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19-09-10杜帮云彭翔
杜帮云 彭翔
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伦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8BZX127)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提要] 少数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先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可为今天的文化文明建设提供宝贵而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又具有历史局限性,并面临失传、发展迷惘等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擎和指路航标,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引领;发展
[作者简介] 杜帮云,哲学博士,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彭翔,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一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可古为今用;另一方面又具有历史局限性,遭遇现实危机,须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1]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交响曲的主旋律”[2]。
一、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为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繁荣进步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这些价值体现在人文、教育、生态等各方面。
1.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人文价值
第一,物质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包括本民族的服饰、饮食、建
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就服饰来说,各民族的服饰不仅顺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就地取材,为人们遮风避寒,而且是该民族的重要人文标识。从诸多少数民族服饰可以看出穿戴者的性别年龄、家庭角色、忠孝观念、宗教信仰、婚恋与否、礼仪礼节等。另外,少数民族的服饰还有各种色调搭配,附有金银珠玉等配件,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官享受,而且能体现该民族的人文情怀。
第二,精神文化及其人文价值。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少数民族向来注重精神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表现了该民族及其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家庭观、民族观、国家观等。从总体上看,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具有朴素性,强调整体意识和责任奉献,显现出敬畏自然、勤劳勇敢、团结和睦、仁爱宽厚、公正平等、重礼讲义、崇诚尚信、爱国爱家等品格。它们对于今天培育爱国精神、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环保意识等都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三,制度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少数民族的制度文化体现在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等各方面,多以习惯法、族规、民约等形式存在,并依靠长者的权威、群体舆论来维系,用以处理民族公共事务、维护民族公共秩序等。例如,佤族不仅有同姓不婚、不能与有夫之妇私通或调戏有夫之妇、不许偷盗、不能泄露本寨机密等带有“法治”意味的规定,而且还有体现“民主”理念的管理制度:佤族头人要经过众人推举,“班洪王在决定战争、讲和等重大事情时,他也不能独断专行发号施令,而必须召集各大户头人协商决定……群众大会可以说是佤族村寨的‘最高权力机关’。会上大家可以自由发言,最后的决定是‘看谁的意见合理,就按照谁的意见办理’,而不管这一意见是何人所提”[3] 。今天,少数民族的某些传统制度文化仍然在其民族内部或多或少地发挥作用。它们不仅是“活化石”,而且其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第四,行为文化及其人文价值。行为文化体现在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民俗节庆等群体行为中。婚丧嫁娶方面,各民族异彩纷呈。婚恋习俗有“对歌”“哭嫁”“抢婚”“走婚”等,丧葬习俗有“天葬”“树葬”“水葬”“悬棺葬”等。这些习俗从古流传至今,寄托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传达着人们互助互爱的民族情义。节庆仪式方面,不同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都可能不同。火把节、目瑙纵歌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刀杆节、酥油花灯节、花山节等都为我们所熟知,从这些丰富多彩的节庆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别样的民俗风情。节庆仪式能够传承文化、塑造氛围、增进团结,为民众增添生活情趣。
2.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呈现出来的各少数民族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习俗等方面的优秀文化资源,对我们今天进行生命教育、礼仪教育、家庭教育和爱国教育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生命文化及其教育價值。只有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希望,民族才可能得到延续和发展。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求子习俗、生育习俗以及对生殖的崇拜等。比如,白族有象征母性文化的“阿央白”,佤族、彝族的原始宗教神话、绘画、舞蹈中也随处可见生殖崇拜的痕迹。这些无不显示着他们对生命的向往、热爱和敬畏,以及对繁衍生息的强烈渴求。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都是流传千古的英雄史诗,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民族成员的精神支撑和奋发动力。“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少数民族的生命文化有助于我们在今天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第二,礼仪文化及其教育价值。中国是礼仪之邦,其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散发着浓浓的礼仪气息。蒙古族的基本礼仪是献哈达、递鼻烟壶、鞠躬等,维吾尔族的基本礼仪是对长者恭谦,与亲朋好友见面时互道“撒拉木”。怒族人恭敬招待客人,并把道别的客人送到寨边的大路上。招待贵宾的礼仪中,白族有“三道茶”(苦茶、甜茶、回味茶),彝族有“三道酒”(拦门酒、祝福酒、留客酒),藏族有“敬酒茶”(敬青稞酒、酥油茶),回族有“盖碗茶”,景颇族有“帮吃”,傣族有“泼水”和“拴线”,傈僳族有“同心酒”和“手抓饭”,哈尼族有长街宴,等等。各少数民族多种多样的礼仪看似烦琐却不失严谨。这些礼仪为当今的礼仪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
第三,家庭文化及其教育价值。少数民族在家庭生活中讲求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如宾。白族谚语讲:“见老要敬,见小要亲”,“见老要弯腰,见小要抱抱”。傣族《祖教孙》中写道:“当爷爷要爱护子孙,当头人要爱护百姓。”壮族《传扬歌》中写道:“夫妻千千万,牢记在心间,花山成伴侣,结发情意长。”彝族诗歌《色呀》写道:“当家三年认得盐米贵,养儿三年认得父母恩。不会养儿向雀儿学,不会说话就找画眉。”布依族要求,父母去世后,由哥嫂抚养弟妹成人。佤族要求,逢年过节,子女要带上特定的礼物去看望父母、向长者请安。少数民族在家庭生活中也非常注重敬业勤劳。比如,壮族讲“水滞船不走,人懒事难成”,蒙古族讲“鸟的美在羽毛,人的美在勤劳”,彝族讲“耕作要劳苦,晚睡要早起,干活要出力”,傣族讲“想吃饱饭勤种田,想吃鱼虾勤挖塘”。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正是在其敬业精神的支撑下,通过勤奋努力,各民族才得以生存延续、发展进步。少数民族的家庭美德和敬业精神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今天的家庭教育要利用好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
第四,爱国文化及其教育价值。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命运相连、荣辱与共。爱国主义植根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处,并贯穿始终。在少数民族中,白族认为“有花才有蜜,有国才有家”,回族认为爱国是一种“伊玛尼”(信仰),傣族认为出卖国土是最可耻的缺德事情,这些都是典型的爱国主义文化。每当国家遭遇劫难的时候,少数民族同胞便把这些爱国文化化为行动。比如,近代史上,在东北边疆,有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满族等抗击沙俄的入侵;在西南边疆,有景颇族、壮族、佤族、藏族等抗击日本、法国、英国等国的入侵。今天,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需要利用好这些地方文化资源。
3.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生态价值
