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加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
2019-09-10许俊华
许俊华
摘 要 目的:研究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采用针灸加中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80例病人,一疗程治愈13例,二疗程治愈14例,三疗程治愈11例,四疗程后,好转18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针灸加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无明显副作用,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针灸;中药;疗效
荨麻疹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的局限性暂时性水肿,伴有瘙痒的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大小不一的风团,圆形或不规则形,色红或略带苍白,瘙痒剧烈。风团发无定处,存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消退,常在一定时期内反复发作,超过一月者,称为慢性荨麻疹。笔者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该病8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门诊患者80例,其中男性32人,女性48人。年龄1岁-72岁不等,平均年龄47岁。病程最短1小时,最长5年,平均0.7年。其中急性荨麻疹66例,慢性荨麻疹14例。中医辨证:属风寒型28例,风热型37例,胃肠型3例,气血两虚型12例。
1.2 诊断标准 皮肤瘙痒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边界清楚,皮损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退后不留痕迹,部分患者有腹痛,腹泻,发热等症严重者有呼吸困难或窒息;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2 治疗方法
2.1 病因治療 积极寻找并去除发病因素,如与食物有关,停食相关食物;如与环境相关,脱离相关环境,如系疮疖引发,积极治疗疮疖等。患者如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困难),应立即救治,不可延误。
2.2 中医辨证治疗
2.2.1 风寒束表 风团色淡红或白色,恶风畏寒,接触冷风或冷水后,风团和痒感加剧,得暖则减轻或消退,口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内治法:宣肺散寒,祛风止痒。方药:麻黄、桂枝、杏仁、苏叶、浮萍、僵蚕、白鲜皮、丹参、牡丹皮、陈皮、姜皮、防风,水煎服。灸法:取双侧曲池、阳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行间、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一次。
2.2.2 风热犯表 风团色红,皮肤灼热,剧痒难忍,遇热痒剧,得冷则缓,身体微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内治法:宣肺清热,祛风止痒。方药:荆芥穗、防风、僵蚕、蝉蜕、金银花、牡丹皮、牛蒡子、甘草、生地、薄荷、黄芩、升麻、生石膏,水煎服。针刺:大椎、百会、双侧风池、曲池、委中、血海、膈俞、三阴交,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也可用刺血法。取大椎、肺俞、曲池、曲泽、委中。穴位常规消毒,用一次性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火罐,15分钟后取下。用消毒干棉球擦去血迹,针孔用碘伏消毒,每日一次。
2.2.3 胃肠湿热 风团色红,剧痒,神疲,纳呆,腹部隐痛或绞痛,或上吐下泻,胃肠症状伴随风团的消失而缓解,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内治法:清利湿热,祛风止痒。方药:防风、大黄、荆芥、栀子、赤芍、连翘、甘草、生石膏、滑石、黄芩、炒白术、炒薏仁、白鲜皮、厚朴,水煎服。针刺:取大肠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天枢、合谷、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
2.2.4 血虚风燥 风团色泽淡红,长期反复发作,夜间或劳累后发作加剧,头晕、精神疲惫、体倦乏力,面色苍白,常伴失眠,舌质淡,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内治法:益气养血,祛风止痒。方药:熟地、白芍、赤芍、 当归、川芎、荆芥穗、防风、炙甘草、炙黄芪、刺蒺藜、制首乌、夜交藤、蝉蜕,水煎服。外用洗浴治疗:牡丹皮、茯苓皮、姜皮、白鲜皮、川槿皮、五加皮、鸡血藤、当归、赤芍、制首乌,煮水,盆浴,每日一次。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评定疗效。治愈:风团消退,无瘙痒,皮肤划痕征阴性,不再发作;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者;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者,或消退不足30%。
3.2 治疗结果 每十天为一疗程。80例病人,一疗程治愈13例,二疗程治愈14例,三疗程治愈11例,四疗程后,好转18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7.5%。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57岁,2008年11月就诊。主诉:双手及颈背部起风团,瘙痒一周。病史:四年前因劳汗当风,颈部及四肢等皮肤暴露为首次起风团,伴瘙痒,得暖则缓解,自行消退。此后每遇气候变化或体表接触寒凉刺激而复发。就诊时颈背部、双臂、双踝部散在分布豆粒大白色风团,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诊为风寒型荨麻疹。给以麻黄、杏仁、僵蚕、防风、白鲜皮、浮萍、丹参、陈皮、姜皮、炙黄芪、生白术水煎服。隔姜灸双侧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3-5壮,以皮肤微有红晕为度。每日一次。治疗一疗程,风团及痒感消退70%,治疗二疗程后,风团及痒感消退。访三个月无复发。
5 体会 荨麻疹,中医称为“隐疹”“风疹块”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2]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只有少数病人可以找到发病原因。约70%病人找不到明确的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机体禀赋不耐,气血虚弱,为外功能失固,复感外界致病邪气而发病。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风有密切的联系,“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可以夹杂寒、热、湿等邪气侵入人体、郁于肌腠之间而为病;“风性善行而数变”故本病发生和消退迅速;“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故本病发作瘙痒剧烈。(3)进食鱼虾荤腥等动风之物,或饮食失节,致胃肠功能紊乱;或吸入花粉、灰尘、特殊气味,这些不正之气郁于皮毛,或皮肤患疮疖,毒气入血,郁于肌腠;或情志所伤,肝郁不舒,气机壅滞,郁而化火,灼伤阴液,复感风邪,都可诱发本病。
对本病的治疗:调补气血,固表御风,祛风止痒为大法。属外邪入侵的以驱邪为主,属体虚受邪的则扶正与祛邪并施。本组病人,运用中药内服或外洗,补益气血,扶助正气,发散风邪,祛风止痒;运用针刺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运用灸法,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使邪气去,卫外固,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5.
[2] 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