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职院校《概论课》“讨论式”授课方法初探
2019-09-10赵迎
赵迎
摘要:高职生在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来说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生动活泼的、参与度高的、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释放高职生求知欲强的潜能,激发其表现力,为促进学业以及就业求职面试做好准备。
关键词:故事 参与 表达
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涵盖了革命史、国史、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讲三个部分,是继《思想品德修养》之后,连接《时事政策》的关键一环,层层相扣,内容丰富。学习好这部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有着重要作用。从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来看,《概论》课属于必修课,而对于理工院校来说,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门人文内容的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比较稀缺。如果能把这门课教授好,推动其去扩展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很有裨益的。
一、着眼点:准确把握分析高职学生的认知兴趣,设计讨论题目
高职生在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来说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职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一无是处。笔者认为,高职生在认知情绪方面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好奇心较重。理工类高职生专业课程多为数字、公式推演,较为枯燥。《概论》课较为轻松的课堂氛围、较为贴近时政的事件评析可以激发高职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加深课余浏览与阅读。
二是对社会现实功利问题较敏感。高职生对自身的定位往往是从职业角度出发,像行业发展、房屋价格、工资待遇等比较具有现实功利的内容,相对感兴趣。这也是《概论》课本身涵盖的内容,可以举出典型案例以及国家相应方面的政策进行介绍,让学生进行网上搜索,集体讨论,个别阐述,增强其兴趣。
三是高职学生可塑性较强,易被引导。高职学生学习精力不如本科生集中,不善于收敛性思维,但是发散性思维较好,较为活跃。没能考上本科,有一定的挫败感,自视不高。因此教师对其课堂表现的表扬与肯定,能够激发其学习热情,教师给予学生适应其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的期待,教师的期待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最大动力。发挥“皮革马瑞翁”效应,形成较好地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關系,发掘其潜力,有所期待,就能有所收获。
二、授课要点:“全程一体化”设计,内外兼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演讲能力
首先是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大胆参与谈论过程中。要提前设计时政演讲内容作为课前考核内容,一般以3——6人为一组,保证每学期每位同学都要有一次课前时政评论,计入分数考核。上课伊始,就由相应的同学进行演讲;其次是针对不同的教室环境进行合理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后由不同的小组代表上台,演讲或者辩论,教师进行点评;最后在考试的设计上改变笔试方法,实行“一对一”的面试考试,加上平时的演讲表现,形成学生的最终成绩,用“锻炼与提高材料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根指挥棒,贯穿于教学、考试的全过程。笔者所带班级,通过两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听讲的专注程度、讨论的参与程度、表达的自信程度,与以前简单程式化的“灌输——提问——点评”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很多学生上概论课的目标,就是抢着到讲台上“讲一段”,既锻炼了能力,又为自己的总评成绩积累了加分项,较好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有形的手段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设计原则:力求课堂讲授故事化、事件化、参与化。
故事化是《概论》课程本身的逻辑要求。在《概论》课前半部分,主要讲述的是革命史、国史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部分的内容,涵盖了较多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包含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储备,因此在教案的编写上,可以以人物为主线进行编写,这样,相对于较为枯燥的教材语言就变成了故事性强、赋予思辨性,并且学生有相应知识储备的“通俗版”教学体系。
在“人物系列”之外,也可以运用“事件系列”来进行涉及。例如对《概论》课程后半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军事、外交、党建、法制等诸多方面,可以从新闻大事件中选择影响较大,特别是在近一时期刚刚发生的事件进行讨论,这些内容学生在日常的新闻阅读中都有涉及,但是相应知识掌握比较碎片化,看问题的角度不统一,这反而有利于在谈论的过程中相互交锋,形成热点,教师在谈论的前半部分“退场”,在最后进行总结,并引导到对教材相应部分的重点阅读,这就使得课堂讨论与教材的论述实现有机的衔接。
参与化是指在讨论式教学中,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及自身价值观的塑造结合起来。从“要其学”转化为“我要学”。在《概论》下半部分,几乎每章内容都涉及到当今的社会实践。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二年级高职生,行将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教材的内容对其就业及人生发展是有着切身关系的,这也是我们可以投入精力进行研讨的重要内容。例如民生方面,向学生介绍社会保障的相应内容;生态方面,让学生畅想未来的宜居城市环境;外交方面,向其宣讲“一带一路”的发展框架,描绘未来职业蓝图;用中美合作与冲突、中国的军事发展激发其爱国价值观,等等。这都为学生展示自我理想、价值观提供了共生舞台,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启发,教师加以合理引导,就可以实现“参与化”的设计要求。
四、实践调整:实事求是,科学使用手机,因地制宜地开展讨论式教学
在课堂讨论的设计上,首先是场地设计。有围桌演练式小组讨论条件的教室可以按小组分开,在联排教室可以指定学生就近开展4——6人为一组的前后位小组讨论,教师要巡视教室进行监督,观察并督促学生开展讨论;同学上讲台演讲要录制视频,提高学生对自身演讲的兴趣与重视程度,并及时提炼学生演讲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加分,优秀视频推荐到思政课展览平台进行展览,并给与该同学较高加分奖励。
总之,“讨论式”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思维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理工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一种针对性较强的的教学方法,长期坚持,必将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求职面试的自信心等方面,发挥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