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型乡村绿道构建评价体系及选线布局模式

2019-09-10张小凡成正亮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临安

张小凡 成正亮

摘要:文章从山地型乡村绿道选线设计角度出发,以浙江省临安市为范本,通过对临安市资源现状分析,提出了山地型乡村绿道构建的评价体系和选线布局模式,以期为山地地区乡村绿道的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山地型乡村绿道,选线设计,临安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19.04.004

19世纪欧洲国家出现了乡村旅游的设计,发展历史已过百年[1]。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禁锢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愈加渴望乡下的返璞归真、宁静美好,尤以偏远山村为主的避暑、养生场所是其首选之地。近年来,我国在“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绿道”的建设已成为农村生态与城市资源连接的主要渠道之一。对于山村来讲,虽然其生态格局优越、空间形式多变,但其交通可达性差、环境容量有限[2]、资源使用率低是阻碍山村经济、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当地村民所困扰的重要问题。因此,充分利用乡村绿道的线性、连接性、高可及性等特点,发挥其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三大功能[3],结合山地原有的人文资源,构建具有山地特色的乡村绿道是建设美丽乡村进程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1临安市概况

临安市地处浙江省的西北方向,东侧紧接省会杭州,北侧毗邻安徽省、安吉县,南侧接壤淳安县、桐庐县及富阳市。全市总用地面积3126.8km,辖298个行政村[4],地域广阔,物种丰富。临安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海拔在1000m左右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城镇北侧(靠近安徽省、安吉县一带),海拔在500-800m的区域除了分布在北侧(靠近安徽省、安吉县的一带)外,还包括南侧靠近淳安县及桐庐县的区域,周边高中心低。临安常年湿润多雨,由于水系对山脉间隙的分割,构成了盆地、平原、河谷耕地3种地貌景观[5]。另外其对外交通有高速公路、省道等,交通便捷、设施健全。临安市良好的城市格局及生态资源为当地的景观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临安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的主要优势有:1)山脉延绵:临安市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以山地地貌为主,海拔分布从200-1000m不等,地貌多变,周边高中心低,围合成山地屏障,凸显典型的山谷小气候。2)水网密布:临安水系丰富,呈树权状分布,水系主要分布于东部市区和西部吕化两大片区,主要有太湖水系、钱塘江、南苕溪、中苕溪、吕化溪及天目溪等贯穿周边村庄。3)物种丰富:森林植被垂直变化明显,植物群落丰富,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分布于700-1500m海拔区域:树立市民动物保护的意识,设立了“爱鸟日”,国家级保护动物有梅花鹿、云豹、白鹤、斑羚、猕猴等[6]。4)历史悠久:临安有吴越文化发源地之称,人杰地灵;民族文化丰富,据统计现有民族村5个,少数民族20多个,如畲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及壮族等[7];民间流传的工艺有根雕、竹编、梅花三弄等;据悉临安市现有文物古迹多达百处,主要代表如钱王陵、南屏塔、古建筑、古遗址及摩崖题记保护点等[6];此外,风景名胜保护区如浙西大峡谷、大明山、天目山、太湖源风景区、青山湖、白水涧等[7]。5)旅游产业发达:临安特产、特色突出,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都”“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中国十佳休闲宜居城市”“中国竹笋美食之都”等[7]。

2山地型乡村绿道构建评价体系

临安市山地型乡村绿道的构建采用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析作为评价的主要思路,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式对现有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及道路系统3方面作为重点分析,筛选出不同等级的景观资源作为线性景观连接的主要对象,从而得出乡村绿道选线布局。其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包括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资源评价。

2.1评价方法

1) AHP分析法是融合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方法[8-9],其特点是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归纳,设立3级指标层(目标层、指标层及准则层),然后对两者评价因素之间进行比较计算并检验一致性,最后根据评价分值高低逐级筛选,实现由繁化简。

2)适宜性分析是麦克哈格在生态规划理论中提出的[10],是在宏观的角度下采用分层的方式对某些选线布局的适宜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如农业用地、道路选线、林业用地等[11]。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确定适宜性评价对象,即对哪方面进行评价,明确评价目的;其次以评价目的为宗旨,再对各层指标层进行实地考察、记录、拍照等做资料筹备,并总结归纳分层阻力因子;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对各层阻力因子进行赋值,通过赋值数字比较得出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2.2评价内容

