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9-09-10毛鸾靓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水平。本文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他国的差距,以及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的具体措施等各个方面,论述了通过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强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培养;实践措施
一、引言
当前就业的形式愈发严峻,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清醒的掌握人生的航向。这一社会形势必然促进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也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高校必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质量,确保其有效性,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及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在顺应时事的同时,培养高质量的教学团队。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普遍不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他们大部分专业素养不高、工作能力弱,对于就业准备并不充分,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职业方向,不清楚自己所合适的职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导致大量的大学生处于无业状态,社会人力资源被极大的浪费。
(二)职责生涯规划的作用
对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是不可控的,若想在社会中求得立足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培养自身的能力符合社会的需求。职责生涯规划课程能够根据当前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
三、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各个高校已经陆续开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但是与国外的教育课程仍有较大的距离,通过审视差距,能够透视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薄弱点。
(一)职业生涯教育系统化
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在大学才开设,在小学和初高中很少有系统性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小学和初高中,绝大部分培育的是梦想精神,但是对于怎么去实现梦想、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规划才能更好地实现梦想,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从小学一直贯彻到大学的,甚至终生。职业设计等课程在初高中普遍开设,学生会时常进行兴趣检测和心理检测,以及相应的实践,会得到专业的职业规划建议。这一系统化的教.育都使得学生对于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二)职业教育团队实力雄厚
国外的职业教育团队师资实力雄厚,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硕、博士学位,他们普遍拥有超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超高的核心素养。在面对学生就业规划的各种问题时,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最优化的职业规划。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意愿和自身的实力,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更为可行的建议。
四、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积极培养学生系统性的职业规划意识,从小树立职业选择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发现自身的兴趣,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良好的就业方向。通过对自身的了解,学生能够从小就有意识的关注自身有可能发展的职业方向,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检验自身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要求,从而进行积极的调整。
(二)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培养
国内高校都开设了职责生涯规划课程,但课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质量普遍低下。许多高校没有注重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培养,开设课程只是应付要求。在大四时,为了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会疯狂地增加职责生涯规划课程的占比,举办各类讲座和实践活动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成了提高就业率的工具,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的过程。在大学四年的课程中应适当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占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才能真正使得职业规划课程发挥其该有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在学习理论后缺乏实践检验,对于职业规划具有过于理想化、充满主观色彩等特点。职业规划必须符合实.际才能实现,没有实践经验就不能充分彻底的认识自身,就不能形成有效可行的职业规划。通过实踐可以有效地检验规划的优缺,能够使得学生在实践后及时的修正职业规划,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反思规划,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提高知识.的内化水平,选择更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五、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大学生有效合理的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使其自身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意义。职责生涯规划教育本身就是系统化的教育,因此注重其过程比注重其结果更有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薄弱环节,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人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洪田,张慧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82-84.
[2]苏永涛,李钰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26(4):59-62.
作者简介:
毛鸾靓,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