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
2019-09-10孙大为
本文系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年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NGJGH2017149)、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参与影响机制及其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NJSZ1901)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提要] 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又是一个必须付诸实施的重大现实课题,其实施不能忽略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网络意识形态是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体现广大网民价值观念的一种基于虚拟空间而形成的观念、观点、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民族地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入手,分析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与特殊性,结合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重点在互联网技术、组织和文化三个维度上制定相应对策。
[关键词] 网络意识形态;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对策
[作者简介] 孙大为,法学博士,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围绕这一总任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方向。意识形态是一定国家和社会的人们的观念、观点、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与此相对应,作为人类社会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基于虚拟网络空间产生,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代表着网民的利益,指导网民的‘行动’,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3]。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新形式,具有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数字化传播、文化渗透性、舆论导向性、非对称性和信息疆域化等特征。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信仰,有助于网络空间的有序发展,有助于維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进入我国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网络霸权地位,以西方文化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对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正在成为政治安全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在当前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下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态势以及网络意识形态对我国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一、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之间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就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开辟了一个新的没有硝烟的战场。网络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斗争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体现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强势推行互联网霸权主义,侵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侵蚀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等。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正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领域,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国内外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性,深刻认识网络意识形态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西方敌对势力通过虚拟空间侵蚀网民尤其是青年人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这不仅体现在美国政府决策层面,而且也体现在美国的外交实践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识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渗透,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青年人身上,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机密“行事手册”西化、分化中国的“十条诫令”[4]4中,有七条与青年相关,有两条是直接针对青年的。具体而言,网络意识形态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层面。利用一切网络资源从世界观、价值观角度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腐蚀。正如“十条诫令”所言,“就是要利用青年人所能接触到的一切资源(包括互联网)”,“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开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4]4可以说,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是一以贯之的,他们就是要从思想观念尚未成熟的青年人下手,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青年人进行腐蚀、引诱、渗透,最终达到西化的目的。
二是组织层面。利用一切网络空间,有组织地丑化中国政府,分裂青年群体。丑化中国政府形象、制造分裂情绪、灌输所谓的“自由”“民主”思想,把广大青年人引入歧途。“十条诫令”写道:“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分裂的种子,特别是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就是“要不断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4]4就是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破坏当地人们的“传统价值”,就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要传扬‘民主’。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一定要不择手段”。[4]4西方国家通过培养代言人等方式,在我国各类网络空间不遗余力地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鼓吹所谓的“自由”和“民主”,其目标在于使广大青年反党、反社会主义、反国家和民族,进而达到其实现“颜色革命”的目的。
三是文化层面。极力推销各类西方社会思潮以影响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利用“接触战略”先后在我国推销资产阶级自由化、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多党制、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社会思潮。这些经过层层包装的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严重危害,也迫使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种社会问题逐步凸显。西方敌对势力抓住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个别领域出现的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肆宣扬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和思想文化意识,在互联网上与我们党和政府争夺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他们把互联网作为其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重要平台,借助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网站论坛、聊天室、新闻跟帖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种方式,散布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攻击我们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扰乱人们的思想;遇到热点和敏感突发问题,又蓄意散布谣言、借题发挥、歪曲事实、恶意炒作,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和青少年的不满情绪,制造混乱,破坏社会正常秩序;通过传播色情淫秽、凶杀暴力以及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毒害广大青少年。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严重危害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尤其是严重干扰了我国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严重毒害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也大大增加了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5]220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成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新的战场,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威胁我国政权稳定的大事。
