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路径新探
2019-09-10宋双峰柳杨王玥
宋双峰 柳杨 王玥
【内容摘要】如何在全新媒介生态下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入脑入心是一大时代课题。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冲击,创新校媒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式和话语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传媒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在总结高校传媒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传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法,包括再造话语体系、讲好高校故事、开展立体化传播、浸润式传播等。
【关键词】高校传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时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中国具有最大公約数的价值观念,凝结着国人共同的精神追求。青年作为时代新人,是助力国家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关注热点话题、积极参与网络传播、表达真实性情,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校传媒应探讨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和传播结构。
二、高校传媒核心价值观传播现状
为深入分析高校传媒在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笔者于近期对北京多所高校所办的高校传媒进行核心价值观传播状况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19份,调查对象包括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文史类大学,层次上囊括一本、二本院校,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北京高校传媒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现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认真分析,发现:
(一)用户体验欠佳,传播效果有待提高
高校传媒的传播效果有待提高,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尚未融入新媒体话语体系,无法激起青年交互参与的兴趣。有5.01%的学生表示难以对高校传媒的传播内容形成印象,有19.06%的学生表示内容古板乏味、形式缺乏新意,有53.13%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在高校传媒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23.59%的学生持赞赏态度,认为其培育了校园文化;有58.16%的学生对高校传媒表示认同,认为其贴近实际;有10.5%的学生表示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太过刻意,无法与之产生情感共鸣;有7.75%的学生认为传播内容过于肤浅,无法形成思考。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虽然高校传媒纷纷开通公众号,但在传播核心价值观方面还有所欠缺。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建设,多数平台发展受限;另一方面,公众号同质化现象严重,界面风格相近、传播内容雷同,用户体验一般。
(二)“堕距”②问题显现,需求与现状矛盾丛生
高校传媒在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传播力不足,造成有些青年对核心价值观存在新闻误读现象。而且,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满意度不够。调查发现,只有27.46%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传媒有效进行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有55.25%的学生表示高校传媒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有待提高,有6.14%的学生表示高校传媒完全没有传播核心价值观。这其中,有近80%的学生表示仅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了解核心价值观,高校传媒的传播效果有限。然而,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有78.67%的学生认为高校传媒有必要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青年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需求,与高校传媒当前的传播现状产生了“堕距”,应当引起各高校传媒的重视与反思。其实,青年人愿意接受主流话语,只是希望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表达。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设立个人公众号“南航徐川”,开设“答学生问”专栏,聊爱国主义、节日文化、入党、考研等青年关注的话题,用平等、自然、诙谐的话语释疑解惑,广受青年好评。
(三)触媒习惯养成,融媒体同时推进
绝大部分青年表示已经形成接触高校传媒的习惯,只有8.72%的学生称从不接触高校传媒。高校传媒传播形式渐趋多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均有涉足,其中微博、微信占据首位,有79.81%的学生表示通过微博、微信接触高校传媒,其余学生则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文化栏等形式接触传媒。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在支持用新媒体形式发展高校传媒时仍不忘传统媒体,用校报、电视台、广播等形式发展高校传媒的支持率分别达到14.7%、11.47%、11.15%。这表明,高校传媒可以将新媒体、传统媒体共同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媒介系统当中。
(四)主流宣传话语表述创新不够
当代青年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使用并传播着新兴媒体。虽然其受教育程度、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可能优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在社会参与中享有一定优势,但由于三观尚未成型,青年更容易受到外在事物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被虚拟空间中多元的文化误导。
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文化,就高校而言,校园文化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着被虚拟文化、亚文化、跨文化分解的危险,青年沉浸在自己的圈子之中,接受窄化的信息传播,难以形成独立的思考,思想外包可能已成为常态。就问题而言,他们乐于在百度、知乎上寻求答案;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娱乐、社会等软新闻。他们可能将又红又专的内容视为古板说教,对其产生逆反心理。虽然一些青年可以理解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深意,但他们却故意用相反的方式解码,凸显个性。
在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传媒或为体现主流权威性将青年拒之门外,或选择用多元化方式传播轻悦化内容,尚未协调好信息生产与信息接受之间的关系,内容有限、形式单一,难以在青年中形成价值认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五)融合传播不够
按照职业划分,学生已成为网民群体规模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占比达25.4%③,他们将网络视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地、将新媒体平台视为交流信息的主要场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④但有些高校传媒却将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传播媒介固化在校报、校刊、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上,并未与新媒体形成合力。而且在传播过程中习惯性将姿态抬高,弱化了青年的参与度。虽然有许多校媒开办了新媒体,但却忽视了青年的主体地位,没有与之形成良性互动,只是囿于求关注、求转发、求评论;或过于注重理论性、忽略实际意义,对青年话语的重视不足、对融合开放的媒介环境理解不够。
