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教学模式与学风建设研究
2019-09-10萨如拉蔡天宜岳永杰
萨如拉 蔡天宜 岳永杰
摘 要:预科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升入高、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它已成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的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班主任工作、学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探讨提高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族预科班;教育模式;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4-0084-04
Abstract: Preparator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unique form in schools for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thnic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ir basic cultural knowledge and enable more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to enter higher and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anagement, curriculum setting, class teacher work, and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in minority preparato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thnic preparat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ethnic preparatory course; teaching mode;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引言
1984年3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对有关民族预科班的教学和管理问题做了明确规定,规定预科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完善高等院校本、专科民族预科班教育教学体制与培养方式”。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育模式和学风建设一直都是各个学校研究的重点,也是预科教育的重中之重。最早针对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展研究工作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1]。
本文选取了近二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关民族预科班的教育问题,为与之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一、民族预科班的教育模式
(一)民族预科班教育模式的起源及政策支持
建国初期,国内部分民族学院纷纷开办了文化补习班和文化班,这可以说是民族預科班的前身。1954年,民族院校开始将文化补习班和文化班改为预科班,预科建制正式开始。198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试办少数民族班的通知》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政策性文件。文件中提出“从1980年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班,今年除北京大学民族班是本科外,都是预科班”。此后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部分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1984年),《国家教委关于1986年继续在部分高等院校举办少数民族班的通知》(1986年),《教育部关于下达1999年部属高校少数民族班招生来源计划的通知》(199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 、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2005年)等一系列政策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制度化了民族预科教育。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后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民族教育”的部分提到了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2010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这是目前为止关于民族预科教育最新的政策[2]。
(二)不同地区民族预科班教育体制与培养方式解析
关于民族预科班的培养方式各高校均有不同模式。
贵州遵义医学院每年招收一个民族预科班,对待预科班采取了多层次多目标的办学思路,并且设计了具有预科特色的培养方案,以及建立专兼职辅导员随堂听课制度,使得班级管理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3]。湖北三峡大学在大一期间对预科班学生就实行了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标准、统一教材和统一的学习评价体系。将预科班学生与普通学生放在一起,可以增加不同民族学生融入学校大家庭的速度,有助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4]。四川阿坝师范学院将多个少数民族学生组建预科班集体,班级管理制度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制度,班主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民族和文化,制定学期活动方案,充分表现学生们的特长和个性,增加班级凝聚力[5]。青海大学采取班级分层完成差异教学的办法,针对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从简入手的方法。对待基础较好的学生,增加难度,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其长处。这样通过分层差异化的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跟得上课程的进度,对学习产生兴趣[6]。湖南吉首大学有很多新疆籍的民族学生,针对其在英语学习中面临的巨大困难,学校进行了英语教学的改革,制定了“三结合”教学方案, 即“必修英语课程与强化英语课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帮扶与激励相结合”, 帮助新疆籍学生提升英语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7]。
在民族预科班编班问题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民族学生单独编班,整班转入对应专业,这也是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方式。这种方法有助于与学生的交流与管理,老师能够方便处理民族问题。但存在的弊端是,容易造成民族学生抱团现象,不利于与汉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一种是经过一年预科期学习后,再将少数民族学生插班到汉族学生班级。这种形式对待民族学生要求和普通汉族学生一样,这样可以使得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文化交流增加,促进民族团结,同时使民族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提高学习能力。但必须要高度关注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差异和矛盾。同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论在民族预科班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或编班形式,都必须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需要班主任及任课老师适当差异化教学并更加耐心培养,适当进行教学改革,采用适合民族学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二、民族预科班的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好的学风是一个班级不断发展向上的源泉,一个班级只有把学风建设好了,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热爱学习的优秀集体。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因其自身素质特点和受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学风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 对其预科期间和专业期间的学习质量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8]。民族预科班学生在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着各种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一)预科期间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习态度不正确
无论是单独编班形式还是插班形式的民族预科班,多数高校预科一年的课程设置均存在不合理情况。多数高校在预科期间仅安排数理化、语言、思政等基础课程,课程单一,且周学时少,造成学生课余时间较多,许多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选择去网吧或者睡觉打发时间,慢慢形成自由涣散,态度消极,无所事事,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等情况。
