了“正難则反”的思想,在数学证明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例4求证: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本题是反证法运用的经典案例。正面证明非常困难,于是,假设两条直线相交有两个交点,那么,这两条直线都经过相同的两个点,这与“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公理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例5李老师把2个红球和1个黄球分别装进3个相同的纸盒里(每盒装1个),然后将装有红球的两个纸盒分别给小明、小丽,要求他们打开各自的纸盒后,判断对方纸盒里的球是什么颜色的。小明和小丽打开纸盒后,没有立即做出判断;稍加思考后,便异口同声地说出对方纸盒里的球是红色的。

请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小明、小丽的思考过程。

本题正面说明比较困难,于是反面思考,即运用反证法。若小明拿到的是黄球,他一定能够迅速说出对方手中的是红球;若小明拿到的是红球,他则不能判断对方手中的是红球还是黄球。小丽也是同样的情况。因此,小明和小丽打开纸盒后,没有立即做出判断,是因为他们拿到的都是红球;他们稍加思考后,便异口同声地说出对方纸盒里的球是红色的,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对方犹豫,利用反证法做出了推理。

四、“闹中取静”与变中不变思想

成语“闹中取静”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指在热闹的环境中保持清静。它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中广泛存在的“变中不变”思想——可以说,数学研究的就是数量和图形关系在变化(表象、事例)中的不变性(本质、规律)。探索变量、动点等变化、运动过程中不变的元素和关系,是中考数学考试的热点题型之一。

例6如图3,在Rt△ABC中,∠B=90°,AB=3 cm,BC=4 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AB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以2 cm/s的速度沿BC运动。当点Q到达点C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1)试写出△PBQ的面积S与动点运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动点运动时间t为何值时,△PBQ的面积S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解决此类问题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变中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解决本题时,要抓住时间t的变化引起点P、Q的位置的变化,引起△PBQ边长PB、BQ的变化(PB=3-t,BQ=2t),引起△PBQ面积S的变化(S=PB·BQ=-2t2+6t)。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反证法红球动点
正确理解概率公式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突破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反证法在数列中的应用
反证法应用于数列
点击反证法
动中求静
寻觅适用反证法证明的问题
概率与统计高考解答题考向
解析几何中两动点间的距离的最值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