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单指导:议论文写作素材的选择与使用
2019-09-10吴哲峰
吴哲峰
摘要:教师应将写作指导前置,从素材整理开始跟单指导,环环相扣、步步到位。素材要新颖、丰厚,且依托话题和功用进行选择。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选择的素材合理使用,做好素材的评点批注、二次整理和模仿写作,让学生在写作时用对素材,写好作文。
关键词:跟单指导议论文写作素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能积极主动地去整理素材。到高考前,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拿出一本或薄或厚的素材整理本。但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如2017年高考结束后,有的学生说,整理了一年的素材一个都没用上;有的学生说,我整理的素材中只有“共享单车”用上了——那一年写共享单车的作文太多了。
没素材,写不好作文;有素材,还是写不好作文。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学生都整理了什么样的素材?又是如何使用这些素材的?
教师将写作指导前置,从素材整理开始跟单指导,环环相扣、步步到位,才能让学生在写作时用对素材,写好作文。这里的跟单指导,是指跟踪学生写作的全过程,提供从素材选择到素材使用的全方位的指导。
一、博观约取:写作素材的选择
(一)素材选择的原则:注重新颖和丰厚
1.素材要新颖。
首先,素材要能与时俱进。教师应指导学生更多地记录并整理反映新时期社会发展、时代热点的新鲜的人与事。不要老在故纸堆里做文章,翻出“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其次,如果整理的仍是一些老旧的素材,就必须从这些耳熟能详的材料中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观点。再次,在整理素材时要准备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素材,做到与众不同,可以多关注一些小众的大家、降温的热点、冷门的艺术等。
2.素材要丰厚。
所谓“丰”,即素材可切入的角度要丰富。这样的素材可适用的话题多、范围广,能应对不同的作文题,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所谓“厚”,即素材可挖掘的内涵要深厚。这样的素材传递人生的哲理、折射人性的光芒、富含文化的底蕴,用在作文中可增强文章的厚重感、文化味。那些角度单一、内涵浅显的素材,在实际写作时作用不大,可大胆舍去。
(二)素材选择的方法:依托话题和功用
1.依托话题选择素材。
学生写作议论文时经常会出现所列举的事例与所要论证的观点不一致或引用不当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吃透素材。所以,在积累素材时,学生必须要有话题意识。无论是人物事迹还是时事热点,在摘抄整理完之后,教师都应指导学生去思考:这则材料探讨了什么话题,或这则材料表现了什么主题,或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澄清了这几个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对所整理的素材已经基本吸收、消化,在写作中运用起来就会更准确,不至于“驴唇不对马嘴”。
依托某一话题选择素材时,角度一致的素材不必整理太多,精选几则即可,应积累一些角度不同的素材。例如,关于“宽容”这个话题,教师可建议学生从这样一些角度整理素材:从对象的角度,对犯错的人要宽容,对异见、异类要宽容,对朋友要宽容等;从结果的角度,宽容可以体现个人修养,宽容利于问题解决,宽容可以求同存异、促进和谐发展等。再如,关于“保护传统文化”这个话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民众、专家、政府等不同角度整理相关素材,甚至还可以从“传承就是一种保护”的角度整理相关的素材。不同角度的素材整合在一起,既可以让学生对某一话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具体写作时做到应付自如。
2.依托功用选择素材。
写作时可使用的素材很多,如历史事件、名人轶事、时事新闻、诗词警句等。这些素材的功用不尽相同。学生在整理素材时可根据其不同的功用,选择适当的素材归类整理。
议论文是说理文,但如果通篇只说理不举例,不但会使文章过于枯燥抽象,也未必使人信服。所以,写作时就需要摆事实、讲道理,结合事例才能分析得更加透彻。学生可选择一些名人事迹、时事新闻等,用来支撑观点。这是学生普遍做得较多、较好的。
大部分高中生的阅历尚浅,思维深度不够,很难在作文中提出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加强阅读,借鉴他人观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可以整理一些格言警句、名家观点等,作为观点加以借鉴,以丰富论证的素材。
议论文也需要形象化的语言,以增强文学性、可读性。如为增强作文的文学性,可补充一些诗词歌赋、寓言神话等。
语言表达是评判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因素,历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语言的要求是“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语言富有表现力”。要让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养成自觉锤炼语言的习惯,而锤炼语言可以从模仿开始。学生可整理一些名家的论证段落、语言形象优美的段落、富含深刻意蕴的警句等,作为模仿锤炼语言的素材。
二、寻觅津梁:写作素材的使用
整理出来的素材必须经过消化、吸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评点批注、二次整理以及模仿写作等都是很好的方法,教师可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并跟单指导。
(一)做好素材的评点批注
做评点批注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做到两点:一是针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点,可以赞同,可以反對,也可以据此生发,形成自己的感悟;二是针对材料中探讨的话题或反映的主题进行批注。无论是哪一点,都要求学生反复揣摩,理解、吃透素材。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提炼概括出素材中所反映的主题,将评点做到位。这种批注越深刻、越充分,素材的普适性就越强,在写作中的实用价值也就越大。评点批注的形式并不要求一致,可以在摘抄时隔行摘抄,空行用来做批注;也可以在摘抄本的左边或右边留足空间,以便旁批使用;还可以在摘抄的语段下方另起一段,用作评点、批注等。
如下面这则素材及评点:
【摘抄】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评点】
清醒者大多是孤独的,但他们愿意以自己的孤独为代价,为世界点一支烛火,驱一些冷气。
一个发展强盛的民族,必然拥有一群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有激情、积极向上的人,从不吝啬把自己的光和热传递给别人。他愿意点亮这个世界,无论世界是否以温柔回应。踏实做事、敢于质疑,不让火花被大海淹没,不让星辰被暮色遮掩。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点评的内容加以充实完善,形成完整的论证语段。这样,既积累了素材,又训练了议论文的片段写作,一举两得。