另外,课程设置仅以基础课为主,不安排专业相关课程,学生对学科专业的性质和内容不了解,客观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无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定位和学习目标。
(二)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弱,纪律松散
预科班学生刚从高中阶段走来,在中学阶段已经养成了依赖老师和家长的习惯,不会独立思考,缺乏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踏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管束,环境变得宽松、自由。对于整班升入对应专业的预科班学生,更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自我管理能力弱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少数民族的性格特点是自由奔放,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也较为突出,表现为自我约束能力差,不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行为上容易放纵自己,沉迷于网络或娱乐。学习上竞争意识薄弱,学习主动性差,课堂学习被动,课堂之外用于学习的时间也很少。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较多,纪律较为松散。
(三)民族预科班教师队伍配备缺乏用心
教师是教学主体。对于民族预科班这样的特殊群体学生,需要在教师的配备上极为用心,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上全面深入关心和培养。
有些学校对民族预科班的师资配备随意性大,并未针对民族预科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配备师资。在班主任配备上,没有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师生沟通存在障碍,甚至存在因民族问题产生矛盾的情况。在任课教师配备上存在与其他汉族学生班级相同配备的情况。这会导致教师因不了解民族预科班学生特点,不能因材施教,教与学出现矛盾,造成学生出現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差的结果。
(四)汉语水平差成为主要学习障碍
汉语的语言与文字水平较差是民族预科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瓶颈,是必须逾越的障碍。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少,学习基础差,交际能力不突出。在汉语交流和学习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五)学生集体意识薄弱,凝聚力不强
该问题主要出现在插班形式的预科班。预科班的学习时间为一年, 一年之后大家都会分往不同的专业班级进行插班学习。很多同学并不想在这个短暂的班集体上面投入太多的精力,导致整个班级的凝聚力较差。
(六)预科班学生心理问题出现较多
调查发现,预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情况不容乐观[9]。
预科班学生相对直录大学生,具有明显的自卑心理。一方面,他们多是降分录取,文化基础较薄弱。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社会和学校对预科生的固有成见也给预科生带来无形的压力。客观上造成了预科生与普通本科生的差别,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由于民族预科生多来自边远的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在语言学习、计算机操作等方面都不如周围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这种自卑感使他们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封闭自己,不敢吐露心扉,甚至拒绝外界的指导与帮助。从整个班级来讲,学习气氛比较沉闷[10]。预科班学生存在自由、放纵、爱闹、不服管教等个性特点,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会有着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三、预科班学风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于以上问题,必须结合民族预科班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和纠正。
(一)配备责任心强、能力全面的班主任
首先,预科班的班主任配备很重要。班主任应该了解其学生民族的文化与习俗,同民族班主任老师是首选。预科教育相比普通本科教育来说任务更加繁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预科班招收人数较多的地区,学校更应该注重班主任的培养。
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管理,培养团队精神,营造“积极进取,优胜劣汰”的浓厚学习风气[11],班主任老师在日常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通过主题活动教育,突出他们的团队精神,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团队意识[12]。管理好、建设好学生宿舍是建设班级文化、促进和巩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一环。班主任应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督促做好宿舍卫生,询问学生是否有生活上的困难;强调纪律严明、生活有序的集体作风,使学生宿舍成为学生讲学习、爱学习的阵地,从而逐渐带动全班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班级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关注学生心理状况也是关键。班主任应该了解、尊重、信任、关心每一个学生。一方面和学生亲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又严格执行教学管理,松紧结合[13]。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开导和帮助。平时应多举办活动,例如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等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许多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也需要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日常的接触中多方位关心每一位同学的不同的心理需求。班主任要用各种办法指导、激励他们,为少数民族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
班主任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尤其要注意做到奖罚分明、管理严而有度。这是一项长期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的工作。
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既能使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放松,又能通过活动增进民族之间的距离。特别是举办共同的活动能增进学生心中的集体意识[14],弱化民族的界限。
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与班主任、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支撑。班主任可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团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力和作用。这对于优化班级学风将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15]。
(二)任課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所针对性改革
课程教学环节是预科教育的另一个主体。由于学生的语言障碍,教师纯汉语授课的话,由于听不懂必然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在上课时尽量放慢语速,让学生能听清听懂,针对听不懂的进行补讲,逐渐培养他们的汉语理解能力。
任课老师在教学时也应该采取差异化教学[13],对待基础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对待基础差的学生耐心的讲解,多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同时讲课时候尽量放慢语速、发音清晰,适当放低要求[16]。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见。
乌力吉白乙[17]认为具有预科班的学校应该招收更多的双语基础课教师,这样可以使得一部分汉语基础不好的学生不会因为汉语的原因造成课程听不懂的情况。同时应成立双语教学组,定期交流学习,促进学习交流,加强研究并提高规范化程度。
预科班任课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发挥言传身教、积极向上的带头作用:1. 组织培养,学校内外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方法。2. 实践锻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发现适合的方法或技巧。3. 自我修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阅读相关书籍和音频资料充实自己。教师在工作当中需要灵活应变,适当针对班级特殊情况进行调整或改革,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优化课程设置
预科教育除了强化文化基础知识,补齐基础教育的知识之外,还要加强预科生进入本科学习前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除了开设基础性课程之外,还要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开展专业教育活动,培养预科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能力,提高信息处理与运用、语言能力与表达、实践操作与创新、科学调查与研究等能力。
