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郭泥塑现代发展问题及应对研究

2019-09-10袁如月王琰

青年生活 2019年36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互联网

袁如月 王琰

摘要:小郭泥塑作为一项民俗,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蕴含着独特的人文精神;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小郭泥塑发展遭遇困境,传承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应运用“互联网+”的模式手段将其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树立民俗文化象征,传扬这门手艺。对此,我们对小郭泥塑的历史变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策略,期望对于小郭泥塑现代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旅游;民俗文化;小郭泥塑

一、小郭泥塑整体情况研究

(一)小郭泥塑探源

小郭泥塑是鲁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泥塑艺术,诞生于山东省兰陵县兴明乡。目前大部分资料都认为它起源于小郭村的李宗标,李老先生受艺于天津“泥人张”,融合无锡惠山泥人一些特点,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人艺术创新,创造了小郭泥塑的艺术手法,并通过其子李占云、孙子李宪志、重孙李玉法家传下来。顾浩在《游方——苍山小郭泥塑的一种存在方式》中对此说法提出质疑,他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在小郭村盛传多种泥塑起源传说,如生计自然形成说、孙化祥学自北京说、战争起源说等,这些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随意性,它们不能作为小郭泥塑起源的断论,而是构成了其起源的开放系统。

不管小郭泥塑起源如何,它都是民间手艺人的集体智慧结晶,旧时它被当地村民作养家糊口之用,经过一代代手艺人的创新改进,发展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积累了浓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二百余年间小郭泥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形成及繁荣期。清末,由于小郭村农耕欠发达,人们通过捏泥人售卖养家糊口,而后通过亲戚间往来传授遍及全村,但还未形成较大规模。民国至解放初,是小郭泥塑的兴盛期。这一时期除李宗标祖孙四代外,还涌现了一大批有较高技艺的泥塑艺人,如张永西、张其荣、刘庆昌等。这一时期小郭村手艺人大都外出售卖泥人,遍及烟台、四川、兰州等地。游方售卖补贴家用吸引邻近村如林村、李皇路村、高村等纷纷学习泥塑手艺。它传播多是通过亲故关系,有的艺人还把这门绝活教给女儿作为嫁妆。

(2)低谷期。在20世纪60到90年代的时间内,百姓归田耕作,但一些老艺人在农作之余仍坚持捏制泥人。这一时期代表艺人是小郭泥塑的第四代传人李玉法,受家庭的影响,他8岁便跟父亲学习泥塑。作为第四代传人的代表,他于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制了烧制泥人和画面泥塑及写意泥塑,使小郭泥塑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3)恢复期。21世纪,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定保护,小郭泥塑发展得到恢复。此时主要面临老艺人凋零与后继无人的问题,许多手艺人年事已高,他们的子女由于生计等原因较少愿意学习并从事这一行业,原本家传的技艺被迫中断。在这一状况下,地方政府针对小郭泥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和扶持培养传承人,在2003年3月“小郭泥塑”所在地兴明乡被中国文化部命为“中国民间艺术(泥塑)之乡”。在政府的重视下,小郭泥塑得到一定复兴,但是由于商品市场竞争激烈、潮流更迭迅速等原因,难以恢复到鼎盛时期。

(二)小郭泥塑的特点与价值

小郭泥塑基本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丰富多样的创作主题。主要有戏曲故事、神话传说、自然风物、劳作生活等。其中,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以人物为主,如《三国演义》中的关公、《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等,这些人物的塑造大都受其戏曲形象的影响,一是人物脸谱对比鲜明,色彩鲜艳;二是生活气息浓郁。戏曲形象给了手艺人极大的启迪,他们通过对戏曲人物的观察,加上自身揣摩和生活体验,在捏泥人时将戏曲“以虚拟实、以简代繁、以神传情”的表现手法融会其中,使戏曲人物形象简洁明快、生动传神。

其二,别具一格的造型艺术。泥塑的可塑性较强,但坚固性较差、易断裂,局限性很大。但老艺人们化腐朽为神奇,“夸张”地压缩人体的比例,简略人体的四肢,给泥人以横向夸张。其中的“鬓髻娃娃”头身几乎等高,憨态可掬,显示出孩童的天真,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传统艺人特别重视的“不似之似”。同時,由于小郭泥塑产生于劳动人民历时的集体智慧,用色明丽的同时又有留白露泥,古拙朴实,于俗中见雅。

其三,精细的制作方法。它的制作工序较为复杂,系统总结有以下15种。

做模型、做哨、取泥、泡泥、砸泥、和泥、做坯、安哨、打孔、脱坯、修光、凉坯、制粉、粉坯、彩绘。一件泥塑的完成主要有两大工序。一道为泥塑的成型,一道为泥塑的上色,泥塑的成型有三种方法:一是手捏成型,二是模印成型,三是半捏半印成型。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模印成型。

