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智慧美学探究
2019-09-10刘娅莉
刘娅莉
摘要:在小学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原因,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相应的副科,使得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所谓智慧美学就是在美学中体会到智慧,美学是属于哲学的范畴,因而美学与智慧有着紧密的联系。本篇文章就是基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门学科的美,增强学科与社会的联系。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设备等等,尽量在一中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之中。
关键词:小学学习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智慧美学
当今社会,有些思想和社会教育往往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脱节,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中,回避现实生活,造成了純而又纯的教育。儿童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自然交流。思想和社会不能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不能真正影响儿童的内心深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之下,在当前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为教学目标。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迫于升学压力的原因,导致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流于形式,与现实生活脱节,教学评价也不是很到位学校,应试教育氛围浓,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素养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该要提高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与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高效教学,进而提高小学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育质量。教师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把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放在重要位置。进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课堂效率。
1 认真研究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品社教育强调为学生营造文化情景,加强品社文化的渗透和传递。综合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模式,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将小学生品社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注重技巧,单元素的模式。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一种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依靠的一种标准,学习教材本身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重点是怎样调动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活动、思想活动,进而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需要及时把社会中新的讯息、学生生活中所产生的新的问题以及现象都吸纳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中,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课程的质量。也就是说,老师在教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同时还应该承担着课程创造者的角色。教师应该把思想品德、自然科学、生活与劳动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一门综合学科。教师还可以利用大量的视频和图片的资料,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课堂资源,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美感。
比如说,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提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里特征准备教育大纲,可以利用多个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给学生放一些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素养。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为起点,联系生活的实际,生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学提供方向,教学一定要回归学生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去制定教学目标,可以更好的把握教育的大方向。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教师通过了解教材与学生生活,能够更好的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小学品德与社会与实际生活相接轨。
2 改变传统模式,实现高效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来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在获得内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小学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必须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根据这一课程理念,教师要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参与,尊重学生的内在想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模式,能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采用的是一种讲解的教授方式,这种教授的教学方式对于当前现实的社会问题没有实际的联系。想要改变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与社会没有实质联系的问题,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需要为学生营造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能够让学生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在思想品德课中,有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需要讲解,教师采取角色扮演的教育方式,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而让学生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加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认识。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式,是基于教材与小学生心理特点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在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能接受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有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3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实际应用性
品德与社会课是遵循学生的生活的,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才能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仅仅基于学校教材去教学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去充实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尊重学生主体性才能够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效率。加入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实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尽量创造教学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进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承“品德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的渗透,只有将品德与社会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心理预期,引导学生去建立良好的品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进而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生活。
比如说,与小学品德相关的社会实际活动有很多,例如去实地调查,发问卷,参与生活中的实际活动等等。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品德是来自社会生活实际之中的,更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真实价值,即让学生通过课堂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来增长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实践生活中如何运用品德、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只有将学习品德知识与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提高学生品德与社会的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扣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并引导学生去探究、去解决,进而能够有效地引发和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能力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对于提高小学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革课堂,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立场,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根据学生实际改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课堂,进而才能能有效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高效教学,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惠芳.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
[2] 靖婷婷.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3] 陶琳娜.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4] 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05).
(作者单位:静宁县双岘镇甘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