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之源打造百年酒企,创建幸福家园
2019-09-10简书
简书
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大邑县王泗镇,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境内河流纵横,清泉遍布,水质清醇,土壤湿润,土质紧密,为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自古即有酿酒的传统,素有“川西酒乡”的美称。成都蜀之源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蜀之源)就诞生于此,是中国拥有浓香、酱香、清香、芝麻香和馥郁香五大香型的酒企之一和川西平原生产能力最大的白酒企业之一。公司占地面积300余亩,员工总数400多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9名,其中国家级评酒大师1名,国家级专家1名,国家评委1名,省评委5名,食品安全管理师2名;拥有发酵窖池2800多口,年产各型原酒12000多吨,储存能力达30000多吨。
作为一家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民营企业,蜀之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提升,竞争地位不断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虽然白酒行业进行深度调整,但蜀之源的社会贡献率保持25%以上的年增長速度。四川蜀之源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尚红光表示,未来蜀之源将继续保持市场活力、挖掘潜力、创新营销管理模式,在吸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树品牌,致力白酒行业共同发展
近年来白酒行业发展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消费升级。在此种情况之下,蜀之源将立足文化品牌建设,积极探索以酒文化为纽带的产业融合。通过发展酒庄、酒道馆等“白酒+”业态,结合公司打造“三A”级工业旅游景区为契机,通过旅游参观、现场体验,直接建立消费者对白酒品质的重新认知,深度切入当前消费升级大趋势,为企业品牌发展持续注入文化动力;通过文博、文创、文旅产品设计与营销,深度挖掘川西独特地域资源,着力增强川西白酒产区文化美誉度;与此同时,公司还将创建中国川西白酒研究院,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合作研究成都平原白酒工艺特征,探索中国产业三产互动运行机制,提升蜀之源行业地位和川西白酒技术含量。
作为在白酒行业深耕二十多年的高级酿酒师,尚红光对川西酒类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一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搭建和规划符合川西酒类企业发展的定位,合理布局川西名优白酒产业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证前期资金投入,推动后续健康持久发展。二是加大川西名优品牌的创建和宣传力度。由政府出面协调成都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川西名优白酒,重点营造川西酒乡的浓厚氛围。三是搭建产学研综合平台,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对接成都大专院校,开设白酒酿造专业技术学院,为川西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加大川西白酒基础研究,提升川西白酒品质和对外影响力;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技术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市、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成都地区白酒品质提档升级夯实基础。四是加大行业规范力度。加强白酒行业自律规范,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五是鼓励创建四川散酒品牌。利用川西散酒生产的存量优势,鼓励有实力、有规模、有市场的散酒企业创建四川散酒品牌;同时指导这些企业积极参与行业资源整合,进一步扩大川西散酒在全国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成都地区白酒产业的共同发展。
提质量,传统现代两翼齐飞
作为成都地区重要的原酒生产企业,如何在挖掘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吸收现代酿酒科技,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蜀之源有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蜀之源白酒始终坚持数百年传统酿造工艺,以水、高粱、大米、稻谷、小麦、玉米、糯米为主要原料,坚持使用小窖发酵的独特方法,其培窖、制曲、酿造、勾兑的技术均别树一帜。且选用陶坛贮藏,陶坛自身含有多种矿物质,有利于酒的氧化还原反应。历经多年储藏后的蜀之源白酒会更加醇美,愈久愈浓,愈久愈香醇。
“传统产业需要新技术赋能才能实现新的价值。”蜀之源常年与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西华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进行技术合作,设立了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学习实习基地、西华大学产学研联合实验室,通过技术攻关和科研项目合作以及产品研发,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有关检测机构检定,蜀之源产品酒体感官特征绵甜柔雅、余味悠长,在白酒行业中独树一帜。
食品安全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作为食品饮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类行业任重道远。蜀之源于2015年建立溯源体系,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要求,经过两年的研发、试验,与国家著名认证中心合作,又经过实际测试后最终完成。从整体上确保每一个产品的食品安全及质量,保证消费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