(二)做好素材的二次整理
对素材的理解、发掘不可能一次完成。随着阅读面的拓展,学生可能会接触到关于已有素材的新的信息、新的观点。同时,随着理解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学生会对已有素材产生新的看法。基于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整理素材的时候尽量做到二次整理乃至多次整理。素材的一次整理主要是将素材剪贴或摘抄到整理本上,并适当整合。二次整理则是在一次整理的基础上,对相关素材或所涉话题进行反思、拓展,并添补完善。
因此,一方面,学生要在自己的整理本上留足空间,以便随时添加;另一方面,学生要能经常回顾、重新审视已整理的相关素材,将新的信息、新的思考等及时补充到素材本上。日积月累,学生对相关素材的认识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如一位学生读完林语堂的《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一文形成的一次整理,内容如下:
(1)中国人遇事忍耐的原因。
我认为这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①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②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③与中国家庭制度有关。)
(2)遇事忍耐的优缺点。
优点:使整个民族易于适应周围环境;有利于人与人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形成)。
缺点:对罪恶、暴政和病态的忍耐,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过于忍耐使个人的价值不易受到重视。
(3)例子:唐代张公艺以忍齐家,九世同堂。
(4)名句:“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这样的整理只是停留在对材料的摘抄上,可运用的范围不广,对“忍”这一话题的认识也不够全面、深入。于是,我指导该生阅读了苏轼的《留侯论》、陈子展的《说“忍”》、 刘力榕的《胯下之辱:中国忍文化思考》等文章,让其对“忍耐”这个话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并将搜集到的新素材和自己的一些反思补充进去。学生形成了二次整理,内容如下:
(1)忍的内容、对象、条件、场合、时机等不同,对忍的看法也不同。
①面对艰难困苦要忍,这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品质。
②当尊严大义受到侮辱则不能忍:“为生活我可以忍,但是侮辱中国武术就是不行。”(电影《叶问2》的台词)
③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当季氏僭越天子之礼时也说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话。
(2)深入探究忍或不忍的优缺点。
①优点:忍是理性的。忍是一种修养、策略,是生存之道。忍字头上一把刀,说明忍是意志坚定的表现,而不是丧失意志的懦弱表现。
②缺点:忍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弱国弱民之根)。容忍就是放弃,甚至是放纵。无限度的忍,导致怯懦、不自信、听由摆布、奴性;忍本是修养、磨砺,却变成了有些人谋取利益权势的手段、伎俩。
③基于忍的两面性:有人得道,有人中毒;积极的忍耐,消极的忍耐。
④去忍:无原则的忍、无立场的忍、无尊严的忍、无限度的忍。
(3)中国的忍文化。
①忍受佛、道文化的影响:“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②“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士可杀不可辱。”(《明史·王鏊传》)
③“历经秦汉以来,谏争而死,盖数百人。”(苏轼)
④历史上有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唐宰相娄师德唾面自干、以忍治国的故事,也有荆轲不忍暴政而刺秦的故事,等等。
(4)西方的忍文化。
《圣经》中的“打脸说”——耶和华告诫众信徒:“当别人打你左脸时,你要将右脸伸给他。”
“英国骑士授衔有一个程序,领主用剑背在被授衔者颈部或背上敲击三下,有时还扇一个耳光,作为被授衔者忍辱负重的象征。”(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
经过二次整理,这位学生对“忍”这个话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在遇到相关话题写作时,便能灵活使用,有话可说。
(三)做好素材的模仿写作
学生在整理素材时,也会摘抄一些优美的或富含哲理的句段,平时也会背诵记忆,以期能运用于写作。然而,这种做法并未发挥此类素材的最大功效。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对此类素材进行模仿写作。素材仿写可以增强学生对素材的认识和记忆,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好的语言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潜力和表达欲望。教师应要求学生精心挑选一些语言形象生动的、句式整饬的、说理完备严谨的,认识深刻有见地的语言材料。因为对这些素材的仿写可以帮助学生揣摩并掌握在语言表达上如何生动,段落表达上如何层层深入,思想认识上如何有理且严密。
如:“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朗读者》开场白)这两个“有时候”形成了整齐的句式;“一瞬间的闪念”和“一辈子的执念”形成对举,对勇气的界定生动且周密;“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是对勇气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耐人咀嚼,意味无穷。
学生的仿写如下:
【例1】恐惧有时是一时的退缩,有时是一辈子的压抑。恐惧是在你看重失败的后果之后,无端地忽视希望。
【例2】善意有时候是不經意的微笑,有时候是默守一生的坚持。善良是在你发现世界的残酷之后,仍然笑对世界。
【例3】爱有时是冲昏头脑的热情,有时是一辈子的牵念。爱是在你经历了人生的沧桑之后,依然不离不弃。
【例4】热情有时候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有时候是一辈子的狂热。热情是在你摔得遍体鳞伤之后,依然怀着满腔热血。
学生对写作素材的仿写与以往的仿写题不同,主题可以任选,句式大致相同,认识准确且有深度即可。比如,以上四位学生的仿写,主题分别是“恐惧”“善意”“爱”“热情”。两个“有时候”让学生对主题词有多方面的认识,“……之后,依然……”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仿写的佳句应当全班分享,教师可以再选择几个主题激励学生写作思考。好的语言材料一定要反复训练,仿熟、仿透,最终融入学生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已成型的好的仿写语段学生要牢记于心,在具体写作中要能够灵活化用。如此,也是针对写作做了很好的语言储备工作,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