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背景下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2019-09-10陈晓慧

高考·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减负高效主体

陈晓慧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给学生减负,培养高素质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已是大势所趋,但减负并不意味着减质,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改变传统的有弊端的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高效提升。因此我采用的是从问、读、说、写几个方面入手,向语文课堂要效率的方式,培养学生建立思维的阶梯,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减负;高效;主体;能力

在国家提倡教育要减负的大前提下,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被大大缩减了,课业负担减轻了,但学业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质量,向有限的学习时间要高效率,成为我们目前普遍面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发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

一、高效提问

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语文课总是要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一定是通过高效的提问,引领学生朝着既定的知识目标前进。那么,怎样的提问才可以说是高效的呢?首先问题一定是因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引导学生就着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入深度的思考;其次高效的语文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有层次的,问题的提出是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的阶梯,形成有序的思维运作,例如我在教授《雨霖铃》时,就先后给学生设置了“这首词写了什么”“柳永在怎样的处境下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初步感受到深入鉴赏,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目的就是经过长期训练,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再者就是问题要有价值,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没有难度的问题,是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索兴趣的,也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毫无裨益。如在学习《拿来主义》时,我在最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了经典之后更能联系现实,打开自己的思路,独立解决现实问题。

二、高效地读

读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那可是极其有效的教学方式。阅读理解文章时,快速地默读,可以尽快提取信息,提升做题效率;而在诗词教学时,朗读的效果最佳。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調动了学习主体的诸多感官,从而对诗文的体会、理解、记忆都大有益处。能提高课堂效率,节省时间。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反复诵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自古有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的这句诗一定是经过千百次的实践得出的切身体会。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朗读,为说和写打下基础,善于朗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理解阅读能力,一定会相应提高,在此基础上,写作能力也不会薄弱。把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久而久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一定不再是神话。

三、高效地说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讲得筋疲力尽,使得学生极其厌倦。减负的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讲得少而精,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多说,多演,多练,语文考试大纲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不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主动操练。编写课本剧、表演故事、诗歌朗诵比赛等等都可以去尝试。只要是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那原来沉闷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焕发生机。我自己就在进行着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让学生在同学们面前秀一下自己的学识与口才。这样不仅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趁机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高效地写

写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课堂练笔是所有听说读的教学方式的最终归处。当然好的文笔并不是一天达成的,从小学生的造句,到看图写话,到写好一篇记叙文,那是需要一系列的课堂训练的。课堂练笔具有任务明确、节奏快,效果立竿见影等优势,但它也需要我们考虑:何时写?课堂练笔需要抓住时机,那样效果才最佳。在学生课文学习的进程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争执不下时,当学生对课文某一处疑虑不解时,这就是学生有情感要宣泄,有思索要表达的最好练笔时机。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可见没有激情的脑力劳动定会带来倦怠,没有高涨的兴趣,学习也会成为负担,教师就是要用智慧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表达性练笔就该是在学生极其有感触时才能进行。这种课堂练笔是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产生独到的个人情感体验、表达欲望时,自然而然地抒发与表达。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基于郁达夫笔下故都秋的独到,学生急于表达和书写自己心目中的秋,那我就趁势布置了“校园的秋”“家乡的秋”的练笔作业,片段练笔在七八分钟的时间内就能完成,而且一定是最有感悟,最亲切的,因为是有感而发。迁移性练笔。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经常在阅读中摘抄优美句段,经常写一些阅读感悟,甚至于借鉴、模仿前人或名家的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练笔中逐渐体悟语言表达的规律和规则,并最终演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

想象性练笔。少年是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他们活跃的思维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思接千载。想象之门一旦打开,那么最好最自然的作品就会应运而生。如学习《雨霖铃》时,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的生动画面,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鲜活的传神的场景,就能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下来,那就既能“还原”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促进对诗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新教育形式之下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浇灌和培育幼苗的神圣职责。少年学生是未来之中国的栋梁,教师是修剪培育幼苗的园丁,教育加激励,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舒适愉悦中主动汲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厚积文化学识,那么,高效又轻松的语文课堂的实现又有何难呢?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减负高效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