少数民族尊重和敬畏自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各民族积淀了根深蒂固的观念性的生态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景观性的生态文化。这些生态文化能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第一,观念性的生态文化及其价值。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谚语歌谣、耕作方式、生活习俗等,蕴含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观念。很多少数民族有山神、树神、水神、石神等崇拜。哈尼族、彝族、白族、苗族、傣族、水族、瑶族等皆有神秘的“神林”文化。所谓“神林”,即被赋予神秘色彩、被本民族民众崇拜的树林。由于保护得好,有的“神林”至今仍维持着生态原貌。侗族、哈尼族等有“轮歇”传统。所谓“轮歇”,就是让土地山林轮流休息多年再使用。“轮歇”体現的是一种永续发展、循环利用的生态思想。许多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如哈尼族的蓑衣,傣族的菠萝饭、竹筒饭,布依族的五色花饭,傣族、景颇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的芭蕉叶包烧菜,独龙族的竹草房,普米族的木楞房,彝族和白族的石头房,摩梭人、怒族的猪槽船等,无不体现着原生态的生态观,并且沿袭至今。
第二,景观性的生态文化及其价值。少数民族有很多景观体现着浓郁的生态文化,如聚居村落、独树成林、灌溉沟渠、小桥流水人家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千百年来,哈尼族人利用哀牢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修筑众多缠绕大山的沟渠,又在沟渠下开发出一垄垄梯田,并用大大小小的水网将沟渠水引入田中灌溉。水流经过梯田层层下注,最后汇入谷底江河,又蒸发为云雾阴雨,贮留在高山森林中,形成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让梯田千年不衰,而且充分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两者的和谐发展。”[5]几十代勤劳智慧的哈尼人所修筑的巧夺天工、神奇壮观的红河元阳哈尼梯田,如今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不仅具有宝贵的生态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每年有无数国内外游客驻足其间、摄影留念。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要性
尽管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绚丽多姿,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但受外部环境和民族自身因素的影响,它们面临着异化变味和逐渐失传等危机。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其不断裂、不偏离正轨,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1.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遭遇的时代危机
首先,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受到市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其发展日益陷入危机。第一,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所衍生出来的物质主义、利益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断冲击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日趋商业化、娱乐化,淡化了其本真性和崇高性。人们过于在意物质的获得、占有、享用与攀比,但欲壑难填,因此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沦为单纯的资源与工具。第二,全球化的影响。如今,全球化浪潮已波及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常见的生活状态是,少数民族居民一边唱着民谣歌曲、跳着民族舞蹈,一边却欣赏好莱坞大片、品味三明治和肯德基。表面看来,二者似乎并不矛盾,但久而久之,外来文化不断占据人们的心灵和生活,民族传统文化就可能会失去人们的认同感和生存空间。第三,现代化的影响。网络化、信息化日新月异,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现代科技新成果、流行文化和都市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这样的催化剂与万花筒进入民族地区后,很容易瓦解少数民族的固有传统。
其次,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由于缺乏足够的传承、教育和重视,面临着被逐渐遗忘的可能,这是其所面临的内部危机。第一,缺乏传承。在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传播意识不强、甚至缺少后人传承等问题。目前有些少数民族文化之所以还在延续,是因为了解、掌握它们的祖辈还在世。随着祖辈们的不断离世,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也会因缺少传承人而逐渐消失。另外,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原因,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青少年越来越多,能够书写本族文字的更是寥寥无几。第二,缺乏教育。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闭塞,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必然存在一些糟粕。这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一并代代相传,渗透于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者,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总体上较低。这样,“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的影响也会加剧民族优秀文化的消亡。第三,缺乏重视。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往往以他们的生产生活为衡量标准,受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没有实用价值的文化便很容易被边缘化并逐渐消失。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只重有形利益,不重无形利益,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长远利益,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正变得日渐乏味,节日仪式感逐渐淡化,流于形式。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其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和时代精神,继承了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是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可以带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富裕,而且包括文化方面的强大。繁荣中华文化,首先要对包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树立自信心,并将其发扬光大。“文明”不仅指要发展现代文明,而且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另外 “爱国”的具体内容也包括热爱、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关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机遇。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各少数民族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应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要服务人民,维护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抵制低俗,抵抗物质冲击和功利诱惑,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侵蚀。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克服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少数民族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少数民族文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和尺度,凡是与其相违背的文化糟粕,就要果断摈弃。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代性和人民性,用现代化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引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可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更能与时俱进,更有立足空间。
