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文可以“深”教

2019-09-10程云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格斯靴子人物形象

程云

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的一篇老课文,本文与杨绛的《老王》并立,意在以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彰显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伟大的人格与光辉的品质。文本篇幅不长,文字浅显易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小说教学的套路,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品析人物形象、分析社会环境,由此探寻文题“品质”的奥义,对于主人公“格斯拉先生”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往往止步于“恪守职业道德”“彰显工匠精神”。文本易读,导致教师在教学时为了创新,往往“喧宾夺主”安排学生讨论“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是否合时宜”,导致部分学生标新立异,嘲笑格斯拉先生不懂变通、固执拘泥,完全违逆了文本的初衷。

课堂教学时,我着眼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设计了一堂“浅”文“深”教为主题的阅读课。

【案例实录】

课前,我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这篇短篇小说,布置了两个问题:其一,以对联的形式概括小说的情节;其二,结合文本,说说格斯拉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并旁批在书上。借由这两个问题,我试图引导学生对文本形成阅读初体验,形成对文本的初步认知。

课堂伊始,当我检查预习时,学生基本上能够完整地概括出情节,对联都撰写得精彩纷呈。对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把握,有些同学更是侃侃而谈:“格斯拉先生恪守职业道德,敬业、负责、勤劳、诚信、技艺精湛……”甚至有些同学还搬出了时下倡导的“工匠精神”。在学生们畅所欲言后,我总结道:“同学们的预习很充分,情节概括完整,也能够结合文本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似乎已经完全读懂了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可以下课了?”学生们发出了哄笑,继而安静下来,好奇地等待着我的反应。我接着说下去:“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著作《小说的艺术》中写道:‘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每部小说都在告诉你,事情要比你想象中的复杂。’能够概括情节并结合文本简单谈谈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只意味着你‘读完’了这篇小说,并不意味着你已经‘读懂’‘读透’。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将从阅读文本走向解读文本,尝试探寻这个简单的故事之下更复杂的内蕴。”

由此,学生重读文本的兴趣完全被激发。我乘势开始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从“靴子”这一重要的道具入手,重读文本,品析相关语句,探讨:1.格斯拉先生的靴子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2.格斯拉先生的店铺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3.格斯拉先生对待“做靴子”的态度与其他靴匠有何不同?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几分钟后,师生做了如下交流:

生:小说的第二段里写道,格斯拉先生的靴子“太美观了”,这种美是“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是无法言说的,这种美还能够“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令人沉醉。生:小说的第八段里写道,格斯拉先生的店铺能够使人们心平气和,与一般的店铺不同。

生:小说的第二十六段里,格斯拉先生说“我们热爱靴子”,可见他并不只是把“做靴子”当成一种职业,而是当成一项他所热爱的事业。

学生开始有意识地从个别字句入手解读文本,而不只是泛泛而谈了,但他们对文本挖掘的深度还远远不够。我首先认可了三位同学阅读的认真,然后逐一追问:

师:格斯拉先生的靴子除了美得无法言说、令人沉醉之外,还有两个与众不同之处:其一,“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试想一下,一双“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的靴子放在你的面前,它的美与其他靴匠所制作的样式时兴的靴子有何不同?

生:它是经受过风吹雨打、沧桑变化的,它的美是经过岁月的历练的。

师:没错,这种美是一种厚重的、沉甸甸的美,经得起时光荡涤,经得起人们反复回味。除此之外,这些靴子还是“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制作出来的,它的美又有怎样的特别之处呢?

生:它的美是有生命的。

师:是的,在一间能够使人心平气和的朴素而安静的店铺里,格斯拉先生制作出了这些与众不同的靴子。作者将格斯拉先生的店铺比作了某个场所,是什么?

生:教堂。

师:能够使人心平气和的场所有很多,例如花园、礼堂……为什么非得比作“教堂”呢?

生陷入沉思,师进一步提示:教堂是什么人活动的场所?人们在教堂里干什么?

生:信徒,在教堂里祈祷。

师:教堂,是虔诚的信徒们祈祷、礼拜、冥想的地方,它承载了信徒们的信仰。格斯拉先生也是如此,在教堂般的店铺里,怀着对于靴子近乎虔诚的热爱,沉浸于他热爱的事业之中。所以,“靴子”于格斯拉先生,更似一种——

生:信仰。

师:我们再来听听格斯拉先生自己的声音。小说的第四段,当“我”问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的时候,格斯拉先生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微笑着告诉“我”“这是一门手艺”。从格斯拉先生的答话以及他的笑容中,你觉得,“做靴子”这件事对于他而言困难吗?

