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教师“寒心”
2019-09-10苏林琴
苏林琴
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公室内挂着这样一幅字:“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计算得清楚,也并非所有计算得清楚的东西都重要。”心灵就是一样无法计算却至关重要的东西。教师的心灵成长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一个人走上教师岗位时,他所受的专业教育只赋予了他从业资格和专业技能,但个人对教育的信仰和热爱需要靠内心的力量来支撑,这就是心灵成长的问题。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得到了很多关注,如中小学教师的假期培训,各高校成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但心灵养成问题却被忽视了。很多教学中的问题,都依赖技术手段去解决,或许这可以解决“如何教”的技术问题,但却不能解决“为何而教”的原始问题。
心灵的成长需要适合的环境,他人、制度等外部环境的问题都可能对心灵造成伤害,从而导致消极心态和消极行为。例如形式主义的学生评教、只重数量的科研评价、记“工分”的绩效考核等,这些制度和规定往往会给教师们带来一种“制度性侮辱”。因为教学质量是不能完全被量化的,它不应被放进问卷调查的计量等级之内;科研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有时候是不能被计划安排的;这种不科学的制度难以促进教师的心灵成长和发展。并且在当前的学校管理模式下,无论大中小学,教师们几乎都会承担一些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很多教师不得不在休息時间加班。长此以往,教师们难免倦怠和不满,从而失去当初那份积极探索的教育热情。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师的心灵是消极的、冰冷的,又如何去感染学生、温暖学生?如果教师不能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能关照自己的心灵,当然也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也不能去关照学生的心灵。这种缺乏生命体验和心灵关照的教学方式日后会一代代延续下去,最终会对中国的教育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2019年7月11-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山东调研时指出,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广大教师的期盼,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他强调,要从加强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角度,做好制度设计,拿出破解教师负担问题的实招硬招,为教师安心静心从教营造良好环境。这实招硬招唯有从教师的心灵成长抓起,因为教师的负担更多的是心理压力。只要目标明确,方向正确,制度温暖,再苦再累也是累并快乐着的。
学校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始终坚定教育的初心。因为教师是否能够安心从教,在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以及对教学的热爱,否则即使出台再多的硬性规定要求教师重视教育教学,都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有好心灵方有好教学,有好教学方有好教育。当教师的信念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方法。
不能认为教师是“圣人”,“谋道不谋食”,而应将教师作为正常的“人”、一个“有脑有心”的人加以对待,这虽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却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樊效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