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文化对南北过渡性园林济宁荩园的影响

2019-09-10郑峥肖华斌安淇张慧莹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4期

郑峥 肖华斌 安淇 张慧莹

摘要:运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济宁作为运河之都,在运河文化的城建文化上有着突出的表现。荩园是济宁地区园林的典型代表,其假山、方池和台榭亭桥所组成的空间布局呈现了商周秦汉台榭建筑的营造模式和尘世蓬瀛的空间意象,荩园的造园艺术融南涵北,见证了运河文化的向北传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章针对不同的历史阶段,详细论述了运河城建文化对荩园的造园手法、结构风格、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影响,并从时间、空间和园主经历等维度探究产生荩园空间模式的原因。

关键词:运河文化,南北过渡性园林,济宁荩园,造园手法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9.00.039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途经6个省市,沟通五大水系,元及鼎盛,明清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1]。运河文化是各地文化融汇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漕运、商贸、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各地民俗风情和城市建设等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2]。因此,运河文化具备兼容并蓄、多元开放和时代先进等显著特点。

1运河文化与南北过渡性园林

1.1运河文化对沿线城镇的影响

商贸、漕运和城建是运河文化对沿岸城镇产生影响的3个主要方面。山东济宁主要体现了运河的城建文化。明代,济宁前身即济州已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于是,明洪武三年,济州城重建,这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城市发展。在街巷建设上,清初,济宁城区有98条,到清中叶已达280条,足足是原来的3倍。其中,竹竿巷是济宁商业、手工业的典型代表,民间曾有“不逛竹竿巷,白来济宁城”的说法[3]。同时,经济的繁荣促使达官显贵竞相兴造府邸园林。此外,运河的贯通也促进了宗教的传播,至民初,各种富有宗教特色的寺院、庵堂等的数量达160余处。

1.2运河文化对南北过渡性园林的影响

清末,私家造园活动繁盛,形成了南方、北方、岭南3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许多地区的园林受这3大风格的影响,再结合本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呈现浓郁的乡土景观和地域特色,即南北过渡性园林。从类型上看,南北过渡性园林多属于私家园林。随着运河的贯通,各地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南北过渡性园林受其影响又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总体格局上,南北过渡性园林因多处于北方地域,故整体园林风格应属北方园林的范畴。轴线、方池等规整的格局形式在其园林中屡见不鲜。二是造园技艺上,南方园林对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大到叠山筑石、建筑营造,小到建筑上的装折、门窗都有广泛体现,尤其是苏州、杭州等地的叠山技艺是其借鉴的经典例子。三是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儒家文化对其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济宁因地处运河全线制高点“水脊”上,其园林受运河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4]。济宁私家园林众多,造园水平极高,有“江北小苏州”的称号。截至民国初年,济宁城区官宦巨贾建造府邸园林已达30多处,虽规模大小不一,但都是在北方四合院建筑的基础上融合南方的造园艺术。

2济宁荩园的历史沿革

在济宁众多的宅园中,荩园的造园技艺极高,是南北过渡性园林的典型代表。荩园位于济宁市北4km处的戴庄村,是一座典型的中式自然花园。荩园的历史沿革大体可划分为戴鉴、李澍和天主教堂3个时期。

1)戴鉴时期。戴鉴字赋轩,号石坪,是清中叶济宁一位著名的文人画家[5]。他曾作过《仿黄公望千峰湿翠图》《观泉图》等画作[6]。据历史记载,戴鉴家庭条件很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后,家道中落,他在50岁时“移居于北郭外姜家楼”[7]建造了“椒花村舍”,即荩园前身。之所以叫“椒花村舍”是因其舍旁有一片花椒园圃。而外人多称之为“戴鉴别墅”“戴园”。潘石鼎在《戴石坪前辈》中曾云“晚岁归邱园,近郊营小筑。荒芜数顷田,冷落三间屋”。由此可知,当时的椒花村舍规模并不大,但凭借其巧妙的设计也在济宁诸园中脱颖而出。

2)李澍时期。道光十八年(1838年),戴氏家族败落,园子售予济宁的豪绅李钟沂第五子李澍[8]。李澍(1771-1843年)字东泉,号荩园,是济宁地区名门望族之后。“椒花村舍”归李澍后正式更名为“荩园”。又因李澍字东泉,故又称荩园为“东泉别墅”。荩园经过李氏三代系统地修整,形成了序园、荷花池两庭园。到光绪年间,荩园“亭轩花木,幽雅恬静,独擅一时亭园之胜”,成为当地名园[9]。