生:我觉得,对于格斯拉先生而言,“做靴子”并没有困难与否的区别,只有“喜欢”或“不喜欢”的差别。格斯拉先生热爱靴子,视“靴子”为信仰,所以当他沉浸其中时根本想不到这究竟是一门简单的还是困难的手艺,他平时是朴实严肃的,但一谈及他的信仰,就会忍不住微笑起来,这使我想到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但面对大海时也会滔滔不绝……

此时,学生已摆脱了课前预习时对于文中主人公刻板而笼统的“敬业、诚信、负责”的印象。对于字词章句乃至于标点符号的咀嚼,使“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开始“活”了起来,他是一位信徒,是一位殉道者,他的身影与学生曾经接触过的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开始重合。重读过程中的新发现与新体验,使学生活跃起来,跃跃欲试地期待着进一步解读文本,趁热打铁,我引入了下一教学环节。

在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先前所忽视的高尔斯华绥的“描述的卓越艺术”,关注文中“格斯拉先生的哥哥”这一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以及“我”与“年轻人”共同完成的复调叙述。

有了前半堂课“咬文嚼字”的铺垫,学生在这一环节品读文本可谓驾轻就熟。有学生关注到“我”的叙述中对格斯拉先生“老朋友”的称呼,读出了“我”不仅关怀格斯拉先生,而且尊敬他,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对待他;有学生从年轻人“他是这样去做活的”这句话里的“这样”读出了一种惊讶、不可思议的情绪,体会出年轻人对于格斯拉先生的不理解;有学生从年轻人“我也莫名其妙”这句话中的“也”字解读出当时持有与年轻人相仿观念的人不在少数,格斯拉先生的行为不被大多數人认同;有学生关注到了“我”的叙述中“看了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中的分号,认为分号在这里表示因果关系,“我”的“高兴”,实际上是对格斯拉先生现状无能为力的悲哀;有学生读出了“我”的悲悯与“年轻人”追名逐利、适者生存两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

这一堂课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学生读懂了格斯拉先生的“品质”,也读懂了叙述者“我”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深入到字词章句、标点符号中去细读文本,去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建构与运用语言,阅读的“品质”得以“更上一层楼”。

【案例反思】

首先,教师若想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必须回归文本,深入文本语言进行文本解读。对于这样的教科书中的“老课题”,教师也应该怀有庄子所倡导的“忘怀外物,然后造物”的心态,只有当教师摆脱以往教学的“套路”,跳出已有课例的框架,以初学者的姿态谦逊地面对文本时,才能在熟悉的字里行间中有所发现,只有当教师率先进行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才能引导学生对于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须从宏观上的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与探讨思想内蕴,转向微观上的对字、词、章、句甚至标点等语言符号的品析。切实提升学生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同时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到句段篇章中,细致入微地去琢磨作者的遣词造句,琢磨“教堂”这一喻体的选择,去琢磨文段中破折号或分号的用法,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文学是语言的‘突出’。”一堂行之有效的阅读课,教师必须引发学生对于“语言”的关注。

再次,语文课须坚守“语文味道”,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文本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知识。例如,在本堂课中,我重视“叙述视角”的文本解读方向,以“为什么作者要安排两种声音来讲同一个故事?‘我’的叙述与年轻人的‘叙述’有何不同?”这一浅显易懂的表述,引发学生思考。《品质》的叙事艺术可圈可点,若想实现“浅”文“深”教,教师必须深入到理论层面进行探索。

最后,既是阅读教学,就应当以“读”为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回顾《品质》整堂课的教学,课前学生自主阅读,前半堂课,教师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引领学生去品味、去体会。令人高兴的是,有些学生立刻也运用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式读书方法,将初中时阅读过的名著《海底两万里》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与本文的主人公进行类比,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认知。

“浅”文可以“深”教,“老”文也可以“新”教。教师精读文本、重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细琢章句,才能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

猜你喜欢

格斯靴子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小斑马买靴子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圣诞老人靴子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福格斯公园逃生记
福格斯不安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