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中所担当的角色分析
2019-09-10翟羽佳
翟羽佳
摘 要: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心理、社交恐惧症等人际交往问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灵导师,应该主动出击,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交往知识,以朋友身份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借助团队活动优化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帮助学生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辅导员;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担当角色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素质,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快速适应生活环境,扩大社交圈。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学习才是主要任务,但是在即将踏入社会的阶段,还是要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清晰认知自己,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主动地位,积极热情地与他人沟通[1]。不过,现代大学生在社交方面普遍存在问题,比如说自我认知不足、主动性不足等。作为大学生的心灵导师,辅导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与他人交往,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
1.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问题
1.1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比较自我,凡事先考虑自己,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而且在思考并解决问题时,主觀思想严重,很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影响到社交关系的和谐。在一个团体中,每个人都只是一部分,必须构建整体意识,方能保证团体的完整性,而这种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必然导致被团体排斥,或者导致团体离散。要想与他人和谐相处,就必须尊重他人,理解并包容他人,在交流中虚心接受他人的点评和意见,为人处世顾忌他人的感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戒备心较强,心灵大门紧闭,不愿意与他人交心,因此知心朋友比较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而且长期处于自闭环境中,会逐渐脱离社会,成为边缘人物。
1.2不良心态和观念的滋生
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事情,在此期间可能产生以下不良心态或观念:①自卑心理。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互相比较,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容易因为在经济条件、身高相貌、学习成绩上的不足而产生自卑心理,对他人想法过于敏感,时常产生敌意;②恐惧心理。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社交恐惧症,平时沉迷于学习或游戏,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旦与他人交谈或者接触,就会手足无措;③骄奢拜金主义。大学生思想已经比较成熟,懂得世间险恶,同时也变得功利起来,讨好家庭富裕的同学,对普通家庭同学不屑一顾,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交氛围,影响校园和谐。
2.辅导员在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中所担当的角色
2.1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交往知识
大学课程种类丰富,其中不乏指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课程,督导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比如说,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自己应该主动积极地与他人沟通,遇到朋友,热情地打招呼,遇到问题,主动地与他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等待别人跟你交朋友;再比如说,通过思政教育,向大学生灌输人人平等的交际理念,以及自信乐观的交往心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少比较,因为比较从来不会使你快乐。
2.2以朋友身份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辅导员应该尝试着和大学生做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在与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对待学生,与其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交关系,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真心实意,从而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当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朋友,自然而然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行为,去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法则。这样平等的关系,能够让大学生消除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乐于寻求辅导员的支持和帮助,在辅导员的分析和劝慰下,通过正确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树立正面积极的社交心态。
2.3借助团队活动优化学生人际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很多大学生无法解决与他人的社交问题,根源在于缺乏团队意识或集体荣誉感[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可以借助团队活动,让大学生学习在集体中如何自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如何展示自己的优点,帮助团队完成任务,同时如何利用别人的优点,适当收敛自己的光芒,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依靠集体的力量,去完成任务。通过亲身实践,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社交的魅力,并借助这种方式拓展自己的交际圈,认识更多的人,并且在集体环境中感受到温暖,学会正视自己,接纳他人,消除学生自卑、恐惧的社交心理,提升人际交往素养。
3.结语
在高校中,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管理的重要职责,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紧密。在学生的眼中,辅导员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身份,同时还是自己值得信赖的朋友,可以依靠的长辈,一旦学生遇到问题,通常都会寻求辅导员的帮助[3]。因此,在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中,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勇于担任学生引路人、鞭策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看待人际交往问题,发现自身在认知上的偏差,以及能力上的不足,多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充分展现自身优势,并且看到别人的优点,构建和谐的关系网络,让自己的生活、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徐栋,郭振飞,陈沂.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家庭社会资本存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116-118.
[2]叶紫,胡敏涵,谢锦,章国道.“互联网+”视域下“人造亲密度”对大学生情感交流效能调查研究分析——以温州大学城为例[J].林区教学,2018(04):92-95.
[3]王欣,李焰.叙事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干预效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641-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