二、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及成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因地制宜。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一些特殊的地域特征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如利益格局的變化、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的渗透、煽动等。只有切实把握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才能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做实,才能更有效地维护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1.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弱化了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相对于传统信息传播手段(如广播、电视、电话、纸质出版物等),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在网络虚拟空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网络技术运用和网络话语权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第一,网络信息技术的负面效应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当前我国8.54亿网民中,29岁以下青少年网民占45.5%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9-08-30)[2019-09-02].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是互联网的主要受众和消费群体。网络空间的无序化、碎片化和超边界等特征,使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介呈现出手段更为隐秘、传播成本更为低廉的特征。一些有害于青年学生的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更易在网络虚拟空间迅速传播。同时,青年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全面成长阶段,心理发育还不够完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定型,面对各类有害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网络恋情骗局”“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黑客”“网络泄密”等在青年群体中时有发生,这都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造成了困扰,也诱导青年学生滑向违法的边缘。
第二,信息泛滥使得部分青年学生迷失理想信念。当一个理想信念尚未建立的大学生每天在网络虚拟空间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和各式各样的观念时,他接受的信息远远超过他所能处理的极限,他就会开始丧失对事物的基本判断能力,甚至丧失已有的信念。此时,生活阅历有限、政治识别力和敏锐性不强的大学生,会在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中逐渐迷失方向,在一些极端、消极、反动信息的影响下,日渐丧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甚至最终误入歧途。
第三,削弱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互联网的发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形塑构成了直接挑战。这些挑战一方面表现为网络的个人主体性特征弱化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另一方面表现为美国等西方价值观念在网络中的自由传播削弱了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热情。在所谓的西方价值观和“人道主义”外衣掩护下,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极力渲染西方政治制度和生活理念的优越性、不可超越性,以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虚假化贬低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试图用文化渗透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使大学生产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
民族地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手段相对匮乏,这些弱势制约和弱化了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
2. 网络虚拟社区和虚拟社群的兴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普及和深入发展,使得各商业网站的虚拟社区和虚拟社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网络社会的主要议事空间和平台。在处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前沿的民族地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一,境内外各种势力的渗透危害着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已成为境内外“三股势力”重点渗透的地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境外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在网络空间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旗号,宣传狭隘的民族主义,千方百计插手我国的民族事务,鼓动、唆使少数民族独立,培养和拉拢民族分裂势力,从事分裂活动,破坏民族团结。
第二,网络议事空间监管不到位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伴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高校的普及和发展,“水木清华”“北大未名”“一塌糊涂”“南大小百合”等学生社区很早以前就成为在校大学生心中的网络“圣地”。可以说,高校网络社区的建立与发展见证了网络技术的辉煌。目前,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大学生网络议事空间的完善程度,绝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未建立单独的校级学生网络社区,而是靠“易班”或微信官媒等方式发布相关信息。由于设置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程度较低,很难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三,网络虚拟空间的舆情管理还有待加强。在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各民族团结和统一,关系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可以说,沿海和内地、东部发达省区和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差异就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具体化和直接体现。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大背景下,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分化、宗教活动以及邪教问题等通过网络空间传播所引发的矛盾和摩擦不断增多。网络环境下的民族问题具有极强的延展性,民族地区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特别是涉及宗教文化方面的突发性事件,如果处理不及时,极易导致参与群众快速增多、事件性质迅速激化、问题越来越复杂,甚至演变为政治问题,使局部矛盾上升为社会事件。可以说,妥善解决网络空间的民族问题、宗教文化问题是关系当前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治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对民族地区突发的局部和个别事件,必须及时疏导和化解。如对网络虚拟社区和虚拟社群的议事空间的舆情不能及时管理和疏导,就会激化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恶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
3. 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增加了民族地区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
第一,国外流行文化侵蚀青年学生传统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以好莱坞、肯德基、NBA、阿迪达斯、耐克、苹果等为代表的美国式大众文化在网络虚拟空间多维度、多角度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渗透。在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侵蚀下,部分青年群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勤劳、勤俭节约、爱国等价值逐渐丧失信念,取而代之的则是对西方社会的“自由”的无限追求、对物质享受的追逐、对消费文化的认同。
第二,国外流行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是民族思想观念和精神性格的载体。”[7]当前,国外流行文化在民族地区大行其道,这是民族文化传承遇到危机的时刻,也是决定民族地区思想观念和民族文化能否得以延续的关键时刻。有些网络媒体热衷于在西方节日传播西方价值,甚至与商家联合,通过促销等方式渲染西方节日气氛因此出现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在大学校园大行其道而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则乏人问津的现象。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于弱势、各少数民族文化明显缺位,是大学生民族认同不足、价值迷失的原因之一。
第三,宗教文化盛行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在我国各主要宗教中,佛教、伊斯蘭教信徒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可以说,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文化,各种宗教意识、宗教思想、宗教教规、宗教教义等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态势。各民族的宗教习惯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宗教生活和民族生活相互交织,构成了民族习俗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盛行,很多学生从小就受民族家庭生活环境影响而信仰宗教,宗教文化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宗教文化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在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体现为民族文化的多元与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当前民族关系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瓶颈。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如国际关系、历史因素,等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些影响因素,研究化解的办法。
