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高校零淘汰率 守住学术底线
2019-09-1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从“演员翟天临学术门事件”到“湖南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抄袭事件”,高校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频繁被媒体曝光。学术不端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会降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降低社会对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度。特别是当学术与权术勾结,一些学生有媚骨无风骨,这势必会破坏学术生态,败坏社会风气。整治学术不端乱象,抑制高校浮躁之风迫在眉睫。
其实,早在2006年,南开大学便对28名超期未毕业的博士生按结业处理,率先打破了博士生的零淘汰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效仿此举,大胆出台了淘汰“差生”的规章制度。例如,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降为专科;2019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劝退两名缺勤的博士生。教育部在2018年8月22日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提到,要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同时,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教育部对学术不端问题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学术不端问题有其复杂的原因,涉及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相关政策制定者等多种主体。表面上看,这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严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由于缺少毕业的压力,一些自我约束力不够强的学生在升入高等学府之后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一些教师也出于种种原因对这些学生放任自流,导致高校内学术风气不正。而实际上,学术不端还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指标评价体系有关。高中阶段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误导也会为学生日后的行为埋下隐患。因此,纠正学术不端不能一蹴而就。
本期特别报道聚焦高校学术不端问题,特邀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其产生原因与解决办法,以期还学术圈一个风清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