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在西方的历史流变
2019-09-10王静斯
王静斯
摘要: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历史发展时期,每个历史阶段的现代主义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20世纪20、30年代。第三阶段,在20世纪50、60年代,此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逐渐衰落,向后现代主义转移。本文将详细梳理一下现代主义的流变过程。
关键词:现代主义;历史流变
西方现代主义大体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以瓦雷里、里克尔、叶芝、艾略特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其吸收了前期象征主义的因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前期象征主义先驱的理论基础,出现了现代主义特征更明显的文学作品和理论体系。相对于前期的象征主义诗歌而言,后期的象征派更接近现代主义文学的性质,具有的特征,诸如,此时的象征主义更加凸显出危机与颓废的意识。由于“一战”的发生,整个社会局势陷入危机,因此后期象征派更加关注社会的重大问题。它更能够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更能反映一战对人民的摧残以及人民在战争中奋起抗争的场景,比如,叶芝的一部分作品就表现了爱尔兰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第二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在这一历史阶段,现代主义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此时包括意象派、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具有典型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都集中于这个时期出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狭义上的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高潮。这一时期出现了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品,包括艾略特的《荒原》、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这一阶段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最集中的一个时间段,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也最能够突出的体现,比如,《荒原》中把战后西方民众的消极、悲观的情绪表达得一览无余。整首诗充斥着虚无、荒凉与绝望,全篇诗歌几乎每句中都含有典故,因此,阅读此诗对于一般的读者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其中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象征甚至是一些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也很难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含义。此诗将资本主义一直以来推崇的理性主义价值观完全推翻,理性、价值、信仰一些西方人一直固守和坚持的准则在这首诗中被完全颠覆。
应该说,进入现代大工业和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情感受到利益、金钱、机器等方面的挤压,精神方面出现了异化的现象,正如袁可嘉对于现代主义文学是异化文学的描述。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情感的异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生活条件提高,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但人类精神方面卻出现了幻灭感和危机感,这是人类所始料未及的,因此如何更细腻和直接的表达内心情感是现代文学应该处理的问题。那么,意识流的手法应该说是最适于揭示内心隐秘的一种方式。正如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所指出的人类的意识就像河水一样,是流动的,其自己有一条固定的发展方向,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约束。因此,意识流的表达手法其更适于表达现代人的情绪,更具有现代主义文学气息。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呈现以下一些特点,其一,由原来的地方性的思潮流派逐渐的扩大,发展为弥漫于整个西方世界的艺术思潮。比如,原来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延伸至美国,在美国诗人庞德的改变和补充下,成为了意象派这一诗歌流派。因此,这一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已经由地方、民族性质的文学发展为西方或者是世界性质的文学,文学技法和精神改变着传统的现实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的表达,并对传统产生了冲击与补充。其二,文学表达方式更具有实验特征。这一时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于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弗洛伊德学说中潜意识和无意识理论的研究成果使得自由联想、回忆、幻想、本能、抽象等方式融入了文学表达方式中,那么导致逻辑性被打破,整个文学作品更具有跳跃性和立体感。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现代主义作家在丰富文学表现手法的同时,也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晦涩难懂的状态,开始陷入了纯粹的技法的雕琢,这也是以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失去受众的开始。
第三阶段,在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逐渐衰落,向后现代主义转移。此时,开始出现了类似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等文学流派,由于社会局势的严酷紧张和瞬息万变,有些国家的青年积极入世进行批判,对于当局和政府进行辛辣的讽刺和过激的指责,但是有些国家的年轻人则采取另外一种方式,正如美国的“垮掉的一代”,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呈现出漠不关心和无所谓的态度,在歌舞升平中完全放纵自己。这一时期,由于现代主义文学晦涩难懂的文风和逐渐脱离社会的趋势,其开始衰落。而这时与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的,消解一切,无中心、无意义的文学样式开始盛行。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在用一种极度悲观或者极度戏剧化的方式为我们建构了一种不同于文艺复兴之后一直存在的一种理想化的“理性”,那么在现代主义文学逐渐衰落之后,出现了一种没有任何“理性”,或者说远离理性这一理论框架的文学,有些学者称其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所谓“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没有了现代主义文学苦心孤诣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思考,也没有了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度探究,没有对于人生、欲望以及本体的表达,也没有了对于人类内心隐秘的揭示和深度挖掘,一切陷于娱乐和游戏之中,由一个中心变为了多个中心,消解了意义与深度价值,没有了执着与单一信仰和坚守。此时现代主义文学逐渐衰落,不再凸显于文学界的风口浪尖,而是散落和潜隐于不同的文学样式中,起到点缀和补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外国现代派作品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美] 弗雷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主权1885—1925 [M].
[3]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