小郭泥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它作为百姓“手捏成金”的生计手艺,与土地息息相关,与村落休戚与共,与家族密不可分,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具有相对集中性、传承性和地域的独特性,承载了域内的历史、经济、人文状况。另外,它既在祖辈的传承中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也受到现代电影、工艺美术等的熏陶,彩绘笔法一气呵成,线条均匀流畅。小郭泥塑在创作上具有相对自由和乐观向上的艺术风格,至今仍保留了质朴古拙的传统意蕴,不仅具备观赏和珍藏价值,而且具有相当的人文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小郭泥塑发展现状及问题

小郭泥塑经过近200年沧桑巨变后仍有着较强的生命力,但必须承认它目前面临很大的困境。

其一,市场萎缩,知名度不高,商品价值小。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工业品、电子产品等琳琅满目,它们功能完备、耐用性强、性价比高等,加之人们审美多元化、个性化,大大压缩了泥玩的市场;同时,由于地域性和相对集中的生产传承使得小郭泥塑知名度不高,市场没有打开,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节节败退。

其二,老艺人凋零,后继乏人。目前,泥塑发源地小郭村从事泥塑的艺人大大减少。小郭泥塑历经五代传人,前三代相继谢世,第四代传人大都年逾古稀,而年青一代鲜有问津,传承面临断层。小郭泥塑在上世纪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因市场广泛,手艺人通过游方售卖可以维持生计;因此当市场萎缩、销售受阻时,从业者势必谋求他路。同时人们的从艺观念比较淡薄,小郭泥塑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凝聚了老辈艺人的心血,但是一些年轻人仅视之为谋生手段而非一门艺术,不愿从事这项性价比低的行当,而选择另谋生路。

其三,制作工艺较老旧,生产不成系统。近年来,兴明乡每年会接待一些工艺美术生及民间艺术研究人员参观、研究,但接触的大都是老一辈泥玩艺人,泥塑产品仍沿袭了过去的手捏到模具加工的制作程序,难以推陈出新。且小郭泥塑的传承模式一直是以家族为单位、以村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生产较为零散,难以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

另外,近年各级政府也对这门传统工艺多次进行抢救、研究,2006年12月它被收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拨款数百万建设展览厅、报刊、文化节等;同时,开展了走进学校的活动。

三、“互联网+”下小郭泥塑发展策略——结合当地乡村旅游

近年来,兰陵县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如代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压油沟风景区等,多采用现代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吸引一大批城镇游客。兰陵县位于鲁东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同时具有红色革命的文化背景,承载着沂蒙精神,因此在当地发展旅游业具备优越的条件。相较于一些文化大观,乡村旅游更多吸引的是附近的城乡居民,其环境更为休闲、节奏缓慢。但是目前来看,乡村旅游文化内涵较少,呈现出小吃、游乐园、商铺等多元素杂糅的现象,并且其持续发展呈现疲态,客流量集中于大型节假日。据实地调查了解,在这些乡村旅游区有专门的民俗展示区,但是鲜有人问津。展示区主要是展示工艺成品用以售卖,缺乏吸引力,且区域狭小,位置偏僻,人流较少。小郭泥塑较目前市场上的玩具类产品有其天然的不足,但是它在历史变迁中已不再局限于玩具的价值而具有了更深的文化意义,所以视之为文化象征而非单纯的产品。将小郭泥塑与当地乡村旅游结合,以文化带动旅游,用旅游推广文化,运用“互联网+”的模式,拓宽宣传渠道,优化旅游体验。

首先,要明确小郭泥塑的文化定位,全局把握景区规划。对于当地一些已經设置泥塑展示区的乡村旅游区进行优化整合,增强民俗文化比重;对于未开发的景区进行专门规划,合理建设旅游区,把握整体风格,营造淳朴自然的环境,树立民俗旅游的主题,完善景区建设,将休闲、娱乐、观赏、游览集于一体;同时,保证景区安全管理,规范监督景区内经济行为,为游客提供安全良好的旅游环境。

其次,突出小郭泥塑的文化价值,使得景区兼备文化基地与旅游功能,建设展览馆,全面介绍小郭泥塑历史发展,收集并展出优秀泥塑作品,并且利用全息投影、AR等技术丰富游客观感;另外建设手工作坊,使游客可以观看并参与手艺人的创作过程,增强互动感,打造体验式旅游;也可以作为文化中心培育艺术人才,接待各界爱好者交流学习。

此外,还可以制作衍生产品,为游客购买纪念物提供方便。将旅游景区相关信息数字化,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构建民俗文化旅游O2O模式,使其既可传播发展小郭泥塑,又能为民俗旅游提供优质便捷的智能服务;同时在节假日举办民俗会,充分利用网络渠道进行宣传。提供线上线下双重互动体验,线上,传承人和用户借助平台活动,以便交流学习民俗文化;线下,打造互动式旅游,构建场景使游客可以融入,获得更好的体验,并根据游客建议进行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倩,任红宇,任世忠.苍山小郭泥塑的传承与开发研究[J].工业设计,2018(03):83-84.

[2]王慧.论小郭泥塑的产业化开发与保护[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85.

[3]张咏梅.山东临沂地区民间泥塑玩具的艺术特色及开发研究[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03):140-142.

[4]尹芳利.民间“泥塑”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北京社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0:4.

[5]顾浩.游方.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互联网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