当前,高校传媒更倾向于将融合新闻加工为叠加新闻,或缺乏品牌意识,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仅停留在对“讲话”“时政热点”的复制拼贴中,原创内容少之又少,没有形成个性化传播;或充当传统媒体的搬运工,原封不动地将校报、校刊的内容呈现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上边,忽视新媒体平台的运作逻辑。网络的私人化属性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裂变化特点,需要高校传媒针对时事热点做出价值判断,选择性设置议程,使青年舆论场趋于健康稳定。但高校传媒尚未追上媒介发展的脚步,高校传媒存在自主性不足、选择性滞后、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发出高校好声音、传递青春正能量。
三、创新传播:拥抱青年的核心价值观
高校传媒在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应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⑤的基础上,做好新闻工作、注意方式方法,深耕内容、拓宽渠道,順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一)创新方式方法
创新方式方法,主流意识形态才不会在青年舆论场缺位。
1.深谙青年话语
青年作为高校传媒的主力军,在传播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扮演着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角色,高校传媒应该深谙青年的话语系统,熟练使用社交媒体、快速进行圈子传播,增强用户粘性。
2.推行“十字形”传播
为了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高校传媒应变纵向传播为“十字形”传播,从纵向打通横向,积极组织线上线下活动,与青年展开良性互动,主动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吸引青年参与到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当中。或结合理论热点利用自身资源联系业界大咖,开讲座、办论坛,让其与青年近距离接触,发挥引领作用;或结合校园特色举办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开展主题征文活动、读书交流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举办诗词大会、朗读会等,加强青年对校园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将无形的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
3.对青年进行适度引导
面对社会焦点问题,高校传媒也应及时发声,对青年进行适度引导,避免青年被不良信息误导,增强传媒的引导力和公信力。通过与青年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激发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的价值共识。
(二)创新传播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⑥高校传媒应挖掘创新传播内容,讲好高校故事。
1.讲感人的故事
打动人心的故事来自于人本身,好的故事能形成群体的情感共鸣。网络爆款文章《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在社会引发热议,作者徐川通过亲身经历将加入共产党的原因娓娓道来,引起青年共鸣,促成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于2018年末在清华大学校内推出快闪《我和我的祖国》,视频上线后青年纷纷为视频创意和齐唱寓意点赞,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讲德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⑦在高校讲好德的故事,有利于青年正确塑造三观。高校传媒应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该结合时事热点,弘扬时代精神。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媒体《青春报》,以“为公共利益奔与写,为新闻理想鼓与呼”为口号,书写《“千”车之鉴:帮你找到合适的共享单车》《城市病的出路不在限制人口》等专题报道,在新闻事件发生后及时发声,透过系列报道聚焦社会热点,关注人伦天性、探讨世间大义。
(三)创新传播业态
高校传媒应将平台的内容生产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结合在一起。
在青年接触频率高的社交平台积极发声。比如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知乎、B站采用多种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交媒体打造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设置开放式话题、进行聊天式对话,通过传播优质内容、达到宣传效果。
高校传媒可通过VLOG、微直播、微电影、微讲堂等形式,与青年进行互动,吸引青年的目光、提升视频类内容的完播率;可利用符号化元素,在报道中添加H5、漫画、动图、表情包,优化视听体验、增加文章的转发量。
“微”是青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高校传媒应改进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方式,将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思政专业的师生充分发动起来,对微信公众号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设置二级菜单,根据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做好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策划。若文章过长,可采用超链接的形式呈现次要内容,在优化界面的同时提高受众的自主选择性。
在万物皆媒的时代,高校传媒应把握机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高校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可根据校园文化特点,开展独具特色的线上线下活动。比如抓住开学季的契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融入到招新工作之中,或结合传统节日、校园嘉年华等契机推出专属于本校的文创产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式传播,将其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⑧高校传媒作为校园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兼具服务青年、教育宣传、引导舆论的功能,应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模式、多倾听青年声音、利用多种媒介平台讲好高校故事,在与青年的双向互动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包容性和优越性。应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通过“拓展传播场域、深化传播内容、强化传播实效”⑨,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注释:
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文献和党史研究院网站,https://www.wxyjs.org.cn/xxgcxjpzsjxljhjszl/xjpzsjzylszb/shzywhjs/shzywhjswzlb/201711/t20171109_234027.html,2017年11月15日。
②張卫良、张平:《大学生对学校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接受、认同差异及成因探讨——基于对91个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12期。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2019年2月28日。
④习近平:《习近平论新闻舆论工作》,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42818,2018年8月22日。
⑤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⑥中央文献和党史研究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https://www.wxyjs.org.cn/xxgcxjpzsjxljhjszl/xjpzsjzylszb/shzywhjs/shzywhjswzlb/201711/t20171109_234023.html,2017年11月15日。
⑦中央文献和党史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
⑧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660,2017年10月28日。
⑨苏勇:《核心价值观传播应在“精准”上多下功夫》,《人民论坛》2017年第26期。
(作者宋双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讲师;柳杨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研究生;王玥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本科生)
【特约编辑:吴婧;责任编辑:陈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