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入教学策略探究
2019-09-10陈德仁
陈德仁
摘要:课前导入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导入能为整个课堂进行定调,助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尤其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各学科都被赋予了新的教学内涵。导入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应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得以优化,得以创新。本文针对导入教学的特征,提出了进行导入的有效策略,望给广大教师带来帮助。
关键词:情境;兴趣;质疑
在课堂导入部分如果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高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将是非常好的,但是,就目前教学情况来讲,许多教师为了追求速度,在导入环节通常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知识点或是让学生自己做一个简单的知识回顾,这与素质教学理念相违背。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从新颖、活泼、趣味性强的课堂导入环节着手,在课堂一开始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进而为后续教学铺垫良好的教学基础。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最好老師,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非常注重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是让学生在与切合实际生活的场景中进入课堂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如何在导入环节创设有效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激情就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了。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和时间赛跑》时,以配乐的形式请学生欣赏《长歌行》,并进行描述“一老一少立于江边,极目远眺,这样的情境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人生的短暂,转眼百年,时间就像是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我们知道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等等,但是我们都知道,时间去了,就真的消失了,面对时间我们有时会茫然,有时会想牢牢抓住,不同的态度,结果会一样吗?那今天就请大家跟随老师的脚步一同来学习《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吧。”通过诗歌和教师的描述,学生很容易进入到教师所描述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情境创设中,教师也要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渲染课堂氛围,唤醒学生的学习、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找对学习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而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善于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让课堂氛围从一开始就被积极的调动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质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因而,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点燃学生思维探究的火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释疑、解惑”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积极性,还能让贯穿课文主旨的问题成为课堂开展的“导火索”。基于此,教师可以进行质疑导入,利用行之有效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进而推动教学进程,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春天在哪里》时,以谈话的方式提问学生:“‘春天在哪里’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后面可加什么标点符号?”学生在看到這一课题后,即使教师不提问,他们也会在自己心里画出小小的“?”,思考课题后面应该是什么符号。在问题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后,教师继续提问“春天到底在哪里呢?春天里的枝头、草地、竹林、田野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春天来临之际大自然呈现出的面貌。又如,在学习《掩耳盗铃》时,请学生思考“大家在看到这一题目时想到了什么?我们学过与‘掩耳盗铃’相似的寓言故事有哪些?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掩耳盗铃’的事件?”问题的层层递进,能紧扣课文中心,直奔教学主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质疑导入需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为中心,巧妙设计新颖的问题,注重导语艺术的运用,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进而引导学生体验语文课堂展示出来的魅力。
三、 释题导入,掌握文章主旨
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通常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思维,抓住课文的题眼也就是抓住了文章中心。在教学中,通过释题导入,让课堂导入环节成为课文学习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能力。同时,采用这种导入方式,还能让教学变得更为直观,让学生们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思绪进入到文本中,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在金色的沙滩上》时,首先,教师请学生反复多读几遍课题,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沙滩’?应该重点放在哪个词上?”当学生抓住题眼“金色”“沙滩”后,进而能大致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抓住文章中心。又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请学生思考文题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为什么要在“秋天”进行“怀念”?为什么不写“春天”“夏天”“冬天”呢?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得出“秋天是一个容易伤感的季节,写秋天的怀念很容易体现出作者悲痛、伤感的心情,同时能铺垫文章情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学生对于文题的理解与把握很容易激发学生进行后续阅读的兴趣,在学生进行思考的同时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让学生梳理出文章的主要线索。
在释题导入环节,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问题或是情境中梳理出文章主旨,让课堂达到“开窗入室”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促进课堂活泼、有趣、高效的开展。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选用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方式,都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以及体会学生在导入环节中心理、认知能力的变换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让成功的课堂导入推动教学进程,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从而实现“先声夺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学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6):11.
[2]于全军.构建“媒”力四射的小学语文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23.
[3]王绍言.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4(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