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2019-09-10郭定芳
郭定芳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人地协调观
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地理学科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课外实践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和直观。当然创设情境要与探究学习的内容主题相吻合,并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现实。学习环境污染时【呈现情境1】:2019年2月库兹巴斯克麦罗沃地区降黑雪,当地称“地狱之雪”,通过探究克麦罗沃为什么会产生黑雪?黑雪对当地旅游业产生哪些影响?娄底市可吸取哪些教训?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资源观与环境观。学习农业区位时【呈现情境2】:2018年冬季学校香樟树穿“白裙”——树干涂白,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给树木刷上涂白剂?给它们刷涂白剂又有什么作用?调动学生各个感观直接去观察、体验、感受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人地协调观,引导树立良好的地理价值观、地理意识与地理品质。
二、创新教学思维,培养综合思维素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学应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地形、气候、植被等)与社会(城市、人口、交通等)等各种地理要素都是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案例,有效地掌握不同区域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因此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手段设计课堂,全面培养综合思维素养。例如,讲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笔者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西北荒漠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同时,还及时把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水土流失等综合在一起进行阐述,激励学生从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时更为周全缜密。
三、运用问题导学,提高区域认知素养
奥苏贝尔的“教与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是知识内容的先行掌握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较好地控制和引导情感因素,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可选择某区域现实情境为背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策划教学过程。复习《拉丁美洲》时【呈现案例】:2018年车厘子40-50元一斤,中国人吃掉智利85%的車厘子。智利车厘子由于得天独厚的位置和相对封闭的环境,很少受到病虫害,成为质优价廉的明星水果。首先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自然资源、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角度认识智利,探讨智利车厘子为什么成为明星水果?2018年春节期间智利车厘子为什么在我国旺销?智利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你是否赞同,为什么?我们娄底可以规模化种植车厘子吗?为什么? 然后分组学习拉丁美洲,构建拉丁美洲主干知识体系。
三、开展研究学习,增强地理实践素养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体验知识、探究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实现成长,同时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因此教师在重视教材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应积极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推动自身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习《外力作用》时设计【地理实验】: 用一个托盘,由黄土做成了“山坡和山谷”,一坡有植被,一坡无植被,用一个喷壶代表降雨,这些水汇集在“山谷”中,并流出 “山谷”,通过观察思考流水对地貌形成的影响。最后展示地理实际中流水作用的地貌景观图片,课后要求学生实地考察湄江地貌,龙山地貌,并就考察结果写一份考察报告和一份山区保持水土的建议报告。学习《热力环流》时设计【实践活动】:实地调查壁式空调安装位置,网上搜素暖气片安装位置,撰写调查报告并分析原因。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要求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孔明灯”。通过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行动和思考,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