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统编本三下)教学设计

2019-09-10徐晓珍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杏花村断魂酒家

徐晓珍

文本解读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几乎成为清明节的代言诗,诗文主要讲的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飘洒洒下个不停。路上扫墓、祭祖的行人伤心断魂,凄凉迷乱。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买酒浇愁,牧童远远地指着杏花村。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交代了时节、环境、气氛。“纷纷”一词既指出春雨的特色,又衬托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时节人们心情不乐、情绪纷乱的状态。“断魂”的意思是忧郁惆怅,神情凄迷,烦闷不乐。上坟扫墓,是清明主要的风俗,加上上句中的“雨纷纷”,人们自然“欲断魂”。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诗人笔锋转向,提出了摆脱“哀、悲、愁”这种心境的办法:找一个酒家喝喝酒、解解愁、歇歇脚、避避雨。“借问”的意思是“请问”。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整篇的精彩所在。牧童是否答了行人的问不得而知,但以“行动”为答复,意犹未尽,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设计

一、谈话、解题,了解“清明”来历

(一)谈清明的来历。

1.板书课题:清明。谁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2.补充介绍: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气温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二)读课题,读出“万物更新,气清景明”之感。

(三)板书作者名字,认识诗人杜牧。说“牧”字的意思,并练习写一遍。

(四)你在清明节这天或清明节前后,做了什么?(祭祖、上坟、扫墓等。)

(五)再读课题,读出“感伤、悲愁”之感。

二、读通、读顺,感受《清明》韵律

(一)感受整首诗的朗读基调。

1.自由读诗文,想一想,诗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行人和诗人的悲伤、哀愁?(“欲断魂”)

2.理解“欲断魂”。

(1)学习“魂”字。由“魂”字想到哪些词?“断魂”是什么意思?

①观察田字格,提醒写法:左窄右宽,撇折点勿忘。

②学生描红、临帖、练写,教师评价。

(2)学习“欲”字。

①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②字典中“欲”有四种解释,你选哪一个?(出示)

A.欲望;B.想要、希望;C.需要;D.将要、快要。

③说说“欲断魂”的意思。

3.如果让你现在读这首诗,语气语调要注意什么?(缓慢、低沉等)

(二)读正确,读通顺。

1.学生自学,要求:借助生字表,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诗文读通顺。

2.小组内互听互读互评。

3.指名读。(重点关注“魂”“酒”“牧”和“纷”“村”的读音是否正确,断句是否自然。)

4.小组读。

(三)读出节奏。

1.轻声读课文,用竖线在课文中标上停顿的记号,“/”表示稍短停,“||”表示稍长停。

2.交流、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师指名读。(着重指导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2)师示范读。

(3)生自由读。

(4)生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读每行的全句,生读每行的后三个字。)

三、读懂、读透,感受《清明》内容

(一)自主探究,解字解意。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句。

2.班级交流。

(二)深度了解清明传统。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板块。

(1)师生谈话。

话题一:清明节期间你家祭祖是怎么做的?

话题二:一家人为什么那样严肃、无声?

(2)感知“雨纷纷”精妙。

如果祭祖、扫墓途中,遇上绵绵的春雨,你的内心会——

如果再刮起丝丝凉风,你的内心会——

(清明时节的“雨纷纷”,增添了人们的愁绪、哀绪。)

(3)指导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低沉、缓慢些)

(4)猜一猜:行人中有哪些人?

学生根据行人的不同类型,分别读出“欲断魂”的感受。

扫墓的人——

回家祭祖的人——

漂泊在外的人——

詩人——

……

(5)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读出心中的悲凉、凄冷、孤独等。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板块。

(1)读出疑惑。轻声读第三、四两句,会读书的人,能读出疑惑、读出问题,你能读出有价值的问题吗?

(重点问题预设:① 行人为什么要找杏花村酒家?② 牧童为什么不用言语回答行人?)

(2)讨论问题①。

(喝酒解闷、住宿、歇歇脚、驱驱寒等。)

(3)探究问题②。创设情境,体验清明祭祖的“欲断魂”。

学生扮演行人,教师扮演牧童,演示诗中第三、四两句的一问一答。

(4)辩论:牧童像老师这样说话了吗?

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欣赏作品,升华感情。

1.阅读名家散文片段。

出示:

爷爷扛着一把锄头,找到坟地后,先和父亲动手扯坟包上的杂草,然后松一松坟头的土,奶奶和母亲这时已将篮子里的供品呈一字摆放好了,毕恭毕敬地站立一旁。爷爷点燃纸钱,嘴里念念有词,年少的我虽不懂爷爷在说什么,但从全家人的庄重神色里,我知道这一定是十分神圣的仪式,容不得半点马虎。爷爷把米酒一杯杯洒在坟头,再将各种精美的纸花圈插上坟包,父亲便点燃了鞭炮。劈啪作响的鞭炮声传向远处,祭祀仪式这才宣告完毕。

——选自林潇《忆清明》

2.再次朗读《清明》全诗。读完林潇的《忆清明》片段,你想怎样读好这首诗呢?

(1)同桌互助:一学生分行描述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学生分行朗读。

(2)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缓慢、深沉、悲凉”的语气语调。

(3)合作读。女生读每一行前四个字,男生读每一行后三个字。

(4)配乐齐读。

四、抛疑、拓展,感受“清明”情愫

(一)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几乎成了清明节的代言诗,这是什么原因?你能帮老师解开这个谜吗?(先理解“代言”这个词)

(提醒学生静静思考30秒;问题可能有难度,先看视频。)

(二)播放清明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在黄帝陵祭祀的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思考:每年清明节无数海外华人从世界各地赶到黄帝陵祭祖,这是为什么?

(他们都是炎黄子孙,祭拜黄帝陵就是祭拜我们的祖先,懂得自己的根在那里,知道我们的历史,崇尚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解疑:说说人们为什么把杜牧的这首《清明》作为清明节的代言诗。

2.背诵课文。指名背,齐背。

3.欣赏名家笔下的“清明”,了解清明节习俗。

(1)出示片段。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选自丰子恺《清明》

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

——選自周作人《上坟船里》

在旧时代里,上坟时绝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选自周作人《山头的花木》

(2)读读、说说、议议。

(3)小结。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踏青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不同地区还有不同习俗,如荡秋千、植树、打马球、插柳等,清明节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

五、课堂反馈

(一)用方格纸默写古诗。

(“雨纷纷、欲断魂、借问、遥指杏花村”等词的格子空着,其他字词填在格子上。)

(二)评讲订正。(要求:正确、美观。)

六、作业布置

搜集整理有关清明节来历的传说或故事,班级开展分享会。■■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高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杏花村断魂酒家
熊敏
《清明》外一首
蝴蝶(1)
“杏花村”究竟在哪
中华大地到底有几处杏花村
朝花夕拾
Culinary Incursion
装钱的褡裢
造酒忘米
失踪的“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