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之我见

2019-09-10张继福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30期
关键词:美术核心素养

张继福

摘  要: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教师对新形势下的“核心素养”存在认识误区。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育进行论述,认为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好学生美术思维方法引领,培养中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知识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0-0181-01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理论将成为美术教育的核心概念,引领中学美术教育进行发展和变革。那么又该如何去培养中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1.情景教学下的“探究式”学习

美术创作是美术作品的创造活动。创作对学生观察生活、扩大生活阅历和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绘画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可以表达感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因此,在初中绘画教学中应多安排一些情景创作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主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创设情景,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对于一线美术教师来说,对这点都不会陌生,但如何切切实实做到却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其实,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我们自身观念上的改变。“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我们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要根据学生在绘画知识和技能的探究活动中的需要去提供有力的帮助。

教师通过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令学生们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美术思维、表达能力去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在想象训练的教学中常常会见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乐趣,他们对事物缺乏兴趣,因此在创作绘画时,脑子一片空白,无从画起。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周边事物,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2.用“好问题”培养眼光和能力

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需要基于问题式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美术教学模式,其主旨在于活化学生的思维,同时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并灵活地将其用于自身的实际生活中。其间,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课堂上“横空出世”的书本知识或者是教师的权威定论,而是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分析、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而自主建构的知识。这个过程中,“问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有待解决的困惑或疑难。在教育学领域,这种“困惑”或“疑难”不同于考察学生记忆与理解似的“提问”。它需要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探究意识,并在各种繁复的真实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究分析并给予相关解决对策。这个过程包括观察、推理、收集组织相关材料、设计研究方案、实践验证分析等,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核心素养本位美术教学中“好问题”会给美术教学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其就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所引起的“涟漪”,会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以及基于问题的“深度学习”。其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获得一种对艺术新异的眼光、卓越的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

3.大胆猜想,并大胆尝试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曾说过:“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形成的品格、素养。”如何将美术教学引导到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引领的高度,可以为其素养的积淀和形成做基础工作,这才是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的本质。义务教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没有考试压力。按道理说,美术课程在实现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育方面要比那些所谓的语数外、理化生科目更容易。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美术老师已经习惯了“知识与技能”,这本身是无可厚非,问题出在学生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未能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必不可少,但它不等于学生有了素养和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究竟我们改如何进行美术教学呢?。

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空间,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验证,大胆地去猜想。学生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互相讨论交流,了解更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整堂课波澜迭起,每个学生都积极尝试,积极参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经历了一次探索、求知的历程,实现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转化。

在构思阶段,要求学生在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及广泛搜集素材的基础上,精心选取题材,然后提炼并确定主题。在构图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构图法则并结合形状、线条、明暗、色彩、空间关系等造型因素,来安排主次的形象与位置、构图的形式美感。在形象塑造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绘域造型技能与手段,表现出具有一定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和富于一定美感的艺术形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另外,在创作方法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去表现。总之,在创作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上,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他们才能大胆地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出个性特长。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优化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课堂学科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课堂内外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要学会带着“镣铐”跳舞,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与每个学生相遇的时候,要试着润泽他们的心灵,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目标。这样,才能使美术教育更均衡地发展,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2]尹少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J].中国美术教育,2016(4)

猜你喜欢

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篇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封底:国外太空美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