三、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网络空间
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和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从互联网的技术维度、组织维度和文化维度[8]去寻找引导对策。
1. 技术维度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引导对策
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技术应用的互动平台,在以其为载体的虚拟空间的网络社区中出现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要立足技术手段而加以消解。在这一意义下,民族地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把握互联网技术对广大网民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之外,还应通过加强民族地区网络技术监管、普及网络法律和道德意识、强化网络危机管理意识、增强高校危机驾驭能力等举措,有效规避互联网技术使用中的弊端,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不断促进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革新,有效调控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传播,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引领民族地区学生网民的思想和行为;疏通网络虚拟空间政治参与渠道,规范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为;规范信息传播渠道,完善网络空间的“诉求—回应”机制。
习近平指出:“党报党刊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9]因此,我们要在运用发展网络技术的同时,逐步完善研究网络技术影响意识形态的机理,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探究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技术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传媒的基本策略。这是新时代我国网络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网络虚拟社会的重要命题。
2. 组织维度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引导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升级,各商业网站以及校园网络空间的虚拟社区形态快速发展,已成为广大网民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网络空间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大学生通过各类虚拟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形成不同规模和层次的舆论虚拟组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网络媒介几个小时内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造成较大影响。网络媒介的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指出:“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10]4
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日趋严峻的形势下,要做好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预防监管和疏导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在虚拟组织层面作出回应。在社会层面,加强对商业网站社区的管理,提高网络空间管理员的素质,增强其责任意识,发挥好舆论把关人的作用。在高校层面,应积极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好、监管好“易班”等网络虚拟社区,并结合校园实际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优化网络环境。校园网络社区是大学生关注学校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建议的集中场域,是大学生从身边事情做起、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面对校园网络社区的应用发展,应高度重视、积极引导,以积极主动的建设措施凝聚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以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保障有序、理性的政治参与过程。
3. 文化维度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引导对策
文化维度指网络自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包括其对人们心理、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从网络文化影响网络意识形态的维度来看,文化代表着稳定的、长期的能够影响人、熏陶人、教化人和改变人的信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越发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独立和活跃,差异性和多变性显著增强。一些错误思想观点特别是西方的“宪政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仍然伺机抬头,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夺取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文化领域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已是一种客观存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受到新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这些都对弘扬主流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与此同时,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渗透。他们“想方设法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围堵,不断调整策略、变化手法,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民心。……我们离民族复兴目标越近,离世界舞台中央越近,敌对势力越会想方设法攻击抹黑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渗透,加大策动‘颜色革命’力度”[5]216。民族地区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面临的压力巨大,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自身的历史文化相契合。”[5]19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1]“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1]“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12]在网络虚拟空间,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10]5。在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立足于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注重价值引导和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给养,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民族地区地处边疆、地域广阔,众多民族杂居、聚居,使得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比较突出。民族地区的广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拔节孕穗期”,在网络空间的舆论参与过程中,民族文化与网络文化尤其是校园网络文化相互交织,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实现网络空间的良性互动不仅需要网络辅导员队伍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引导和及时沟通,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化普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推动民族团结工作,提高学生的网络心理素质和网络文化素质,培养大学生网络危机意识,从而更好地使其适应网络空间的复杂局面,从容应对形形色色的西方社会思潮,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2014-05-05(2).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3] 张宽裕,丁振国.论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37.
[4] 黎宅.美国制定歹毒的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J].政工研究动态,2000(8).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7] 王四代.云南民族文化概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3.
[8] 孙大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46.
[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1).
[10]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11] 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1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