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也需要“学”的视角
2019-09-10郑艳红
郑艳红
这是一堂比较经典的数学课。在一座城市的一所著名的学校,一个很好的班,学生坐得整整齐齐。因为英美教育专家将来听这节课,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待大家坐定,上课教师走进教室,开始上课。教师教态从容,语言精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很有水平。教师板书非常漂亮,书写时大家能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书也极有条理,内容渐渐地丰满起来,且字大小不一。对有些字,教师大笔一挥,画上一个圈、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成一个框架图。教师继续提问,学生回答仍然踊跃,而且不乏精彩。整节课,教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请学生来擦黑板,板书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更让人惊叹的是,最后教师说:“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话音刚落,下课铃响了。
在我们的认知中,这是一节好课。如果评课,我们会说:这堂课,目标明,过程优,效果好;这堂课,上课教师素质优秀,教学设计精致恰当,课堂教学行云流水……不过,英美教育专家听完课后却说“不理解”——学生都回答得很好,看起来他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教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就会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这无异于消解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英美教育专家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遗憾的是,这堂课,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因而,他们认为,这不是一场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场表演——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对英美教育专家的评点,我们未必要全盘接受,但也不应当完全拒绝。他们对教学、对课堂的认识启发了我们,也让我们重新反省我们是如何评课的,进而审视我们的课堂观、学生观、学习观。
曾经的我,不会评课,于是搜集了若干评课文章,进行了一次“文献研究”,继而梳理出评课的一个提纲,即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逐一展开:教学设计是否新颖独到?教学实施是否顺畅?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师素质是否优秀?
把英美教育专家的评课与我们的评课关注点进行对照,不难发现,我们的评课,看见“教师”却难见“学生”,重视“教”却轻视“学”。不妨再回看上述经典的数学课的描述,浓墨重彩写的都是教师,而对学生学的表现、状况,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当我们反思并发现评课过程有所缺失与偏颇的时候,就可回到基本问题去思考。
评课,是为了什么?
评课,对听课教师以及评课者自己来说,可以通过“照镜子”,提升对课堂的认识与理解;对上课教师来说,可以通过聆听评课者的建议与思考,转换不同的视角重新认识课堂,发现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可能。总而言之,听课教师、评课教师、上课教师都能通过评课交流,促进自己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教”以及“教”得更好。
但是,教,又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追问,使我们豁然开朗。评课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对于上课学生来说,是为了让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促进下,更好地“学”以及“学”得更好。一句话,助“教”助“学”。
评课,评什么?
评课,既要评教,也要评学。对教的评析,也应当从学的角度做出透视。在教学时,我们往往遵循“以学定教”,那么在评课时,我们是否做到“以学评教”了呢?如果把课堂教学过程比作教师与学生牵手前行的过程,那么我们要注意“学生去哪儿”“学生怎样去那儿”“学生到达了哪儿”这几个问题。
评课,要关注“学生去哪儿”,即关注教学目标。我们一般会关注教学目标是否明晰,但是更应关注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关注明晰,是对“教”的审视;关注实现,是对“学”的研判。“实现”,不是对课前预设目标像铁板一块地一条不少、原封不动地完成,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改变。学习,是一定要引发学生内在的变化的。无改变,非学习。
评课,要关注“学生怎样去那儿”,即关注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我们往往会关注教学手段、方式是否有新意、创意,却忽略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是否适合所教的学生。如果关注前者,一般会落脚到课堂是否具有观赏性,于是导致前面所说的“表演”盛行于课堂。然而,观课不是观看演出。我们要观摩、分析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教师的教学是否支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否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展开并慢慢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个性化学习。
评课,要关注“学生到达了哪儿”,即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我们往往会关注教师教得怎样,是否完成了预设方案,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表现,关注学生是否从各自的起始水平向“+1”水平展开学习。评课,不是评教师教得怎样,而是评学生学得怎样。
我一直在琢磨这样一个问题:学校举行期末考试,考的是谁?一些教师会立即回答:这还用想、还要问么?考的是学生!可是,在调研考试的场景下,不少教师尤其紧张。明明考学生,教师紧张干啥呢?如果说考的是教師,那不直接把试卷发给教师得了?后来我想明白了,既考教师又考学生,既考“教”又考“学”,是考如何把“教”转化成“学”,即教师的“教”是否支持、促进了学生的“学”,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下学生“学”得怎样。“教”得怎样,是通过“学”得怎样来体现的。
在实践中,我们都有着这样的体会:评课,对于上课来说,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如何评课,影响着上课。看来,对于评课,也需要评析。当前,教育界非常关注对“学”的研究。有学者将新中国课堂教学研究思潮的演变历史概述成4个阶段:以教代学、唯教无学;以教导学、多教少学;先学后教、以评促学;变教为学、以学为主。由此来看,在评课时,我们也需要“学”的视角。
“评”得怎样,关系到“教”得怎样,最终关系到“学”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