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停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2019-09-10李蔚冉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应对方案城市治理

[关键词]城市治理;停车难;应对方案

[中图分类号]U4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4-0063-05

一、停车问题概述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我国大城市小客车与停车位的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的小客车与停车位的比例约为1:0.5,而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1:1.3,说明无论城市大小,我国的各个城市都面临着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停车难的现象不断出现。停车难问题在我国各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以北京为例,每年约增长数十万辆的机动车,而停车位却没有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长而增长。配套设施很难在短期满足大众的停车需求,所以“供需脱节”现象变得愈发明显[1]。北京市城镇地区划线停车位大约382万个,停车位需求大概384万个,虽然表面看来供需差仅有2万个,但居住小区的停车位数量大约226万个,比居民小区的停车需求320万少了94万个,与之相对公共建筑的停车位利用率仅达到了39%[2]。所以在北京地区,停车难问题在居民小区急需解决。

二、A社区停车问题急需改善

A社区作为一个巨型社区,截止到2018年,社区人口已达到约70万人,是亚洲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社区之一[3]。实地考察发现,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A社區都存在停车难的问题,所有能够停靠的停车位基本上都已被充分利用。在白天由于停车位不足居民把车停在了便道上,在夜晚居民甚至利用上了道路中间分割线的位置,将车停在了路的中央;有些人因为停车位不足,把车停在了信报箱前,挡住了居民的信报箱,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随机调查了30位社区中的有车居民,有28位反映小区存在停车难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上班的居民每天晚上回来基本都抢不到车位,所以每天只能拼谁下班比较早;如果回来得比较晚,平均要找40分钟才能找到位置,有时实在找不到车位只能把车停在附近的酒店或商圈里然后再步行回去。停车难问题不仅影响有车居民的利益,还会对没车的小区居民产生影响,一旦出现停车难的问题,大家就会把车乱停乱放,影响社会秩序和居住环境,使人们的居住体验变差。不仅如此,乱停乱放的车辆还会影响行人和机动车司机的视线,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改善停车难问题有其必要性和实际意义。

三、停车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产生停车难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停车位不足,虽然北京现在已采取摇号买车的政策限制车辆数目,但仍存在机动车的数量与小区配置的停车位数量不成比例的现象,这是停车难问题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引导不充分导致找位难,路况较繁忙导致交通阻塞降低了停车的效率[4];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停车需求的车主无法及时获得动态车位信息,导致停车效率低下[5];不同地块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停车需求,在白天上班阶段小区里的车位相对富裕,而晚上下班之后车位变得尤其紧张[2];停车管理手段落后[6];小区停车周转率较低,长时间停靠的现象很普遍[7-8];停车设施被不当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9];开发商在设计停车位的数量、位置、大小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10]。

停车难问题不仅是车位不足导致的,还有很多原因,改善和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可以绕开传统思维,不仅可以直接增加车位,还可以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针对停车难问题已有的解决方案

对于停车难问题,目前已经有了一些解决方案。据观察,在A社区会使用进车扫描车牌号的电子闸门,按时计费,这种计费的方式会减少一些小区内机动车的数量,部分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了缴纳停车管理费的方法[11],之后还有学者提出采用自动识别车牌并进行移动支付的方式来优化支付过程,节省了车主的时间[12];另外,A社区还采取了开发地下停车场增加停车位数量的方式,这与沈寒冰的观点一致[13],希望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但取得的成效并不好,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地下停车场有很多富裕位置,而地上的停车位早已爆满,晚归的车宁愿在地上不停地找停车位也不愿意停在地下停车场,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地下收费较高、车主认为下到地下停车场太麻烦,而且再将车开走时又要再下去一次,所以很不愿意将车停到那么麻烦的地方。

通过观察了解目前社区采取的缓解停车难的举措,还上网搜寻了相关资料,从而进一步探究了缓解停车难问题的已有方法。孔喜梅、何丹丹(2018)认为,可以通过构建简化的城市模型和调查出代表性居民出行时间表来描述城市汽车行驶和停放特征,之后利用大数据平台整合小区内所有的停车位资源,缓解因“信息不充分”和“搜寻成本”较高的原因导致的停车时间较长和无法准确找到停车位的问题[5]。如果住宅附近有商场等公共停车场,也可以将停车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改变“私有私用”和“分别管理”的现状,来提升停车位的使用效率和利用率,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完善综合停车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用立法司法手段来治理乱停车现象[14],通过提高不道德停车的查处力度来改善车辆乱放的问题,提高停车位的利用率[2];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群众的力量,首先对小区内的所有车位进行统一登记管理,然后让居民自发成立停车自治管理小组,由居民进行共同商议,决定车位的分配以及停车费的支配问题[15-17]。

