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观察

2019-09-10陆小伟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19年4期
关键词: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尿激酶

陆小伟

【摘要】目的:分析尿激酶溶栓用于治疗急性心梗的效果,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实施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到2015年收治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40例,按照选择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划归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患者行溶栓治疗,参照组行常规治疗(患者不同意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比较,实验组20例急性心梗患者的心力衰竭、病死率等临床观察指标均优于参照组结果,P<0.05。结论:急性心梗患者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无明显的副作用,证明其安全性,同时需要掌握溶栓开始的时间,提高溶栓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尿激酶;效果;溶栓时间

引言:

急性心梗(AMI),作为心血管急症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临床发生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已经成为病死率高的疾病种类[1]。分析AMI发病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动脉管腔狭窄,最后心肌缺血。本文以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进行分析,此类患者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简称PCI),但是PCI技术对于医院的医疗条件有诸多的限制,所以无法进行普及[2]。经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应用收效明显,且整个操作简单、便捷,无明显的医疗设备条件限制,所以成为治疗急性心梗的主要方法[3]。同时,溶栓治疗需要在时间上进行控制,以提高溶栓效果。本文就以急性心梗的溶栓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对比常规治疗与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择对象均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总计40例,是我院2013年1月开始到2015年的6月期间收治治疗的患者。其中包含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的年龄在38岁到70岁之间,年龄中位数52.5岁。按照溶栓治疗方案的选择情况,对40例患者进行分组,即:实验组、参照组,参照组患者家属拒绝溶栓治疗,且签字。组间年龄、性别、入选条件等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纳入与排除对象标准

适应症:

1.患者持续性胸痛时间≥30min,含服硝酸甘油,但是患者症状并未得到缓解;

2.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导>0.2mV;

3.发病时间在6h以内;

4.发病后6-12h之间的患者,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且疼痛症状仍可溶栓;

5.年龄在70岁以内。

禁忌证:

1.近期发生活动性出血问题;

2.夹层动脉瘤疑似患者;

3.脑出血史;

4.出血性视网膜史;

5.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20例患者,行常规治疗。具体常规治疗方法:患者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且配备吸氧以及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以及给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相关基础性治疗(抗凝、抗心肌缺血、调脂稳定斑块等)。

实验组20例急性心梗患者在参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溶栓治疗。选择100ml的生理盐水,加入尿激酶(丽珠集团)(2.2万U.kg-1)[4]。在半小时滴注完毕,在溶栓后每隔30min进行一次心电图复查,总计复查6次,然后对不同时间段的心肌酶谱血进行检测与采集,(每隔4小时复查心肌酶谱,直至酶峰值出现)。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急性心梗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胸痛缓解、出血以及心衰、心绞痛、死亡率等情况进行统计。

1.4溶栓成功指征

胸痛症状2h内减轻;2h内ECG抬高的ST段下降超过50%;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血清CRK-MB酶峰值提前出现。其中两项指标实现,即可判定冠脉再通,但仅有再灌注心律失常、胸痛症状减轻两项标准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40例心梗治疗患者,实验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行t检验。经统计,P<0.05则表面治疗组和参照组临床指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

40例急性心梗治疗患者的相关临床观察指标对比结果,见表1。从数据对比结果上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2小时内胸痛缓解情况均优于参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出血几率、心衰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以及死亡几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

2.2不同时间段内实验组冠状动脉再通情况

实验组中的20例患者,在发病的不同时间内进行了溶栓治疗,但是发现距离发病时间越近的溶栓治疗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效果越好,详细见下表2。从数据对比结果,发病3小时内,冠状动脉再通几率高于其他时间段的冠状动脉再通情况。

3 讨论

急性心梗已经成为临床发病率且死亡率较高疾病的代表,直接威胁生命安全。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其发病过程:冠状动脉不稳定斑状破裂——血栓——冠状动脉急性闭塞[5-6]。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明显的心痛、心衰以及心律失常等。

梁福俊[7]认为尿激酶溶栓治疗,在冠状动脉再通率、胸痛缓解情况、出血率以及死亡情况等方面均具有优势。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从表1结果来看,患者在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胸痛缓解、出血以及心衰等临床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的20例常规治疗患者(P<0.05),与梁福俊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尿激酶无抗原性、致热原性,且其整体的价格便宜,具有溶栓快速、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特点,所以对于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医院,更加具备了实施的优势。但是,由于部分患者不符合溶栓治疗的条件,所以为了保证治疗的效果,要求对研究对象严格筛选。从表2结果来看,在不同时间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其冠状动脉再通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这也证明了发病时间与溶栓治疗成功率之间的正比关系,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予以重视。

结语: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而言,尿激酶溶栓治疗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所得效果,具备基层医院实施优势。

参考文献:

[1]左秀平,席振刚,闫文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20例临床体会[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10,15(3):89-90..

[2] 朱德军.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09(1):342-342.

[3] 徐之斌,陈亚想.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3):132.

[4] 刘玥.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3例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1,03(2):74,76.

[5] 姜兴,周俊,杨晓华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8):61-62.

[6] 叶锦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療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4,23(9):406- 407.

[7] 梁福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2,09(4):12-12.

猜你喜欢

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急性心肌梗塞运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疗效观察
rt—PA与尿激酶在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