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定位 向下攀登

2019-09-10王晨宇

世界家苑·学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窗花民谣大人

王晨宇

摘要:《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教材)中一个全新的栏目。这个栏目一问世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部编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往家校合作学习延伸,往孩子的日常生活延伸。《和大人一起读》也是旨在于让孩子平稳过渡幼小衔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面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很多人会和我一样产生疑惑:和谁读?怎么读?等种种问题。在此,笔者将自己对于这个栏目的理解以及操作建议以《剪窗花》为例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民谣;新教材

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中增添了一个全新的栏目——《和大人一起读》。面对这个全新的栏目,很多人产生了疑惑:和谁读?怎么读?老师又该怎么开展教学?笔者将结合一上的《剪窗花》一课,浅谈自己的看法。

1 什么是《和大人一起读》

1.1 《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

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编排的8篇阅读材料,都较好地体现了儿童主体论的选文标准,符合孩子的语言发展规律。其中的文章,儿歌民谣类有四篇:《谁会飞》《小兔子乖乖》《剪窗花》《春节童谣》。故事童话类四篇:《小鸟念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猴子捞月亮》。这些文章题材丰富,能给儿童提供不同的精神满足。如《小松鼠找花生》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谁会飞》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剪窗花》《春节童谣》能让加深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猴子捞月亮》生动有趣,让孩子们读完还能回味无穷;《拔萝卜》能让孩子们结合儿歌,亦诵亦吟。这些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培养幼小衔接时期儿童的阅读兴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2 《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方式

《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是谁?不少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孩子的爸妈,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学校的老师,邻居的阿姨,等等,这些都是“大人”。但是,笔者认为从孩子课外阅读实施的客观条件来看,多指孩子的爸妈。

通过和大人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学会了阅读的一些方法:如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查字典,读一读拼音;在阅读中遇到了难读的句子,孩子出现断句或者读错的现象,大人可以做好示范,帮助孩子理解句意并纠正;在阅读之后孩子有不理解的问题,大人可以帮助孩子解惑,更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帮助他们扩充更多的知识。

2 如何《和大人一起读》

在实践中,老师们需要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适当地指导家长根据教材的文本特点积极有效地实施安排孩子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应用规律。笔者将以《剪窗花》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民谣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创造出来的,通过一代代人口耳相传保存下来,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有着形象的语言,跳跃的节奏,独特的美感,鲜明的个性,让孩子在感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被吸引,被打动,从而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品位,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孩子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品。因此,作为“大人”应该引导孩子们去感受民谣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的真,激发阅读中的趣。

2.1 会唱歌的文字——感受民谣的韵律美

民谣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民谣,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节奏之于民谣,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民谣,阅读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更喜欢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的文学作品,优秀的儿童民谣应该是呼吸平稳,脉搏张弛有序,有强烈的节奏感,阅读时让人产生和谐快乐体验。

2.1.1 我来读,爸妈听

《剪窗花》是一首民谣,因此在教学时,让孩子感受到民谣的节奏,音韵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学习完声母和单韵母,其中课文中的“拿、我、花、喜、喳、只、鸡、鸭、鲤鱼、哦、个、娃娃”这些字词孩子们已经能够自己进行拼读了,我们鼓励孩子独立尝试拼读。其中孩子們还没有学过的复韵母拼读,可以由老师或者爸妈拼读给孩子听,孩子跟读。

2.1.2 爸妈读,我来听

在学习《剪窗花》的时候,笔者建议可以采用爸妈大声读的方式。大声读可以在亲子之间开展,也可以面对整班或个别学生。大声读的读书形式既培养了孩子们倾听的习惯,也激发了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大声读时,其间加入孩子的猜测、表演、交流和讨论。大声读是没有任何技巧的,最高的技巧就是大人的热情,你不用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音色不够完美,朗读不够惟妙惟肖。只要读了,孩子就会有收益。大人们对文字的热爱,会通过自己的声音和表情传达给孩子。孩子在倾听过程中感受到,《剪窗花》听起来容易上口,又好记。爸妈在示范读的时候,可以将韵脚“a”这个音读得重一些,让孩子更容易察觉,从而产生韵律感。

2.1.3 我和爸妈一起读

在孩子的诵读过程中,爸妈可以变换形式,和孩子们一起拍手读、加上动作读。在和孩子共读中读通字词,读通句子,直到读背成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并通过“听、读、动、思”有良好收获。

2.2 会微笑的文字——感受民谣的趣味美

富有生活情趣是民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尤其是写给孩子的民谣,语言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它们从儿童的视角,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情趣。笔者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这样的情趣。

2.2.1 看图读窗花

“大人”:看图说一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孩子”:我看见了两只喜鹊,梅花,还下雪呢。

“大人”:喜鹊在干嘛呀?

