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

2019-09-10盛超南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课文

盛超南

一、语文教材插图概况

语文教科书的变化,不但体现在课文数量的减少、课文类型的增加,而且体现在插图的变化上。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插图的数量与风格、位置与特征、内容与功能三个方面。插图的变化反映出小学语文教材的差异,也折射出新时代气象,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插图是经教科书编写者精心安排与绘制的,是文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引发思考、陶冶审美情趣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插图数量与风格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在2016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至今出版四册(一年级上、下,二年级上、下),每册教科书课文数量不一,每篇课本插图的数量不定。为了方便、简洁、清楚地统计插图的数量,按照如下原则统计:第一,就一篇课文而言,若前后连续两页课文边框的图画能够衔接上,组合成一幅完整的插图,那么,就视为一幅插图;第二,一篇课文中“独立”插图,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利用,组合成一幅完整的插画或一个故事,也视为一幅插图。本表仅统计课文中的插图,而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及课后练习中的插图,不包括在统计范畴内。

这样,得到的数据如下: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相对于课文文本,课本插图直观、易读,对学生来说更具亲和力。教材的插图类型以书墨画为主,水彩漫画、电脑合成图和照片等其他类型的插图为辅,从中可以看出插图更具有中国风韵。插图则更多采用直观易读、线条流畅、色彩鲜明的方式呈现。插图的绘画技巧上,还吸收了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古诗插图上运用甚广,用插图打造诗意、营造诗境,让学生在课堂的古典美中陶冶情操,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插图中的一些元素也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比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国民族服饰和民俗等。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插图的大量存在,這些中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认知,从而不知不觉中就将中国文化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二)插图位置与特征

插图在教材中的不同的位置,对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引导效果。统编本教材插图的位置变化多端,插图位置有以下几种:嵌入课文、环绕课文、四周分布、对角分布、背景插图、天空补白。嵌入课文是指插图被文字环绕,处于课文内容中的位置;而环绕课文的插图则与嵌入课文的插图相反,也就是插图围绕着文字,并且左右两个页面正好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与当页面课文内容相互联系;四周分布是插图出现在页面的上下左右,并能够与文本内容相联系;对角分布是指与课文文本相关联的两张图片处于页面的左上右下或右上左上的位置;背景插图则是一整幅图处于课文文本底部,文字悬浮在图片之上;填空补白则是在页面上没有文字的地方给予一些插图补充,作用在于美化页面。

给予教材极大中国韵味和特色的,当属教材插图中的水墨画插图。例如一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古诗两首》和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的插图,清新雅致、意境丰富,突出了水墨画的美感,更具中国画韵味。除了这些带有古典特色的插图之外,统编本教材色彩丰富、多色搭配则是更直观的形式特征。课本中插图色彩丰富,风格迥异,或淡或浓,或艳或亮,色彩搭配协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能力,有助于对学生开展多视角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三)插图内容与功能

最有特色的是一年级上册教材开篇,两页纸呈现出“我是中国人”的插图。插图中有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第四页“我是小学生”的插图有助于学生从幼儿园的角色中转换出来。另外,在一年级上册第八课《小书包》插图上的橡皮、笔袋、转笔刀,让学生了解文具用品。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识字加油站”的插图是一张课程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识字加油站”的插图是一张火车票,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时代生活紧密相关,更加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教材中插图的审美功能对于学生来说,有极大的吸引力:丰富的色彩吸引学生眼球,细腻的笔触激发学生兴趣,恰当的构图加深学生的认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插图除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如果在教学中学生遇到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插图理解难瞳的句段。这样一来插图则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工具。如果在课文讲述完毕后,教师让学生复述文本,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比较困难,这时就可以借助插图对文本进行复述,此时插图就具有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功能。插图在语文教材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课文文本之间相互辅助、相互扶持、互助互利,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以各种功能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总而言之,插图的首要功能是审美,但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其教育功用的发挥。

二、与苏教版教材插图对比研究

(一)插图数量增加

新教材中“语文园地”环节专门设置了“日积月累”专栏,加大了古诗积累,还安排了成语、歇后语积累,处处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随着古诗词数量的增加,插图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教材中每一首古诗,不管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幅与之对应的水墨画插图,恬淡静雅,清新脱俗。除此之外,一篇课文中的小插图也明显增多,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小壁虎借尾巴》,用六幅插图完整地讲述了课文内容。

(二)插图贴近生活

教材中插图形式多样,与文本对应的插图都紧跟当代潮流、紧贴学生生活。如,二年级下册第六课《千人糕》,插图以流水线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千人糕”的制作流程,让学生懂得:每样东西都是上万人的劳动成果,互相合作才能让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和谐。与苏教版教材相比更能看出插图贴近学生生活。以汉语拼音“d、t、n、l”为例,苏教教材中分别用闹钟、模特、哪吒、小丑四幅图向学生体现四个声母,插图本身与学生生活无关;统编本教材是以艺术节为主题的一幅插图,由舞台的拱形门、女孩撑伞跳芭蕾、男孩敲打架子鼓组成。其中艺术节、芭蕾舞、架子鼓都是现代文化的特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四个声母放入插图中,让学生感晤更深,更能体现出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理念。

(三)插图色彩艳丽

苏教版教材封面的主打色为蓝绿色,在美术色系中蓝绿色为冷色调;统编本教材的封面则与之相反,以红橙色为主,属于暖色调。统编本教材内在插图色彩也很艳丽,例如《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苏教本、统编本共有课文。二年级上册除了课文内容有所变动,课文的插图更加饱满充实,画风亮丽,笔触圆润细腻。以鲜艳的插图来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吸引学生注意。教材通过文字结合插图有效传播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训练学生阅读文本的好帮手。

三、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插图

(一)插图的作用

教科书中的插图能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醒目、直观、易懂的插图能够流畅地传递文本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枯燥乏味的抽象文字。同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借助插图领会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小学低年级学生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主要通過视觉的认知和记忆来完成。插图则是连接大脑与第一信号系统的中介,其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可以冲击学生的视觉,利于学生记忆。

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枯燥乏味的文本,增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上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二)创造性运用

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开发运用好插图?

以图启思考。以《小马过河》为例,这篇课文出示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马与老牛对话出示插图一,与突然从树上跳下的松鼠对话出示插图二,让学生观察插图上老牛的神态和松鼠的动作,想想文章中“大叫”“惊讶”应该怎样读。课文梳理后,可以让学生放下课本,看着图片演一演,让情景再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插图的直观性,帮助学生阅读感悟、加强理解和入情入境朗读,提高学生朗读兴趣。

以图创情境。如《狐假虎威》这一课教学中,可以用插图导入,进行启发式提问:“1.同学们,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2.小动物们为什么会怕大摇大摆的狐狸呢?3.假如狐狸自己一个人去森林里作威作福,小动物还会害怕它吗?”由此引发学生对老虎的思考,并明白是因为狐狸身后的老虎,小动物才会逃跑,以插图让学生明白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小动物,理解课题,进入课文。

以图促想象。例如《羿射九日》课文,在学习第二自然段中“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时,可以适当地引入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当这十个大火球出现在天空时,在大地上生活的植物是怎样的?动物是怎样的?大地上生活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从插图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个太阳下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探讨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鼓励学生想象,充分发挥想象力。

教材插图在低年级教学中十分重要。在这个阶段恰当地利用插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也为学生以后备方面审美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对新教材应有了解、把握,才能引导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每位教师使用新教材教学应尽的责任。

(作者单位:南京市大光路小学)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