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

2019-09-10吴贤勇

高考·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吴贤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不仅是考试的现实需要,也是历史学科内在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完善学生评价机制、树立教师专业意识、师生关系等多方面来综合探讨如何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任务。

关键字: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中学历史,要发挥历史学科培养人具有人文素养和历史眼光。要实现这个目标,需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立足历史课堂教学,把控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是在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应当对课堂进行教学组织把控。在历史教材多版本之下,教师需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找准核心知识点,形成历史知识体系。教师在组织教学要依据历史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表达要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同时要掌握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调动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围绕着我们教学目标,学生真正发生意义学习。

二、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教学形式追求多样化

(一)课堂教学技术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与教育进一步融合,历史课堂日益呈现技术化。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刺激整合设计,充分作用于学习者的眼、耳、手等各个感知觉器官,极大地改善了大脑获取知识信息的感官功能,促进了学生思维心智活动的开展。

历史有很多丰富文物实物、文献以及影视资料等,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综合利用这些载体,生活形象展示历史的风貌。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让历史课堂生动化、趣味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成长起来,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师所传递的消息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现代心理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重要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产生兴趣后能够唤起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与热情,与历史教师“合作”的意愿就强烈,师生进行思想上火花的碰撞,逐渐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课堂的教育效果好。

(二)开辟历史第二课堂,历史学习生活化

1.建立历史课外研学基地,以行促学

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组调查研究表明,按喜欢程度的百分比递减排列,学生对列出的8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依次为:“配合教学到博物馆或遗址参观考察”(69.4%);“老师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58.2%);“希望不是老师一人讲,学生也参与教学”(44.2%);“我们进行活动,如角色扮演等”(39.1%);“研究历史材料,进行问题研究式学习”(24%);“老师一人讲,讲得生动就行”(15.4%);“老师直接告诉我们答案”(10.3%);“老师划重点,学生背熟重点”(6.7%)。由此可见,

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历史课堂教学与历史社会实践的结合。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外,同时开辟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逐步理解和认识历史与生活的相互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是抽象的历史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会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特别在这个过程运用知识,会深化理论认识,提升思想情感。

开辟历史第二课堂,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各个学校要充分挖掘当地历史资源,可以利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个平台来实施这个项目,因地制宜,注重地方乡土教育。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迹、历史名胜古迹、烈士陵园等;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历史社团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习历史过程绝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是应当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产生共鸣。

2.设立历史专用教室,营造历史教学环境

在中学阶段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历史体系,更多是在45分钟的历史课堂去完成。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更多是从理论到理论,脱离实物资料,其结果是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往往十分陌生,没有一种切身真实感受。学校可以专门开辟以历史复制实物展示为主体的历史专用教室,作为日常课堂教学的活动场所。在教学中,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合理调整组合,使其适时、适度、适量,以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促使历史知识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信息源,引发有意义的教育发生。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依托理论与实物双重资料的相互碰撞、验证、升华,继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评价学生的机制多样化

教学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考核学生不仅仅以考试为主要形式,还需要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很大影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评价学生学习历史要注重结果和过程,重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的结合。在考察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在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下,還可以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参与社会实践等来考察学生。当前的选拔性考试命题上,设置开放性试题,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创新意识、能力等方面也需考查表现出来;这种开放性试题,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标,在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思辨创新的历史能力,学生学习自主化,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拔出真正的优秀历史人才。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善于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注重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不存在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应该仅仅是“教书匠”,应该是一名“雕塑家”,将学生塑造成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培养,这需要教师个人要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当明白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然后才是一名历史教师,在角色扮演上突出自己历史的学科特色,做一名有思想,有个性的历史教师,做有温度的教育,教有思想的历史。

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中不要拘泥于传统,要有创新思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学识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关注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去肯定与欣赏,少用否定,使学生个人的优势与特长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对于中学历史教育的认同感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学历史教学成效如何与学生对于历史的认同程度是密切相关。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中学历史教育的认同感,即从心理上认可中学历史教育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后,会激发其对于自己国家历史的自豪感,会形成主动接受学习历史的内在动机,认可的程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具体学习行为。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奋斗历程,既包括古代引以為豪的成就,也需深刻讲述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让学生对比学习其他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全面了解世界中的中国,形成具有世界视野的认同感。

四、确立教师专业意识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保持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历史教师首先要形成对于历史学科的认同感,明确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的功能。作为一门学科,茅家琪在《史海闲话.序》这样说道:“历史学从事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学史以‘通古今之变’,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历史教师要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树立从事历史教学的自豪感,不断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其不断钻研业务,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稚勇.社会科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洋,陈浩.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M].远方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