3)天主教堂时期。清末至民国年间,济宁地区盛行天主教。光绪十三年,德国天主教从李氏手中购得荩园,并对荩园进行了改建。一些具有西方特色的建筑——希腊式大教堂、修道院、圣母假山等出现在荩园中,荩园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原本作为中国园林代表的荩园也融入了西方特点,正因受到天主教的保护,荩园至今保存完好。

抗战胜利后,荩园先后成为济北县人民政府驻地、鲁中南疗养院、山东省戴庄精神病医院、济宁精神病防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山东省安康医院。1992年,荩园又成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3济宁荩园的造园特点

1)山水。今天的荩园虽不完整,但总体的山水结构仍被保留。荩园中的假山总长50m,分为南、北两个假山,中间设蹬山道。两座假山内部均由土构成,中部砌筑青砖,外部堆砌大量太湖石,从而形成嶙峋错落的效果。青砖土砌的蹬山道以及峰顶处都矗立了许多太湖石以显示山的陡峻。山上柏、朴、榆、槐等树木众多,整个假山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方池居荩园的中心位置,其四面驳岸整齐,占地1300m。池中偏北建三層大平台,方形平台以石桥与东、北、南方向上的对岸相连,平台上又建六角亭。

2)植物。早年,因园主戴鉴曾畅游江南,于是江南的很多景致都曾移植到当时的荩园中,除命名的椒花外,还有梧桐、槐树、枣树,并植有竹子、梅花、荷花、菊花等园林花卉树木,整个园子既涵盖文人私家园林的气质,又富有南北方园林融合的特征。此外,荩园中还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如正厅的门楣两侧各有一株盘根错节的紫藤,是济宁诸园中所独有。中间方形河池占地四亩,一丈多深,每逢夏日,池中遍开荷花,荷香满园。东侧假山古树参天,北峰槐树傲然挺立,南峰青檀将半个水池基本遮住,营造了幽深的意境,并且此园的松、柏、朴、榆等绿影婆娑,糠椴、海棠、丁香等争奇斗艳,宛若一个植物园[1O]。值得一提的是,荩园中还有一株约300年历史的流苏树,开花时满树繁花似雪,分外好看。清末有诗云“戴园十亩牡丹开,访艳车驰响似雷[6],证明荩园中曾遍植牡丹,花开时节,游人络绎不绝,荩园也因牡丹而闻名遐迩[6]。光绪年间,德国天主教圣言会购得此园,围绕原本的荩园又兴建了“圣林”,使整个园林坐落于一片林木中。

3)建筑。光绪二十三年(1894年),德国天主教圣言会购得此园后兴建了许多西方建筑,以天主教堂为主要代表。在天主教堂西北方便是李澍的旧园,整座园子以围墙相隔,围墙镶嵌花窗,与内部形成透景,有壶中天地的意蕴。前园门位于园林南面,为荩园的正门。旧时为卷棚式门楼、四扇木雕垂花门,加上中部立有高大的太湖石,形成序园。与正门相对的后院门为双扇木棂门,门楣镶嵌古色古香的篆书“荩园”的石匾。其东北门是一个月洞门,垂花木雕,歇山屋顶,上覆青瓦,拱门中央为李氏邻里夏大观题写的“游目骋怀”。通过东北门进入园内,南北假山逶迤水边,北假山上建方亭,南假山上建六角亭,尺度均不大。主景方形荷池,轴线形式,桥堤纵贯,桥中央石砌台基筑六角凉亭,亭内设石凳,可赏荷鱼。过亭,约20m高的三层台基有一座南北开门、四面设窗的歇山顶花厅,上镶嵌墨迹“荩园”石刻。荩园建筑不仅融合了中国地域上南北方的特征,而且吸取了西方建筑特点。

4济宁荩园的造园手法

1)障景。在空间营造中,障景是最普遍的一种手法[11]。障景在荩园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从整体结构来看,李澍时的旧园用围墙相隔,以此来区分宅、园;东园门前,园道上有一株教会时的梓树做了影壁:无独有偶,荩园正门立太湖石作为入口的屏障;进入园内,荩园假山位于方形水池的东侧,有效进行了园、宅的分隔。障景的运用避免了整个园子一览无余,增强了幽深的意境。

2)透景。透景與障景是相对的两种处理方式。有“藏”才有“透”,二者相辅相成[12]。在荩园中,透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漏窗上。其漏窗仿江南园林的景致,让墙体分隔园宅的同时,又相互联系在了一起。此外,方亭与六角亭半藏半露于假山的林木中,荷花半藏半露于青檀树丛中……以上都是荩园里透景手法的具体案例。

此外,引、对、衬、围等手法对整体结构的营建也起了重要作用。不同手法的巧妙运用相互组合使整体结构更规整,增强了园林的意趣。

5运河文化对济宁荩园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加之济宁所处的中枢位置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又进一步促进了济宁的城市建设。荩园作为济宁地区园林的典型代表,其空间结构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时代原因,且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运河文化的影响。运河文化对荩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要包括物质空间和文化精神两个层面。