第五,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发展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处于边远地带,受外来文化、宗教文化影响较深,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时有抬头,而且西方国家常常干预这些地方的事务,煽风点火甚至助纣为虐。因此,传承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更需要加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五个认同”的社会基础、制度保障和现实表现,要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途径,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促进、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的“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六,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发展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可以有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发展上面临封闭的地理环境、“直过民族”等特殊因素,因此与发达地区相比,其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劲动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这些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推进区域发展,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民族地区的现代公民,提升其文明素质。当前,国家正不断加大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力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扶贫攻坚全过程,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做到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全面脱贫。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直过民族”在文化方面还处于结绳记事、信仰原始宗教等阶段,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
三、 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今天,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面临断裂、失传的危险,也面临发展方向模糊等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一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二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和导向作用,引导少数民族文化向正确方向发展。
1. 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该民族自身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独有的特色与精神气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宝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多彩多样的素材。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思想,这些思想在厚植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将得到广泛传承。
第一,家庭传承。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初形成的地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内陆地区,世世代代都在祖辈生活的那片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所以他们非常注重血缘亲情和家庭伦理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从家庭到家族的家风、家训和家规。其中,很多家风、家训和家规在今天仍然独具价值。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7]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少数民族的优良家风、家训、家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青少年在家庭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不断提高修养,使少数民族优秀的家庭伦理道德文化代代相传。
第二,学校传承。今天,学校教育已遍及每个民族,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不仅传授科技、人文、经济、社会等知识,而且发挥优势和特色,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这些地方优势和特色,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学校,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协同进步;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开设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课程,如文字课、舞蹈课、音乐课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如有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征文比赛、歌唱比赛、舞蹈比赛、讲座讲坛、演讲辩论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
第三,社会传承。因受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民众的社会意识非常强,他们常常通过群体性的集会、歌舞、节日、祭祀等活动获得丰富而广泛的社会经验、生产劳动知识、伦理道德礼仪等。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的歌舞、节庆等文化结合起来,用人们喜闻乐见而又生动活泼的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外,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民众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宽广、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既有广场、公园、展览馆、书店等公共场所,也有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人们学习、交流思想的机会越来越多,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场所、公共媒体以及其他社交平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传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充分發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引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路航标。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民族地区大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第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边疆民族地区的部分民众受地域、文化等因素限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认知和认同。广大民众深入了解并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其文化领域的前提。另外,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通之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会在无形之中强化对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引导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标准。要树立起对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大力发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在过去有其合理性和重要价值,但在今天看来,可能已不合时宜,这就需要保留其优秀的精神和品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其时代内涵,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第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我国陆上边境线有两万多公里,而且边境居民多属少数民族,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
对内方面来说,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坚守边疆意识形态阵地,从对外方面来说,有利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等走向世界,让国外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2] 李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交响曲的主旋律[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1):17.
[3] 陈本亮.佤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38-13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5] 张海翔.感悟云南生态[N].人民日报,2019-01-21(20).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7]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编辑:牟世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