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与农村义务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探讨
2019-09-10张晓华
张晓华
摘要: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是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要求。随着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要由外部质量保障走向内部质量保障。基于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农村义务教育内部质量保障要注重学校质量文化培育、发展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及有效运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内部质量保障
义务教育作为提高我国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随着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质量问题成为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国家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硬件设施的大力投入,使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从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出发,探讨农村义务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就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从整体来看,事物发展有两种路径和形式:一种是外延式发展,一种是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发展动力,它表现为事物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为了适应外部需求而出现的规模扩张;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事物的内在需求和内部改革,通过事物内部结構优化,提高效能,激发活力,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外延式发展注重数量的扩大,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的提高。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轨迹来看,外延式发展主要依靠外部增加教育投入和经费支持,改善学校办学的物质条件等,促进教育发展的条件和设备的现代化。内涵式发展并不排斥外延式发展,但是主要依靠教育内部要素的优化与组合,充分挖掘教育内部潜力,激发教育内部动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建立在自组织理论和内源发展理论基础之上。
一方面,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宏观尺度上的自组织过程。所谓自组织,是指可以自己组织、创建和进化,而不需要特定的外部指令,并且可以从无序走向有序。自组织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外部的力量往往不能直接对系统的行为产生作用。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组织的过程,教育结构自身的优化与调整就体现了自组织的过程。自组织方式就是让义务教育内部结构充分的优化,发挥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所有的因素都能发挥作用,形成整体合力,以期实现义务教育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内源发展理论是在借鉴人道主义经济学运动和生态发展理论的某些观点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内源发展作为官方正式的政策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1977年-1982年中期规划》中被首次提出的。该规划的目标之一是研究符合不同社会实际和需要的内源与多样化的发展过程,它的社会文化条件、价值系统、居民参与这种发展的动机和方式内源发展理论就是要从事物内部发展出发,重视人的主动作用,挖掘本地区现有的资源和优势,使生产和劳动符合当地的实际需要。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内源发展理论要求教育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充分挖掘本地区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必须符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成果必须能直接促进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与发展。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指依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挖掘学校内部发展潜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通过合理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调整,高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它与国家的宏观教育改革相比,更倾向于地方、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微观综合改革行为。
二、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与农村义务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关系
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而言,是指参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运行规则,它是在一定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及方法指导下构建的一种以评价为手段、以组织学习为机制、促进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改进与提高的活动体系。在这个活动体系中,主要涉及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两个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要由外部质量保障机制逐渐走向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依靠自我发展能力发展自己。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困境不仅在于政府采取各种外部质量保障的评估与干预,而且还在于如何使外在推力成为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自愿行动。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的自我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加强内部质量保障?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思想是农村义务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在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内部质量保障,即学校质量保障的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基于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农村义务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重要性具体体现为:(1)顺应了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质量管理的中心下移,从外控管理走向内控管理,强化内部质量保障的价值和意义,是对学校教育评估与评价的深化、结构化和体系化。(2)改进与完善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一般是自上而下开展的,而且要用于规范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强调教育质量的鉴定性,内部质量保障强调的则是教育质量的发展性、过程性和内生性,把质量的完善看作是一所学校自我质量监控、自我评估、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转变学校被动执行质量政策的境遇。(3)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教育质量最终形成于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学校质量提高最终主要是靠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内部质量保障是整个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根本。
三、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与农村义务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建议
1.注重学校质量文化培育
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利用各种机会,强调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明确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的信念,不断强化全体师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并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考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出的要求,制定既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又符合国家义务教育标准,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学校具体质量标准和质量政策,使学校对质量的追求明确化、具体化。同时,只有当质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共同信仰和追求的价值,成为教职工内在的追求和动力时,自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活动才有可能发生并不断持续下去。学校培育和发展质量文化,是对质量保障机制的必然要求。校长和其他学校主要管理者要从自己所坚持的教育质量观出发,帮助学校全体成员达成关于学校质量的价值共识,积极培育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学校质量文化。
2.发展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要发展内部保障体系,必须建立学校质量管理相关组织机构,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学校的质量政策和质量措施,落实教育质量保障的组织责任和个人责任。学校的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建设,既可以以原有的组织机构为基础建设,又可以建立与原有机构相对独立的质量管理机构。例如,有的学校设立了学校质量咨询委员会和学校质量督导委员会,由校外教育专家、学科教学研究专家、资深教师和退休优秀教师组成,负责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咨询、检测、评议等,并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诊断结果及据此提出的改进质量的建议报告给校长,由校长负责做出质量改进决策,责成学校有关教学职能部门负责执行。在组织与运作方面,以校长和副校长为首负责学校质量保障的决策指挥,以教导处和德育处相互配合为核心,按照学校质量标准要求,负责质量保障的指导、协调与监控,以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为主,按照学生学习质量管理规范和教学质量管理规范,负责质量保障的具体执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的质量决策和研讨机制。这样,在学校总体质量要求下,落实学校各方质量责任,建立行政部门和专业人员相结合,校长、教导处和德育处、年级组和教研室为各层级的责权明确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3.有效运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运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最终要具体落实到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中,这样学校必须紧紧依靠教师,确立教师在内部质量保障中的重要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學和实验、实践各环节中做好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加强教学评价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进行同行评估、专家评估、学生评估,强化通过学生反馈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质量分析,对教学加以诊断并提出改进措施。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好学生评教信息的科学梳理与分析,教师要注意及时反馈与持续改进工作,一定要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建议与发展诉求得到及时反馈,并具体落实到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学生评教与建议、学生评教与改革、学生评教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学校的质量保证,真正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学校必须经常反思、发现和识别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现有差距和项目,及时、持续、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基金项目: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2013JK0384);
2016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汉中市农村义务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研究(SGH168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