“孩子”:我觉得他们在枝头聊天。

“大人”:他们聊天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呀?

“孩子”:叽叽喳喳的

“大人”:你还看见什么了?

“孩子”:我看见一个小朋友抱着一条很大的鱼。

“大人”:这条鱼的尾巴可真有意思,你发现了吗?

“孩子”:它的尾巴是翘着的。

“大人”:是啊,它正在甩尾巴呢。

“孩子”:还有,还有!还木有小鸡和小鸭子。

“大人”:是啊,我们看着图一起读一读这首民谣吧。

2.2.2 动手剪窗花

读了《剪窗花》之后,“大人”还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动手剪窗花,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剪窗花这一手艺背后蕴含的美好祝愿,将文本和生活联系起来。孩子们还可以一边剪一边说。例如:

“大人”:小剪刀,手中拿。

“孩子”:我学奶奶剪窗花。

“大人”:剪梅花,剪雪花。

“孩子”:剪对喜鹊叫喳喳。

“大人”:喜鹊那是报喜的鸟,你猜它会来报什么喜呢?

“孩子”:说我又有进步了。

“大人”:剪只鸡,剪只鸭。

“孩子”:剪条鲤鱼摇尾巴。妈妈,为什么要剪鲤鱼啊?

“大人”:鲤鱼寓意是好运呀。大红鲤鱼谁来抱?

“孩子”:哦!再剪一个胖娃娃。

“大人”:这个胖娃娃就是你呀,是我们的小福娃,能给我们家带来好运和祝福。

2.2.3 拓展学民谣

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孩子的学情,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适当拓展课外阅读的素材。比如在学习完《剪窗花》这篇民谣之后,可以补充孩子喜闻乐见的民谣给孩子诵读,拓展孩子的知识。例如:

《二月二》

正月十五汤圆子

二月惊蛰喂丸子

三月清明下种子

四月芒种栽秧子

五月端阳包粽子

六月天热扇扇子

七月中旬桩谷子

八月十五杀鸭子

九月重阳扬谷子

十月小雪穿袄子

冬月天寒杀蝗子

腊月除夕吃饺子

又如《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数五九看垂柳,春打六九头;

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儿来;

九九又一九,银牛遍地走。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和大人一起读》 不同于日常的常规课,关注的不是通过学习,孩子认识了多少字、学习了多少新的知识、能够表达多少语言。它关注的东西只有一个——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任何功利性的学习要求,不但不能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反而可能会扼杀他们读书的兴趣。所以,阅读中,“大人”不要给孩子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避免某些评判对儿童造成的可能的心理压力,要保证儿童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安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喜欢上阅读。

2.3 会发光的文字——感受民谣的传统美

剪窗花是古老的汉族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體。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根据这一点,在阅读过程中,“大人”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你还知道什么窗花也是承载着祝福的?例如:

“大人”:我们一起来看这些窗花,你发现了什么?

“孩子”:我发现他们都是红色的呢。

“大人”:是啊,这是中国红,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所以,窗花一般在重要的节日用的。

“孩子”:那什么节日用怎样的窗花呢?

“大人”:结婚的时候有喜字蕴含着“双喜临门”;过年的时候有福字,蕴含着福临门;有时候门口还会贴着两个童子,象征着财源滚滚。

此时,“大人”可以出示视频,对比中外过年的时候不同的景象,中国人民在剪福字,贴窗花的时候,外国人民正在张贴圣诞老人的画像。让孩子感受到中外文化的差异,感受到中国传统习俗的独一无二。

“大人”:那你还在什么时候剪过窗花啊?

“孩子”:我们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也会剪很多窗花贴在窗上。

“大人”:是的,这是我们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现在还会有各色各样的窗花,为了给节日添彩。

3 总结

《和大人一起读》是一个需要家校互相配合的过程。老师需要从家长那里得到反馈,家长需要从老师这里得到建议。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孩子的肯定,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信心,让孩子逐渐形成主动阅读的意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窗花民谣大人
大人的快乐
剪窗花
剪窗花
民谣
何为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
一觉醒来给你大人级卷发
我爱校园新民谣
剪窗花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