2.2.1设置目标层、指标层及准则层

1)目标层:包括自然资源评价(A类),从生态质量、游憩发展、美感效果3方面考虑;人文资源评价(B类);连接路径评价(C类),从道路环境与资源环境两个方面考虑。

2)指标层:自然资源评价(A类)下设9个指标层(面积规模Al、物种丰富度A2、环境保护A3、授予级别A4、适游期A5、服务设施A6、交通可达性A7、空间多样性A8、主题丰富度A9);人文资源评价(B类)下设7个指标层(建造年代B1、附含信息量B2、社会价值B3、艺术价值B4、珍奇度B5、知名度B6及保护度B7);连接路径(C类)评价下设7个指标层(级别类型CI、绿化程度C2、安全性C3、舒适度C4、连接资源类型C5、连接资源个数C6、与乡村住宅连接度C7)。

3)准则层:分别对A1-C7这23个指标层进一步细化建立评分式的等级划分表,如以指标层面积规模Al为例设置3-5个评价准则层,采用百分制进行等级评分(如表1),最后得出本次評价内容的基本框架(如图1),在这里将某个类型景观节点在各准则层的评分值用f表示。

2.2.2构建指标权重,检验一致性

利用AHP层次分析软件对上述图中自然资源(A类)、人文资源(B类)及连接路径(C类)的指标层分别附值两两比较求出权重值并检验一致性。具体方法以自然资源权重计算为例,将Al-AI、Al-A2……A9-A9附矩阵数值作两两比较求出权重值W;然后根据CR判断结果是否成立(若CR

2.2.3生成评价模型

采用适宜性分析法将不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连接路径的等级评分与权重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相应的数值,该数值的高低即为选线布局是否适宜的主要参考标准。数值越高,适宜性越高,乡村绿道选线可建性越高。适宜性加权计算方法为:

其中,S为评价对象的各项价值量的总和;W即对各景观资源求出的权重值,Oi<1;f即以现状调查为基础对各项景观资源(自然、人文、连接路径资源)的评估分值,Oi< 100。

2.3资源评价

绿道的选线研究应充分挖掘区域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特色[12-13]。根据临安市资源类型及现状的调查情况,笔者划分出自然景观资源20处、人文景观资源47处、连接路径80处。

1)自然景观资源评价:采用上述评价模式对这147处景观资源进行评价,得出自然资源分值在80分及以上的有青山湖、西径山、大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及柳溪江4处作为乡村绿道连接的重要景观节点;分值在50-79分的有玲珑山、太湖源、西天目、东天目、浙西大峡谷、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百里养生园、白水涧、神龙川、火山大石古10处作为主要的连接资源;50分以下的有南天目、冰川石寨风、瑞晶洞、湍口温泉、浙西大龙湾及浙西天池6处作为一般景观节点。

2)人文景观资源评价:人文景观节点分值在80分及以上的有钱王墓、功臣塔、康陵、河桥老街4处为重要节点;分值在50-79分的有新溪桥、双林寺遗址、钱宽·水邱氏夫妇墓等18处作为主要连接资源;分值在50分以下的有元同橋、洞霄宫遗址、邹子侃烈土墓等22处作为一般连接资源。

3)链接路径评价:连接路径中一级路径有5个;二级路径有29个;三级路径有40个。这三级路径分别作为乡村绿道的主要选线路线,一级路径连接80分及以上的重要景观节点:二级路径连接50-79分的景观资源:三级路径连接50分以下的景观资源。

3山地型乡村绿道选线布局模式

3.1主要选线

以各级路径两侧的用地类型为依据,得出一级选线02,13,14,16,18省道为一级路径(>70分),以区块为单位将临安东部市区、中部於潜、西部吕化3大区域发挥主脉支架作用,连接主要的景观节点、部分国家级文物保护及省级文物点;二级路径(50-70分)辅助一级路径将各个县、镇连接起来;三级路径(30-49分)以村道为主,是一级、二级路径的延伸和细化,游线的设计将乡村的景点、文化充分展示出来,让游人充分感受临安市的山村特色。一、二、三级路径布局既发挥山区交通功能,又在减少开发、减少破坏生境的基础上构成了临安市内的山区环城绿道网。

3.2主题选线

根据临安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节点分布现状,通过对其性质、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临安市乡村绿道的主题游径规划路线,其主题游径设置3种,即生态型游径、游憩型游径及人文型游径。

