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问题发现的逻辑阐述
2019-09-10别楠楠
别楠楠
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首先提出了工人同生产商品的异化,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应当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事实,导致工人生产的财富与本身的财富成反比,于是形成了工人同劳动活动的异化,工人开始逃避劳动,对自身价值进行否定;物的异化最终导致自我异化,类本质的异化使动物的东西变成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变成动物的东西。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本身作为工人所处的那种关系和尺度来观察他人,人与人的异化是人的类本质异化的具体表现。本文从这样一种经验事实出发,以工人的劳动为主线,用问题发现的逻辑方式来对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四个异化进行系统详细的阐述。类本质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前提和核心,而异化劳动理论是精华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点,因此深入研究异化劳动理论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类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点,“异化劳动”是《手稿》的精华,类本质理论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整个理论前提。劳动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东西,劳动本身包含着异化的萌芽,因而也催生了私有制的发展,而反过来私有制又促进了异化劳动,二者相互作用。私有制、社会分工,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造成了局限。
一、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部分,他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这一现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在工业社会,工人本应该能者多劳且多劳多得,但现实情况却是:工人生产产品,却不能主导自己的产品,于是便形成了当前的经济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与工人本身的财富成反比,他们生产的对象越多,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劳动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同劳动相对立。[1]对于工人来讲,产品本来应该是按照自身的意志来生產,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应该是工人意志的体现,但现实情况是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
产品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形成的一个产物,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象的丧失,这里的对象不仅仅指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包括感性世界以及自然界。产品的异化使工人失去劳动产品,而从深层意义来讲,工人失去了与自然界的联系。第二,伴随着对象的丧失,工人面临的是自我的丧失。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最终所得并不是工人的劳动报酬,而是加上资本家的层层剥削,最终到工人手中的报酬所剩无几,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劳动所得就是工人的报酬。因此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工人面临的是自我的丧失。第三,工人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生产的产品同自己相分离,人不依赖于自然界,丧失自己。工人用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商品却不能拥有它,为了拥有商品却又去追逐它。
二、劳动活动的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上。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者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最终造成“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2]。
从产品的异化来分析劳动活动的异化,工人的这种劳动活动是被他人支配的劳动,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劳动具有外在性,工人辛苦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不受自己支配,体现了工人劳动的外在性。第二,劳动的非人性,工人受压迫根据机器运转进行不受自己支配的劳动,可见劳动是按照物的规律而不是人的规律进行的。第三,劳动的强制性,强制性是工人对自身的否定,不体现自身价值。劳动的外在性、非人性记忆强制性导致了工人劳动活动的异化,而劳动活动的异化又促使了自我异化。
马克思以宗教为例来解释劳动活动的异化。他举了宗教中的人作为例子——“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不取决于他个人,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这说明宗教中的人,他们的活动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一种异己的东西,这些不是为自己做的,而是为别人做的。
三、自我的异化
产品的异化促使劳动活动产生异化,产品和劳动活动的异化统归为“物的异化”,而由此可以推出自我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人对自身、自我的异化,也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类本质的异化是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根源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理论,即事物的共有属性,但是又与费尔巴哈的观点有所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共性上来说,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是依靠“无机界”即自然界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从特殊性上来说,从人和动物的区别来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3]
人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同时在可能性上,人能够与整个世界建立联系。人类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同一的,而人则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存在。人能够有自己本身的意志以及自己意识的对象,这就使得人和动物能够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类才是类存在物。”[4]由此可以看出人本身是劳动性的存在。人作为人的时候是与人的劳动创造本性相分离,其本质性的东西,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是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人的类本质本应该是人的一种生存目的,可是现在却变成了一种手段与工具,而本质性生活变成了手段性、工具性的生活,造成了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使得人的劳动对象变成人的对立面,夺走了人的劳动产品,让人的劳动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异化的劳动让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变成了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这使人的类本质异化了。[5]因此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本身作为工人所处的那种关系和尺度来观察他人。
四、人与人的异化
通过对前面三个异化的分析,马克思讲:“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的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6]他指出人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达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主要是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关系与私有财产的异化。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既然人类通过劳动生产出的产品及劳动活动都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那么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也就不再属于人类,而是属于人类自身以外的某一存在物。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人同人相异化的最全面、最典型的表征。[7]工人创造了物质世界,但是在这个物质世界之中,工人同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类本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导致了劳动对工人而言是一直折磨而非自身需要,在这种劳动中形成了工人与他人的对立关系,并且还使资本获取了生命,不仅如此,资本还成为统治劳动的力量。人同人相异化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和人同人的类本質相异化的直接结果。至此,马克思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阶级关系和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品和结果。”[8]
五、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逻辑
马克思强调用实证的方法,从经验事实出发,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笔者通过问题发现的逻辑方法,即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考察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对《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部分进行分析阐述。核心是从事实出发揭示出现实世界出现的异化关系,这种异化、外化,是以人的本质发展为依据。工人生产商品却不属于自己,不能使自己饱腹生活,造成了产品的异化;那么工人从事的劳动活动是受他人支配的活动,工人想方设法逃离,劳动活动失去本质,产生了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体现了工人对自身的否定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否定,于是产生了人对自我、对自身的异化,也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本应该是人的一种生存目的,可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却变成了一种手段、工具,工人的这种职业带有浓烈的强迫性、非选择性与非自愿性,于是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激化,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产生了异化,工人从事的劳动成为了异化劳动。本文从这样一种经验事实出发,以工人的劳动为主线,通过问题发现的逻辑方式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阐述。类本质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前提和核心,而异化劳动理论是《手稿》的精华部分,《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点,因此深入研究异化劳动理论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刘怀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一般思路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板).1993年第4期:6-9
[3]吴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思想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4期:09-12
[4]张雷声.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9期(总第189期):27-35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路径研究(SKL-2018-25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