比较受人们关注的一个方法是建立立体停车库,人们希望政府可以支持社区建立集约化立体停车库来提高空间利用率[6]。与此同时,采取差别化的停车供应的治理对策来推进立体停车库的运用,比如在立体停车库的最底层停车就要收取较高的费用,而在立体车库的顶层停车由于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收取较低的费用,这样增加了车位数量又不至于让居民感到不公平[2][9]。建立立体停车库这个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盛强(2017)介绍了集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立体停车设备[18]; 王卫军,唐伯明,徐志祥(2017)提出了前后两排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19];杨奕,万春梅(2017)介绍了升降横移式车库冗余控制系统[20]。出现很多不同类型的立体停车库设计方案体现出了人们重视并希望应用这个方法的美好愿望。的确,应用这个方法确实能够增加停车位的数量,从而缓解停车难的问题,但是其建立的成本太高,大多小区没有资金进行普及;另外,居民可能嫌麻烦,不愿意将车停在立体停车位的上层;有些居民的车技可能还不娴熟,很难把车停上去;还会有居民考虑安全问题,担心把车停在高层会带来人车隐患。从根本上讲,建设立体停车库的技术虽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标准,但是建设和维护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立体停车库的回报周期过于漫长,据有关数据显示,建设一个立体停车库至少需要600万的资金,假设使用率为80%(一般情况下会小于80%),要十多年才能收回成本,也就是说十多年之后才有可能盈利。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比较糟糕的情况,假如我们在某一小区投资千万建设立体停车库,但使用率在50%左右,这种情况下要50多年才有可能收回成本。这样的风险和代价也让这个看似是一个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妙招“叫好不叫座”。

另外还有一种主流的思路是“共享停车”的方案[8][21],该方案结合智能停车的APP,首先将小区内所有的车位位置及编号进行编码,绘制出一个小区简略图,利用互联网技术探查空余车位的位置和车位的精确剩余数量,能即时、全面地了解停车位的使用情况,大大减少了因找车位而浪费的时间[22]。但是这种方案只能减少找车位的时间,当机动车很多已经没有空余停车位的时候,停车效率就不能解决问题了,依然会存在没地方停车的停车难问题。而且前期的成本也比较高,需要在每一个停车位上都安装好检测系统,并将网络覆盖到每一个停车位,通过相关设备实时传送停车位使用状况的信息,但这种需要人力物力的高成本策略只能解决停车效率的问题,没有解决停车位较少、没地方停车的停车难问题,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很少有小区采用。

所以,尽管在A社区有一些针对停车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已有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案,但还是有其弊端,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的停车难问题。本研究尝试提出一种针对A区停车难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希望能起到一些作用。

五、针对停车难问题提出的新的解决方案

将小区内的所有停车位进行统一的登记和管理,在进行有序的管理之后,针对停车难问题专门在社区成立居民委员会以商议和管理与停车相关的事宜,采用民主决议的方式进行决策,这样有利于措施的顺利实施。然后统计出停车位的总数和居民的停车需求,从数量上探究停车难问题的程度,以确定后面的方案实施力度。虽然再建一些停车场以达到停车位的数量大于居民拥有的机动车数量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由于A社区已经建设得非常成熟,已经没有空地再去建设大型停车场,所以只能运用其他方法间接、长期地改善停车难的问题。根据目前小区的停车状况来看,只能进行一些小的改动进行解决——挖掘潜在停车位、限制外来车辆数量,即“开源节流”的解决方案。

