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
2019-09-10陈菊全
陈菊全
摘 要: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发挥传授知识的作用,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初中生这个阶段,他们的思想、行动与学习方面都存在着无穷的可能性。身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初中老师,教会学生们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他们与生活相互联系,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初中阶段,初三的学习相较初二、初一的学习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在这个阶段的测试中,初三生们会遇到对于自己人生来说比较重要且庄重的考试——中招,在这个考试阶段,学生们会遇到来自家长、同学以及老师的压力,心态乐观的同学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促进自己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但心态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面对多方的压力时,可能会令自己“崩溃”。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让学生们在有限的初三学习时间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特别是在数学方面,这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初三数学;课堂教学;教与学;措施;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相比较于语文、英语这类的“大课”来说,是比较容易提分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数学相比较于以上两门科目,也是相比较而言容易与其他同学的分数拉开差距的。这是因为数学的题量与以上两门题量较少,同样的分数,题量较少的那么每一道题所占的分值必然与其他科目相比较高。但因为数学题的难度却是因人而异。当一个学生掌握了我们常说的做题的“套路”,那么取得高分自然不是什么大问题,特别是在初中这个阶段。但让大部分的学生掌握到这个“套路”,建立在硬性的题海战术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数学老师深入教授并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在面对一些看似深刻的题中理解到“百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良好的开端
老师的“教”在初三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初三生数学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教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身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特别是对于将要面临中招考试的初三生来说,如何让其更大程度地接受数学,将数学课中所要讲的知识与内容达到完全的理解呢?这就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充分的准备。提前掌握本节课中的重难点及易错点,将本节内容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熟练掌握本节知识点,并结合他人授课的经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进行授课。只有这样,才算是在老师的“教”与学生们的“学”的过程中开了一个“好头”。
二、融情于景,进行师生互动
正如在上文中笔者所提到的,怎样才能让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基础条件,而具体措施之一便是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由于老师的“教”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进一步深入了解抽象知识点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同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只有学生学得开心,才能进一步学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师生氛围。当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时,才能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效率。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经研究表明,教師要想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关系基础之上,这是因为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得到了发展,只有初中生们感觉到了自己被尊重,才能去尊重别人,特别是对于压力较大的初三生来说,将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之上,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三、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对于已经学到的知识点,怎样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真正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呢?生活,便是检测这一问题的重要一步。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初三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多集中于练习册上,这是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检验学习成果是否理解的办法便是看学生是否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找到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体现与作用。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首先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其次表明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这在其中锻炼的思维与能力并不能通过一本练习册而能体现出来。
四、巧用多媒体,熟用多媒体
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许多学校已经为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身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数学老师,在一些章节中利用多媒体,在老师的“教”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率。还是以抽象的知识点为例,抽象的知识之所以抽象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相差较远。这时候,教师可通过熟练使用多媒体的文本、图像、视频等功能来进行授课,加深学生们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数学的教授,即使是在初三,身为一名初三数学老师也不能忘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语言表述能力,同时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这在无形中就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立志.基于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初三教学策略调查研究[C].广西师范大学,2019.
[2]陆喜芳.生成“革命”,让课堂充满生机——例谈初三数学复习课生成教学的实施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No.693,31-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