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动能力核心素养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落实
2019-09-10张会菊
张会菊
运动能力是体能、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高中学生运动能力發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而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应从被动和主动两方面进行。
一、开展适当合理的基本体能训练
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等文件精神中,建议每节课最好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在体能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体能练习的手段和方法的丰富多样、实用有趣
基本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应避免单调、枯燥、乏味的体能练习,提高学生体能练习的兴趣,可采用针对性的游戏或竞赛、音乐或韵律活动、定向越野等新颖有趣的结对互助练习、教学比赛、拓展活动等方式。
2.注重体能训练的全面性
动作技能的学习对练习者体能的要求进行了发展。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并为掌握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体能全面协调发展,在一般体能练习中,应尽量安排一些补偿性体能练习。例如学习跳高,这对下肢和躯干的运动负荷较大,在体能练习尽量安排上肢运动练习或是提高心肺耐力和灵敏性等其他体能练习,促进学生体能协调和全面发展。
3.循序渐进合理分层教学,重视语言鼓励,增强学生信心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现在看来,其意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的分层教学。教学中,关注学生体能发展的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逐步加大运动负荷,使学生的练习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要循序渐进地加大负荷,但是也不能超过学生身体和心理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尤其应创设有利于体能较弱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能练习的教学情境与活动,使学生体验运动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身的体能水平。
4.掌握高中生身心特点,提高体能练习效果
高中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对自己身边事物有一定见解,与此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性格差异也慢慢增强,心理十分敏感,加上社会阅历的增加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体能练习中应保证练习的强度和密度,多鼓励、多表扬、树榜样,逐步形成比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5.巧妙灵活、因地制宜开展体能练习
体育教学中要巧妙地开发与利用各种器械和场地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如在练习背肌和手臂力量时,可能因学校场地资源的限制不能同时开展,那么在练习中可分组完成。一部分学生练习规定数量的引体向上,一部分学生练习双杠臂屈伸,另一部分学生练习俯卧撑,完成规定数量之后小组之间进行轮换,这样提高了时效性并解决了器材短缺的困难。体能练习时要根据季节和气候等环境条件,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能练习活动。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好,在爱好中提升体能
1.教学内容与情景化,增加教学内容趣味性
在体育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将体育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不仅抓住了体育活动的要点,还会让体育活动趣味大增,便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如投掷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的“抛掷纸飞机”的场景,抓住“抛掷”的要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规范了行为动作。再如设计接力赛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为接力赛紧张、刺激的氛围注入趣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假设“搬运物资”,学生通过接力传送物资,这样接力赛不再是锻炼学生速度和反应能力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成了学生的一项生活游戏。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将体育教学内容和生活链接,让学生抓住体育活动要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进行体育锻炼,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2.课堂教学设疑问,体验过程找答案
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思考和比较。如进行体育跑步时,蹲踞式起跑与站立式起跑有什么差别?让学生体验两种起跑,通过体验帮助学生逐步找到答案。
3.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挖掘体育学习潜能
在体育教学中应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精化设计学习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产生,利用爱好提高学生体能。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应避免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状况,要充分给予学生独立、能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乐,尽早地进行完整化、结构化的学习,形成丰富的、深刻的、个性化的运动体验,真正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打造形式灵活多样、学习充满活力的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教学形态。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