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碑志文历史起源和发展

2019-09-10杜萌

青年生活 2019年34期
关键词:墓志

杜萌

1 前言

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碑志自成体系,地方特点明显,时代跨度大,上自汉魏,下迄清明,数量众多,以北魏墓志、辽代墓志中的帝后哀册最具特色。碑志是指镌题文字的刻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已出现刻石记事的实例,两汉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魏晋则开启了后世墓志之端,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碑志是集中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品,蕴含社会历史、书法、雕刻、人物传记、丧葬礼俗等信息,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墓志也称墓志铭,通常是埋在地下的。最早的基志是东汉时期的,魏晋时期,发生了多次大力禁碑的事件,使墓碑的数量减少,墓志的数量增加。建安十年曹操下令禁止厚葬、立碑;晋武帝咸宁四年诏云:“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绝之。”最初的墓志,无论其形制还是称名均与碑无异。基志即为小碑,直立圹中,与后世墓志平放者不同,故无盖而有额。这种仿照碑式的遗风至南北朝时还可以见到,唐代偶尔一见。墓碑转入地下以后,吸收了其他明器(如盒)的形制特点,盘顶盒式墓志就逐渐成了占据主流的基本形制。这种基志,由志底与志盖两部分组成。志底多为正方形石板,刻志文,志盖多为梯形石板,刻题目,志底四周与志盖四杀往往刻有绞饰。对于石碑与墓志等各类石刻上的纹饰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2东汉时期

刻辞之碑,始于东汉(公元25——220年)初年,为述德纪事、标志葬地、颂扬逝者之用。其后,渐成固定形制,书写形式以秦篆过渡到隶书。随着崇尚儒学及厚葬之风盛行,产生大量风格多样、艺术水平高的碑刻。由于年代久远,汉代墨迹目前难得一见,碑刻文字成为了解汉代史实及书法艺术的重要标本。书丹古代刻碑,先以朱笔在碑上写字,然后镌刻。后亦泛指书写在碑上的文字。“书丹”,最早记载,见于《后汉书.蔡邕传》.“熹平四年  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书丹其工序是,首先必须把碑制好磨光后,再涂上一层黑色,按碑的文字多少,计算好行数,打成格,书者用红色直接写在碑上,写完即可奏刀刻之。碑皆为竖行,自右而左,因碑的大小和字数多少不同,因而行数和每行的字数,也各有不同。刻碑是一种极为精细的工作,首先是阅稿,即仔细审视书法家写出的样稿大小、行距、结构、排列等。然后是选择合适的石料,先以沙石粗磨平整,继用沙皮打磨,复以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为止。接着,用磨得浓酽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名曰“上墨”。待墨汁干后,用烙铁烫白蜡均匀地在墨上覆盖一层, 尔后用细铲削去过厚和多余的部分。另外,还要把透明的纸张覆盖在碑文原件上,用细描笔墨线“双钩”,再用银红作红线“双钩”,叫做“过朱”。将“过朱”的透明纸,妥贴地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棰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到蜡面上,接下来就可以进行镌刻了。

3北朝时期

南北朝(公元386—589年)时期,中国北部动荡的社会环境、对于生命意义的探讨和对生命的关注作用于丧葬礼俗,客观上促进了北朝墓志的发展和兴盛。由于统治者采取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促使魏碑形成率意、雄强的书法风格,影响深远。20世纪初,河南洛阳北邙山出土的一批北魏墓志,便是此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书丹上石的书法珍品,使“魏碑体”流传百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北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啸山支脉。海拔300 米左右,东西横旦数百里。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过。立墓于此,即圆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被视为殡葬安家的风水宝地。自后汉建武十一年城阳王刘祉葬于北邙山,其后王侯公卿多选墓地于此。唐代诗人王建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问“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俗语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皆源于此北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

4 隋唐时期

隋唐(公元581—907年)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书法艺术进入兴盛时期。唐代碑刻,数量众多,名碑溢出,大量使用骈文 唐碑对中国书法影响深远,是后世学书者之楷范。河南洛阳北邙山地区,民国时期出土了大量隋唐墓志,部分为罗振玉购藏,后辗转入藏辽宁省博物馆。建国以来,辽宁省朝阳地区也陆续出土了一批隋唐墓志,记载了许多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及社会活动背景,对于东北史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晚唐碑志文的发展整体上趋于衰落,这其中,政治环境的巨变、文体革新的思潮、作家个人的遭遇及情怀都起了重要作用,而作家的创作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其从家国之思转向人生如梦的命运感慨,伤悼岁月变迁,多咏史怀古、以古喻今的创作旨趣,由此也带来晚唐碑志文文体形态的转变,幽思沉郁,苍凉复杂、结构上崇尚小品,骈散两体并行。

5 辽朝时期

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辽王朝(公元918——1125年),立国200余年,实行“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与汉字并行使用,这一史實充分体现于辽代碑志之中。从20世纪初开始,辽代碑志陆续出土,20年代,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陵圣宗、兴宗、道宗三代帝后哀册面世。这些保存在地下的石刻档案成为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各民族关系的宝贵资料。

6 金元明清时期

金元明清时期(公元1115——1921年)辽宁地区遗留的众多石刻是几代王朝经略东北,加强边疆管理,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封建统治的实录,也是各族人民建设和保卫国家的真实写照。其中,明代碑志是记述“九边之首”辽东的重要历史实证,清代碑志则是满族崛起及明亡清兴的重要铭刻。清代,许多学者、金石家对前代石刻碑志的研究日益深入,著作迭出。史学家也十分重视从石刻碑志中发掘新的史料,金石学日渐流行,成为考古学的前身。

7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碑志文的发展随着历史朝代的不断更替,出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传承,对文字学、历史、书法文学、图书学等方面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助推作用,形成了较多的历史专著,为后续研究碑志文提供了完整里历史资料。一方碑志一殷历史。本次展览陈列的碑志是我们解读历史、感受文明、欣赏艺术、陶冶性情的珍贵文物,也是中国东北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建设家园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墓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元显?墓志》(民国拓本)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浙江宋元墓志漫谈
图说书法[八十五]
图说书法(七十九)
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文房用具
隋唐墓志伪刻辨析
内丘出土隋代墓志
洛阳新出土《姚异墓志》考释
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