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专业选修课,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针对基础课,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对本专业影响不大的课程,部分基础课对专业没有影响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还收不到好的效果,应该适当减少。对于一些专业相关的课程,可以适当加深难度和扩展知识面,为以后的专业课做铺垫,也能使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
(四)增强心理引导,培养团队精神
预科班学生需要被理解,学生的管理者需要多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增强他们的内心承受能力,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利用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爱好广泛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预科班学生积极参与。展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提升自信心和融入感。这些活动加强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学生的融合沟通,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进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积极引领,帮助他们融入校园主流文化,形成良好协作意识,培养良好团队精神。
四、结束语
预科班教学越来越多的今天,教育模式和学风建设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教育模式主要为整班和插班。整班能更加方便管理,而插班可以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加快学生彼此民族的融合,从长远来说对学生更有利。
针对于学风建设方面,老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真正做到亦师亦友。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班里的实际情况选用对应的合适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内在综合培养[18]。建议开展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19],即能培养学生们合作学习与相互协作的能力,又可增进友谊和民族感情。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增加专业选修课,利用多元化课程选择吸引激发学生兴趣[20],让学生真正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完善管理制度,并且逐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注重心理辅导,引导形成团队意识,相信他们的素质将会逐步上升,学习质量将稳步提升[21]。
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集体活动;老师认真关心、爱护每一个同学;同学们抓紧时间充实自己,相信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预科班的明天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赵志毅.试论预科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预科教育体制改革刍议[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3):12-17.
[2]康晓卓玛.我国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及基本情况简述(1954-2011)[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21(04):91-94.
[3]李雪,易兰,杨青.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管理的思考——以遵义医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7):254-255.
[4]杨鸿雁,王秀银.浅论少数民族预科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衔接策略——以三峡大学听说课堂为例[J].戏剧之家,2015(03):164-165+169.
[5]邓汉平.创建少数民族预科优秀班集体的路径思考——以阿坝师范学院预科班级管理为例[J].理论观察,2016(02):155-156.
[6]冯晓玲.青藏高原农·牧区民族预科学生化学课程差异教学法研究——以青海大学预科班教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02):377-378.
[7]龚静,卜爱华.在湘新疆籍民族预科学生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吉首大学民族预科班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2):126+130.
[8]石心.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9]张静,崔桂玉,姚闯.蒙古族预科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5,29(11):814-815.
[10]楊兴萍.少数民族预科班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7):65-67.
[11]贺志燕.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团队精神现状与培养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3):381-384.
[12]布和,张军,布和额尔敦.内蒙古农业大学预科班数学教学经验谈[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4):77-79.
[13]韦兰明.关于民族预科教育的再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5(01):62-66.
[14]邱勇雷.论少数民族预科班集体凝聚力的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58-162.
[15]陈小艳,应康,侯文杰,等.医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工作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04):125-127.
[16]杨小红.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9):124-125.
[17]乌力吉白乙.民族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蒙汉双语教学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6):101-103.
[18]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104-112.
[19]丰建林.混合编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10(11):18-20.
[20]马丽娟.如何做好民族预科班学生的管理工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4):123.
[21]白红光.内蒙古高职院校民族预科班学生管理探究[J].科技信息,2014(04):273.
[22]陈小艳,应康,侯文杰,等.医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工作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04):125-127.
[23]王治玉.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管理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4]曲中林.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表征与习得[J].教育评论,2004(5).
[25]郑彩国.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及其培训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6).
[26]陈大伟.教师的专业生活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7]武金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工作初探[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1:42-46.
[28]王灵战.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专业课教学体会及设想[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4):160-161.
[29]蒋海彬.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及民族班学生进入大学后管理的几点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4):96-98.
[30]尹涛.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思考——以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02):229-230.
[31]赵圆圆.高校预科学生管理方法创新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1):319-321.
[32]马国玮.狠抓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新疆石油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路[J].石油教育,1995,34(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