开源可以在几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挖掘潜在停车位,清理长时间停放且不再使用的“僵尸”汽车。据观察,小区内有很多这样的废弃汽车,长时间占着车位,基本从来没有移动过,只是停放在那里,把停车位作为自己的仓库,所以可以从清理不必要车辆开始,清理停放时间超过2个月及以上的废旧车辆,把车位利用效率提高上去。二是统计拥有私人停车位的住户人数并调查其每天使用停车位的时段,将空出来的时间租给该时段需要停车的住户,从而有效提高停车位的利用率。三是可以将绿化与停车位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停车场”,将小区的绿化分散到各个角落,在已有的停车场附近增加绿化的面积,比如在车位周围增加一圈花花草草的装饰,既具有美化停车场的作用,又可以把零散增加出的绿地面积与大范围绿草坪中的面积进行等价交换,在草地中间添加一些零散的停车位,最大程度上保证小区绿化和停车位都分散化,方便每一处居民都能够把车停在离家最近的地方,高效利用土地。该方案不仅可以增加停车位的数量,分散的绿植还能优化停车场小气候,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减少大规模铺地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参考国外的经验,改变人们对停车位排列方式的刻板印象,巧妙变革车辆停放的方式,达到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节流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要尽量减少外来车辆在小区里停放车辆的时间,社区首先需要统计所有住户的车辆信息,将业主的车牌号进行登记,编入小区车辆管理系统。本小区的车辆进入小区时不需要额外的限制,只需要交纳应交的停车费即可。而外来车辆进入小区时,要收取更多的停车费,以半个小时为单位计算,超过4个小时就要再额外收取费用,利用人们损失规避的心理限制外来车辆的数量;不仅如此,还要与强制的手段结合起来,随时统计已经进入小区的外来车辆的数量,在小区内同时有30辆以上的外来车就要禁止更多的外来车辆入内;另外,要在系统里设置外来车辆最晚进入小区的时间,每天18:00以后禁止入内,严格限制外来车辆的数量。其二,规范车主的停车规范,避免一车占多位、一辆摩托车/自行车占一个停车位等情况发生,对于违反规定停车、没有遵循停车道德规范的居民,要进行罚款,以做到“位尽其用”。

采用“开源节流”的方法治理停车难问题,虽然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提出了更加诱人的方案,比如互联网共享、建造立体停车位等,但是这些已有的方案有其固有的弊端:互联网共享虽然提高了停车的效率,但没有解决实际的停车难问题,车位数量依然不够;而建造立体停车位不仅成本过高,而且居民对此的接受度也不是很高,害怕这种停车方式会有潜在的风险。而采用 “开源节流”新方法,一方面在最小成本及居民最大接受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停车位的数量并有效利用了私人车位的空闲时间,另一方面也尽量减少了外来车辆的数量并规范了居民的停车行为,在潜移默化中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

虽然“开源节流”的方法有其优越性,但也有局限性。该方案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停车难问题,但需要循序渐进地推广、实施,被大众所接受,并且需要对现有设施、制度进行改造,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才能显现其作用,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民意,采集居民的使用体验,时刻对该方案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刘剑锋.供需脱节,万科物业这样“智疗”社区停车顽疾[J].城市开发,2018(17).

[2]陈坤杰.城市停車问题治理对策探析[J].交通世界,2018(23).

[3]张哲浩,公伟.探究社区街道活力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以北京天通苑为例[J].设计,2018(15).

[4]房立洲.城市“停车难”问题的“病理”分析及辩证施治——以杭州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4).

[5]孔喜梅,何丹丹.城市“停车难”的经济学解释及化解思路[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5).

[6]张舒芸,张世民.杭州老城社区公共停车场改造建设的研究[J].现代城市,2017(1).

[7]莫宣艳,蒋珂.旧城更新中的停车规划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8]李春萌.关于如何破解小区停车难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以松江区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8(11).

[9]王晓云,杜正宽,孙石磊,等.平面横移式模块化自动停车系统设计[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8(5).

[10]王如,周云,赵守飞.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路径与流程探索——以城市商品房居住区文明停车为例[J].品牌,2015(5).

[11]熊菁华.停车难困扰城市管理破解对策与建议——以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十字坡社区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6).

[12]钟纯.智慧新连接:停车与社区的生态进化论[J].城市开发,2017(18).

[13]沈寒冰. 立法缓解停车贵停车乱停车难——《广州市停车场条例》热点直击[J].人民之声,2018(10).

[14]曹飞. 社区停车资源配置的权利界定[J].城市问题,2017(10).

[15]满畅.“车主自治”破解小区停车难[J].民心,2017(8).

[16]胡珊,周子琳.居民事,居民议,居民解,海曙“开放空间”破解社区难题[J].宁波通讯,2018(20).

[17]李亚,王欢.协商式政策分析及其运作:以胡同停车管理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7(10).

[18]盛强.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冗余控制系统设计[J].自动化仪表,2017(9).

[19]王卫军,唐伯明,徐志祥.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候车位设置理论与方法[J].科技通报,2017(11).

[20]杨奕,万春梅.基于STM32的立体停车库实验装置设计[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

[21]胡建兵.以“共享停车”破解停车难是个好建议[J].中国商报,2018-10-25(2).

[22]吴学安.运用大数據缓解“停车难”[J].中国建设报,2018-11-12(2).

[作者简介]李蔚冉(1995-),女,北京市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责任编辑 韦 臻]

猜你喜欢

应对方案城市治理
创新城市治理理念 扎实推进城市工作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案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城市政治学视角下对中国城镇化的思考
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全新思维方式
大数据时代城市治理:数据异化与数据治理
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