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制”课程群:构建没有围墙的课堂
2019-09-10郭隆刚
郭隆刚
山东省济南实验初级中学创建于1993年。自2009年以来,学校紧紧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核心,以课程建设撬动学校变革,探索建立了基于学生多维能力提升的“学院制”初中特色校本课程群。
课程开发的背景
站在智能时代的起点,当知识的获取变得便捷高效,当知识更迭越来越快,教育人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多少与今天传授的知识有关?除了知识与解题能力,他们未来的发展还需要什么?今天的教育与他们的未来发展应该有怎样的联系?当知识传授成为学生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时,我们应该怎样变革育人模式?围绕这些问题,济南实验初中的答案是:学习知识很重要,但一定不是教育的全部;除了让学生学会、学好之外,更要关注人格、关注能力、关注身心,为学生健康发展、终身学习、幸福人生奠基。具体地说,初中阶段要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首先是人格基础,培养学生正直善良、包容合作、诚信勤奋、讲规矩、担责任的健全人格,不仅让学生学得好,更要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基;其次是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再次是身心基础,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和艺术,具有阳光心态、身体强健,从而身心两健、气质独特,为幸福人生奠基。最终我们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具有学习力和合作意识的“四有”学生。
基于此,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大学、科研院所、社会行业等研究机构深度联合,借鉴大学“学院制”的学术治学理念,系统化建构校本课程群,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专家”建构知识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较好地解决了原有课程对学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自身思维品质培养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优质课程资源稀缺,课程边界需要延展,学生生涯规划缺乏引领等问题。
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建兴趣社团,初步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从建校开始,学校就鼓励教师开设学生兴趣社团,拓宽课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满足一部分学生更高更广的学习需求。其中语、数、外等考试科目多以兴趣竞赛为手段,艺、体等科目注重特长生的培养。这一阶段中,首先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萌芽,课程的“校本化”影子若隐若现,“以人为中心、体验尝试、从做中学”的课程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但指导思想仍受制于教材与考试。其次,学生求知欲被点燃,课程内容开始重视对体验实践的设计。学习活动突破校园限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地考察、参观,建立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链接。虽限于部分学科,且重视选拔性而忽视选择性,但参加社团的孩子们的眼神和脚步,已有了别样的风采。再次,基于学科的配套小组或社团初具课程属性,以人文、科学、艺体、德育实践为主要类型,开启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如知行游学、远风文学、智慧树、健康生命等社团活动,主题明确,计划周详,活动形成系列,已有课程的雏形。
第二阶段:确立校本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引导教师追溯教育源头(自主自我教育),重塑教育情境(还原体验尝试),尊重和倾听每一个生命的内在声音(每个人现在与未来的成长),以“让每一个都幸福”为课程开发取向,面对每个学生构建课程,形成了两大体系三类课程。德育课程体系以学校大型活动为载体,围绕责任、意志、理想、情感等德育内容,开发了“三十公里徒步”“青春礼”“行知游学”等品牌德育课程,引领学生走向更幸福的人生。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多维能力培养,分基础类、拓展类、创新类三类。基础类课程与国家课程高度融合,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解读和二次开发;拓展类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延伸与补充,旨在深化学科素养;创新类课程注重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指向更广阔的领域。
同时,我们以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为主体开发系列课程,打造“没有围墙的课堂”“没有边界的课程群”;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机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建立引入社会优质课程机制,建立社会资源课程库,使行业知识、生涯规划走入学生视野。
第三阶段:构建“学院制”校本课程群。学校统筹利用初中、大学、研究机构、社会行业的教育资源,创立“北斗星光学院”,采用“名家驻校园”和“专家教授带小研究生”的形式,在初中学段創新性地建立了“学院制校本课程群”。课程群包含五大专业学院40余门校本课程,形成面向内涵、面向质量、面向特色的校本课程群,打造更富有选择性、整合性、多元性、探究性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学校发展的“三大平台”——课程建设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学生幸福成长平台。
“学院制”特色校本课程群的创新与意义
“学院制”特色校本课程群秉承“教育即生活,世界即课堂”的理念,突出学生是课程的核心,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力,面对每一个学生构建课程、进入课程、发展课程,通过课程实施实现全人培养。
一是提出了基于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满足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群建设理念。“学院制”特色校本课程群注重在课程设置与开发中的问题导向,从学生自身的求知需求和生活体验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掌握、应用新知,既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能力的激发。二是创新性地建构了“学院制”特色校本课程群建设机制。模拟大学“学院制”治学机制,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北斗星光学院”,开发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和学习资源。教师和专家共同开发课程,生生之间、教授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碰撞,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生态。三是建立了“专家教授带小研究生”的学习制度。学校聘请山东大学、山东交通学院、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为“北斗星光学院”导师,为初中生上课,同时把课堂开到大学,打破原有的时空局限,学者的治学精神影响了学生生涯规划、自主发展,同时促使学生多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学院制”校本课程群实施以来,学校多门校本课程成为省市区级的品牌课程。以“指南针”课程为例,该课程包括五个主题系列:《地球故事》《慧眼看世界》《穹顶之下》《大河之旅——走近母亲河》和《趣味天文学》。其中《慧眼看世界》获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二等奖,《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获省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也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2012年、2017年分别承办了山东省和市中区校本课程现场会,2017年学校被评为济南市初中教学特色学校,2018年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充分体现“学院制”校本课程群其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一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高校教授和学校教师联合授课的形式,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窗,学生从与导师的对话,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碰撞中,开始明白,在科学面前,有些问题专家和你一样未知、充满好奇,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二是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多维能力明显提升。“学院制”课程群以及大学、科研院所与学校并存的“双课堂”,扩大了学生眼界,重新认识了人生的意义,对自己的未来表现得更自信,学习力、合作力、创造力、表现力、沟通力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学院制”校本课程开发唤醒了教师的专业自觉,推动教师向研究型、学术型、专家型迈进。校本课程群的开发赋予了教师课程决策权,激发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研究意识。特别是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教师与专家教授面对面研讨对话,前有专家,后有学生,老师们再也坐不住了,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由此带来的成长欲、成就感、职业幸福感,又激发教师跃上再出发、再发展的新平台,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教育不是把脑袋装满,而是让思维飞扬。心中有学生,课程才会走在前沿。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天赋和潜能,找到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并为学生发展提供包括课程在内的丰富资源支持,引领学生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只有开放并与社会资源建立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才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的更多可能性,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