5.1物质空间结构上的影响

荩园是北方私家园林的重要遗存[9]。总体结构上,荩园方正规则、空间开阔,体现了北方园林的特点;其轴线形制在北方皇家园林中十分常见,就北方私家园林中也层出不穷;另外,荩园假山材料上运用的青砖外包太湖石是旧时叠山技艺的创新。形态上,荩园假山虽具有南方园林的特点,但相比山东地域中的铁山园、偶园等却略显逊色,但假山作为屏障有效地将园宅进行了分离。此外,荩园追求中国传统的海外仙山意境,采用了传统台榭的营造模式,这在南方私家园林都很少见。建筑上,荩园里的园墙、主厅显示了北方园林的特点,而后期园外又兴建许多西方建筑,使荩园成为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加之植物种类丰富,荩园便具有古今中外、南北地域的综合特征。济宁荩园的空间结构融南涵北,兼容并蓄与运河文化中体现地开放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运河文化向北传播的重要见证。

5.2文化精神内涵上的影响

济宁荩园中的方池、假山和台榭桥亭的空间布局呈现了中国早期台榭建筑的营造模式和尘世蓬瀛的空间意象[13],这种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时间维度。方池台榭的形制是商周秦汉时期园囿模式的典型代表。唐宋时期,这种形制发展鼎盛。司马光的独乐园、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宋代的艮岳等都有方池形式,尤其宋代的金明池与今天荩园的格局十分相似。明清以后,方池台榭在南北方的园林中都鲜少出现。荩园的遗存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延续,显示了中国古人营园的智慧。二是空间维度。因荩园后期被德国天主教购买,故现在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植物上都有一些西方园林的特点。大运河的贯通,除了带来经济上的空前繁荣,也将南方的许多造园技艺传递到了北方中,北方园林相对敦实浑厚,布局严整,而南方园林却轻巧活泼,布局自由[14]。总体上,荩园规整的布局顺应了北方园林的大调子,方池结构与北海的画舫斋和静心斋都有相似之处,但叠山和漏窗又体现了南方园林的特点。所以,荩园的空间结构是南北园林融合的结果。三是园主人经历。据考究,园主戴鉴曾畅游江南,将江南的景致移植于自家园中。今日,荩园中的花墙叠瓦、丰富花木都体现了南方园林恬静婉约的特征。

6结语

运河文化是集漕运、商贸、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各地民俗风情和城市建设等多种文化的融合。济宁作为运河之都,其在运河文化的城建文化上表现很突出,荩园是济宁地区仅存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典例。本文详细论述了运河城建文化对荩园造园活动的影响;荩园空间形式既融合了北方园林规整的格局又包含了南方园林婉约的特征;园中障景、透景、对景等手法广泛运用,增强了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荩园的空间结构涵盖南北的特征,融合了早期台榭的营造模式,这与园主人戴鉴早年游历江南也有关系。荩园不仅是山东地域园林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大运河文化向北传播的重要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l]朱晓明,阮仪三.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古镇调查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l(3):73-86.

[2]吴文涛.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J].前线,2014(11):53-55.

[3]闫婷婷.明清时期济宁市域城市景观演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4]高飞,张静.南北文化融会与诗意化营造:济宁近古宅第园林的民俗文化蕴义[J].民俗研究,2016(1):129-135.160.

[5](清)徐宗翰,许瀚.济宁直隶州志[M].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6]刘玉平,高建军.运河文化与济宁(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7]潘守廉.袁绍昂,唐炬.济宁直隶州续志[M].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8]贾祥云,威海峰,乔敏.山东近现代园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9]贾瑶,黄晓.清代济宁荩同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8(1):53-57.26.

[10]高建军,高飞.棋布于运河之滨的济宁私家园林[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8-21

[II]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2]赵娜.风景园林中竹景的营建研究[D].式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13]王建波.尘世蓬瀛:山东济宁荩园小考[J].中国园林,2010,26(3):97-100.

[14]郭选昌,郭晶.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景观设计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08(8):55-58.

收稿日期:2019-04-02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响应机理及规划技术逻辑”

(ZR2019MLL04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基于城市政体和政策网络理论的制度性生态空间冲突机制及多元治理策略研究”(14YJCZHl66);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济南市南部山区制度性生态空间冲突机制多元治理策略研究”(J~SK18Bl5)

第一作者:郑峥(1992-),女,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E-mail: 1813388684@qq.com

通信作者:肖华斌(1980-),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E-mail: xiaohuab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