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气质初探
2019-09-10周丹
周丹
摘 要: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独具一格。英美文学作为英美文化的载体,是品读和研究英美文化的窗口。英美文化气质是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美文化;文化气质
英美文学创作中最突出的文化气质是浓厚的宗教传统。西方世界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在英美文学创作中表现为元处不在的宗教传统。这种宗教传统集中体现在《圣经》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上。
英译本《圣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为历代英美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题材。在浩如烟海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来自《圣经》的题材、故事和典故占有很大的比例,《圣经》中无数流光溢彩的文字、蕴意深刻的词句、美妙绝伦的故事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长期以来,一直是众多作家引经据典的宝库。《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出现了以宗教神话为核心题材的作品,还出现了诸多化用宗教传说、引述宗教信条的作品,旨在表达作家对世间人情世故的评价和判断。
例如,英国17世纪最杰出的诗人和作家弥尔顿最著名的“史诗三部曲”《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就分别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路加福音》和《力师记》三个章节。这三部史诗不仅在内容上取材于《圣经》,在思想内涵、道德哲理等方面也与《圣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宗教伦理秩序相符。英国学者柏格思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查理二世》中,面对近侍布莱、各特和格林无耻的叛乱,国王愤怒地呼号:“三个犹大,每一个都比犹大恶三倍!他们会讲和吗?为了这一件
过失,愿可怕的地狱向他们有罪的灵魂宣战!”犹大又称加略人犹大,是《圣经》中的著名人物,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据《新约》记载,犹大皈依耶稣后,为其掌管钱财,后为30块银元将耶稣出卖,耶稣被钉死后,犹大因悔恨而自杀。此后,犹大就成为西方文明中叛变者的代名词。莎士比亚在《查理二世》中引用犹大的典故,体现了《圣经》对其创作的重要影响。以宗教故事中的人物、典故为素材来创作的英美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这极大地增强了文学的隐喻性和历史延展性,给文本带来更强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正如歌德所说:“世界可以按它的步伐飞速前进,人类科学可以向最高的阶段发展,但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圣经》的地位。”宗教与文明的力量是持续存在的,通过品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英美文学浓郁的宗教色彩。宗教赋予了英美文学深刻的隐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从而提升出一种超越国界和种族的普适性价值范式。而这种价值范式也正是文学作品最宝贵的部分,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文化研究的最巧妙的切入点。
二、典型的“两希”情结
除却以《圣经》为代表的宗教传统,“两希”文化即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亦是英美文学的重要创作源泉。“两希”文化是西方文学的起源,而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观念以及道德观念方面受到了“两希”文化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希腊神话和希伯来传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莎士比亚、济慈、拜伦等作家都十分擅长借神话言志,借传说抒情,以神话题材、神话人物和神话传说来表达思想。济慈的十四行诗《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有感》,描绘了诗人阅读《荷马史诗》时激动的心情:“… … 我像在观察星象的运行,突然瞥见一颗新星的出现,或如克太兹尽力张大眼睛,望见了太平—— 而他的同行伙伴都面面相觑,现出惊惶神情,不敢吭声,在达连高峰之巅。”济慈给予《荷马史诗》极高的评价,阅读《荷马史诗》的过程就好像是“游历了许多金色的国度,看过不少友好的城邦和王国”,济慈的许多传世之作中都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的场景和人物,足见诗人对《荷马史诗》的喜爱与《荷马史诗》带给诗人的震撼。
相较希腊文化而言,希伯来文化则是百折不挠、坚毅无比的生命追求的象征。与希腊光辉灿烂的文明不同,希伯来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希伯来人没有在困难和忧患中倒下,而是克服万难,创造了丰富的希伯来文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希伯来民族这种坚韧的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对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两希”文化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创作内涵和创作主题上,还体现在创作风格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两希”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具有豪放真挚、天性自然的风格,这给英美文学作家以极大的感染和启发,因而英美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博大、豪壮、自由的魅力,这些气质都能够在“两希”文化中找到源头。“两希”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创作风格和价值判断等各个方面,充实了英美文学的内涵。英美文学是呈现“两希”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渠道。
三、强烈的自由意志
与东方文学的含蓄典雅不同,英美文学特别是美国文学充满了激情,饱含着对自由的渴望、为人生而斗争的追求。热烈奔放、勇于抗争的精神是英美文学核心的创作风格。英美文学注重对人性美的歌颂与赞美,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来展现人性的美好与坚毅,讴歌自由与斗争,讴歌开拓精神。
以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为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同伴抛弃的淘金者,他独自在荒原上寻找着出路。当冬天逼近,他面临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没有一点食物,且腿受了重傷,在不停地流血。他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艰难地前行。就在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狼。这匹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望着对方。为了能够活着回去,他在与狼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血。最终,他获救了。杰克·伦敦创作这样一个故事,让读者看到了生命耀眼的光芒,生动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将人性的光辉发挥到了极致,展现了伟大的不屈不挠的人性。人性的光辉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一个核心的价值取向。在英美文化的影响下,英美作家极力讴歌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坚韧。
再如,被誉为“文坛硬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美国精神中的大胆、坦率、坚韧与个人主义。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如此评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海明威通过作品告诉读者,人可以失败,但是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受到折磨和摧残,但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英美文化是“海的文化”,是追求自由开拓、勇于冒险的文化,这种文化在英美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文化是文学的底色,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英美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成果和文明印记,都是英美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核心母题。故而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不难窥见英美文化的主要特点,这亦是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1] 卢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两希”情结—— 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J].芒种,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