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改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2019-09-10刘红红杨坡

高考·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策略

刘红红 杨坡

摘 要:新课改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高中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用简单高效的方法完成课标要求成为日常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课堂教学之“任务驱动”、“动静结合”、“案例分析”、“试题回归”等环节,较为简单高效地完成了课标要求,把“揉”切实做到位——揉课标与教材、揉教师与学生、揉案例与试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们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课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一、揉课标与教材

本节内容选取于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对该部分内容配以详细文字和过程示意图,学生通过祥读图文基本可以明确这一物质循环过程,但只是看懂,不能很好地说明这一动态过程,尤其是遇到一些变式示意图,学生可能会手足无措。基于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归纳总结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掌握常规与变式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二、揉教师与学生

教师主要教学活动设计:1.备课:备动画素材(教材内容为一静态图示,此过程为一动态过程,利用動画还原这一动态过程,效果较好)、俗语记忆(三大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记忆重点与难点)典型图示、案例分析和习题、问题引领。

2.上课: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步步为营”,将设计好的问题,一步步呈现于课堂,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设计: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动静结合”。具体环节如下表:

三、揉案例与试题

(一)案例分析:选取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旅游景点——北京野三坡“天犬待月”进行形成过程的分析。

(二)习题巩固:选取难度适宜的习题进行迁移应用与巩固。

为验证实际效果,我们对同一老师所授班级进行习题测验:习题共3组7道:第一组3道,测试三大类岩石:俗语记忆班级正确率达97.18%,其他班级为54.16%,尤其对于沉积岩的错误率较高;第二组3道,测试物质循环示意图,本课堂正答率84.72%,其他班级77.78%;第三组1道,据图文材料描述煤炭的形成过程总10分,本课堂得分在8分及以上者占比76.39%,其他班级为62.5%。

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以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为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动静结合——教师静心思考各环节内容的同时动起来寻找最佳素材、学生思维动起来发现解决问题的同时静心回归试题。

本研究不足之处:本研究仅针对一个学校的高一年级部分班级进行了授课与测验,是否足够证明本文观点,有待商榷;由于客观困难的存在,本研究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设计不够,这也将成为我们后期研究的重点内容。

作者简介:刘红红(1986—),女,汉族,河北阜城人,山东省宁津县第一中学二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杨坡(1987—),男,汉族,山东东阿人,硕士,山东省宁津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4.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