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学生态道德教育策略探讨
2019-09-10姜平
姜平
摘 要: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来,很多地区很多领域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各地都在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很多学校开始重视构建“绿色生态校园”,以生态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如何将绿色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学校德育教育、生态教育、自然教育中,广大德育工作者正在积极摸索。笔者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绿色生态校园;德育;道德情感
随着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校园生态意识觉醒,不少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构建“生态和谐校园”为依托,通过提高绿化面积、优化校园环境、种植校园果树等途径,以将学校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落实到优美的校园环境中。《瓦尔登湖》作者梭罗说过,不要让现代教育成为一种去学校玩弄的昂贵文字游戏。教育中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奇心重的年龄。“生态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在学生紧张的课业和考试之余,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探索奥秘中,去释放天性和快乐成长,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环保意识和亲近大自然的意识,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操。但从笔者历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来看,近年来对校园安全愈发重视,使得不少学校在学生活动方面小心翼翼,甚至限制学生的活动范围,致使学校生态建设作用有限。
道德情感是基于個体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个体的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成都市某一所中学在学生道德情感体验方面,就做得特别出色。该校在学校车棚架子上的“纯天然无污染”米葡萄成熟之后,一改以往的做法,学校工作人员将洗干净的葡萄送到每一个班级教室和教师办公室,让全校师生共享丰收的喜悦。学生们非常开心,纷纷表示与同学朋友和老师们共享学校自产的水果是难以忘怀的体验,是来自母校的甜蜜和丰收。该学校将一串小小的葡萄分享给每一位学生,实际上传递的是来自大自然的反馈,传递的是对校园的热爱,传递的是对学生的关心,传递的是组织者对学生敞开的心扉,极易打动人心,从而有助于师生产生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形成热爱校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该学校的做法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以小博大,究其深层德育理念,我认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以生态德育为着力点,充分利用生态校园环境,贴近学生生活,落实德育工作。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1。生态德育具有很强的体验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于传统德育方式,强调人与大自然、其他物种的和谐相处,强调的是绿色环保、和谐自由、人文民主,是德育活动生活化、全面化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生态文明观的视角来反思传统教育,会发现这种德育观已经滞后,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亟需转向。”加之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的谆谆教诲和日常的行为管理,更需要课堂之外“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情感的熏陶和道德行为的潜移默化,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互惠共生,生态德育已成必然趋势。校园里进行生态德育,生态化的校园环境必不可少。建设绿色生态校园,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如:师生领养浇灌的花草树木、校园里的车棚葡萄园、盆栽装点的绿色氧吧教室、绿色生态的图书馆环境、包含天文地理园的动植物之家、四季馨香的校园花墙、开设生态类选修课。甚至可与校园附近合作社合作,开垦校园农田,用作学生农业教育基地等等。
第二,挑战传统思维,顾及学生感受,德育组织者敞开心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任何外在的德育理念都必须要经过学生的内化和认可,才能发挥作用,德育活动不是单方面灌输,它需要顾及学生的感受,不是小心翼翼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它需要德育组织者敞开心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教育教学倡导学生中心的理念,德育活动亦然。笔者认为,德育活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使其难以真正从内心认同和接受学校德育,使学校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是德育方法失当的体现。忽视学生内心情感体验、未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活动,极可能会出现与组织者期望相悖的结果。类似以下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例:
某学校种了许多核桃树,校园环境非常优美,每到了核桃时候的季节,树上硕果累累,可是大煞风景的是,核桃树上总会挂着“禁止攀爬”、“禁止采摘果实”之类的标牌。学生甲说:这是学校的私有财产,学生吃不了,别想了。学生乙说:看得见吃不着,真郁闷啊!学生丙说:学校担心我们的安全,可是如果能尝尝这些核桃,想必也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吧。学生丁说,可以等到上晚自习的时候,溜出来偷偷摘一些请大家尝尝,反正大家都在偷偷摘,只要不被老师发现就可以了……
真正好的德育活动,德育组织者应转变传统德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立足生活事件,给予学生以美的视角感受集体和道德的机会,给予学生自我感受和自我教育的机会,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互动、世界观价值观互动。
第三,将提升学生幸福感作为学校重要议题,全校师生人人参与,激活内心的美好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教育价值选择决定着教育的理念与形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教育的终极目标对学生的生活有重要现实意义。德育活动的目标理应着眼于学生的“人生幸福”,致力于促进学生创造人生幸福。在前面提到的“校园葡萄”的案例和其他系列德育活动里,与学校关注学生幸福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德育组织者以“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为出发点,通过德育活动实践,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和幸福情感,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与终身幸福,重视学生体验幸福的能力。将提升学生幸福感作为学校重要议题,全校师生人人参与,激活内心的美好情感,让幸福充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里,把培养健康、快乐、积极、文明的中学生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全力推行幸福教育。
道德教育不只存在于书本和课堂,还存在于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学校应当对道德方式和道德内容进行创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以增加学生幸福感为目标,运用校园里生态环境,从而激发学校的情感体验。情理相融,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和校园幸福感被唤醒,赋予了道德力量来自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灵性,学生关于自然美和校园幸福的道德体验便真正涌动不息,力量不绝!
参考文献
[1]徐吉志.生态德育:学校德育的新理念[J].教书育人.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