1)生态型游径:生态型游径以打造临安市高山生态游线为目的,其规划线路主要分布于中部於潜片区和西部吕化片区海拔500m以上的山区,其游径选线充分利用现有登山道路,减少对山体自然生态的破坏,以自然景观为主要的连接对象,从而将不同的景观节点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链。串联的自然景观节点有西径山、火山大石谷、冰川石寨、西天日、浙西天池、浙西大龙湾、大明山等生态景区。规划中充分利用其生态物种多样性和山脉空间的延绵设置远足毅行游径、短行康体游径与峡谷科普游径等类型,体验登山探险、野外露营的室外生活。

2)游憩型游径:以水系为主导将周边空间进行合理组织,东部市区滨水选线围绕苕溪、锦溪、青山湖设置:中部於潜以天目溪为主;西部吕化以吕化溪、吕南溪、吕西溪为主。途经临安市区、横畈镇、高虹镇、潜川镇、吕化镇、大峡谷镇及清凉峰镇等,遍布临安市域,打造临安交织的水网空间,在满足游憩休闲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林渔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共存。

3)人文型游径:主要遍布于临安市的东部与西部、人口密度大、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该游径的设置以连接文物古迹、祠堂古寺、公园遗址等为主。根据临安市现有的人文资源分布现状,目前国家级文物点4处,省级文物点6处,市级文物点40余处以及特色村落、古村落等数处。游径设计首先要弘扬、保护当地特色文脉,其次在此基础上构成环城乡村绿道网,实现城一村共通。

4实施建议

绿道规划选线的实施可以采取多渠道的保护措施。好的景观是需要各方面协调作用的,政府统筹、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三者结合是实现临安市山地型乡村绿道建设的永久保障。

1)政府统筹:政府统筹是山地型乡村绿道构建的屏障。政府要看到乡村绿道建设对于山村经济、生态及文化的积极作用,将绿道规划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力提倡乡村与乡村间的绿道系统构建,制定乡村绿道网专项规划,提供资金服务保障。

2)公众参与:在乡村绿道构建中村民既是使用者又是设计者,作为设计师要充分尊重居民的宝贵意见和原有生态环境。以舒适度、生态性、协调性及统一性为原则,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开展绿道选线建设[14],最后呼吁村民爱护、保护乡村环境。

3)法律制度:法律措施是保证乡村绿道资源使用的重要手段。在乡村绿道使用过程中,对于破坏绿道资源、滥用土地的现象给与严厉的制裁,对于积极倡导者颁发一定的奖励,以此保证绿道使用的合理性、可持续性。

5结语

临安市山地型乡村绿道选线规划将临安市域范围内散布的自然村落、历史古迹、道路资源等以“以线串珠”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经济角度看,乡村绿道选线布局构成了环城绿道网,增加了交通的连续性、可达性,将单一的山道变为集交通、旅游、经济为一体的多功能网络系统:从人文角度看,选线设计充分整合了临安市域范围内60多个景观节点,通过对其类型、特征的梳理形成了当地特色的乡村游径:从生态角度看,乡村绿道的设置对临安市内的资源加以合理保护、利用,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改善生态格局,以期打造杭州西部的“后花园”。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林锦玲.山地资源型城市生态空间建构研究:以攀枝花城市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06

[3]徐文辉.浙江省乡村绿道发展模式创建[J].城市规划,2010,34(6):60-63

[4]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临安简介[EB/OL].2018-08-25[2019-6-12] http://www.linan.gov.cn/col/coll366287/index.html.

[5]临安县志编纂委员会.临安县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6]临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安市志(1989-2005)[M].方志出版社.2010.

[7]临安区.百度百科[EB/OL].[2019-6-12].https://haikehaidu.com/item/%E4%B8% B4% E5% AE% 89% E5% 8C% BA/13217531? fr=aladdin#l.

[8]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148-153

[9]简兴.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绿地景观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7):619-612,625.

[10]危婷.鄉村绿道的选线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3.

[11]孔阳.基于适宜性分析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12]王泰康,叶菁超,汤铭.基于各类需求的绿道选线思路及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29):12-13

[13]戴菲,岳峰,贾行飞,等.武汉市景观格局演变及绿道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6):17-22

[14]蔡瀛,何昉,李颖怡,等.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帅,2011,27(9):32-38.

收稿日期:2018-11-08

第一作者:张小凡(1989-),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E-mail:1092203729@qq.om

猜你喜欢

临安
经营村庄:村落景区发展的逻辑
星光与你,皆可收藏
宋元灵怪话本小说的临安故事背景研究
赠我如你一般的骄傲
岁月也曾可期
当前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问题及建议
杭州,下一个一线城市?
临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主要模式及对策研究
南宋临安瓦肆勾栏研究
小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