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风瓷韵
2019-09-10孙建
孙建
清雍正青花山水纹天字罐(图30)
天字罐是明成化年间出现的 种小型盖罐,因罐底有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天字罐为罐类瓷器中 种专有名称,成化斗彩天字罐是此类罐中最著名的品种,其罐底下均写有天字底款,在清档中都写成“成窑天字罐”。在过去编排文件的方式,是按照《千字文》的顺序,开篇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原因即是如此。
此件藏品为雍正时期的天字罐,器物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大底,釉底中心以钻料书写“天”字款。器身绘通景山水纹饰。胎质洁白细腻,釉面泛青,莹润肥厚,造型优美,修胎爽利,是雍正时期民窑青花器中件佳器。
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梅瓶(图31)
此件藏品为小唇口,短颈,丰肩,内收至胫部,瘦底,圈足,瓶身口部及底部饰青花弦纹,肩部呈带状绘青花缠枝莲纹 周,近足处绘有 圆 方印章。胎质洁白,釉面肥润,形制规整,小巧秀气,是 件适于文案之间把玩的妙器。
梅瓶也被称之为“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宋辽时期较为流行。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 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至于梅瓶的用途,在许多传世的梅瓶器腹有各种关于酒的诗句。因其器型优美,既可以作为酒器,又可以作为观赏品。
清雍正墨彩山水纹斗杯(图32)
斗杯,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因此多形制不甚规整。
这件墨彩山水纹方斗杯,造型极为古朴,杯身为方斗形,敞口敛腹,线条干净利落。杯身外壁以墨彩绘山水纹饰,画意以山村野舍为题,立意高远,图案赏心悦目。构图采取山水画远景视角描绘,远山近景,峰峦叠翠,小溪曲折。山坡跌宕,树木葱郁,几间茅舍坐落其中,山中小径蜿蜒, 派宁静清寂意趣。此件藏品形制考究、意趣隽永、画工精湛,可谓是雍正墨彩作品中之传世佳作。
清乾隆黄地青花九桃纹盘(图33)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通体以黄釉为地,盘心及腹壁内外以青花满饰九桃纹。圈足内满施黄釉,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篆书款。整器青花色泽浓艳,黄釉色调鲜亮,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器物韵味。
黄地青花这种装饰技法极具特色,此工艺首创于宣德时期。在清代《南窑笔记》中记述的“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便指的就是这种工艺。其制作过程为先在瓷胎上绘画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纹饰,施白釉经高温烧造后,再在白釉处加填低温铅黄彩,复入炉经低温焙烧而成。所以这类工艺又有“青花填黄彩”之称。明代成化、弘治时期烧造此类黄地青花器物较多。清代康熙、雍正时沿袭明制烧制黄地青花,器型较之明代更加丰富,此类黄地青花器物在清代官窑中较为名贵。
清乾隆青釉鼓钉罐(图34)
乾隆本朝官窑。罐口内敛,整体似鼓形,器形圆润丰满。器身上下各饰 周凸起的鼓钉,肩部对应位置贴塑铺首衔环装饰,玉璧形底无釉露胎处可见胎质细腻。器物内外壁满施豆青釉,施釉均匀,釉色淡雅,釉质肥润,如玉般质感。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青花篆书款。此造型是清代官窑的传统品种,流行于雍正至道光时期,其中以乾隆作品最具代表性。
清乾隆黄地青花万寿无疆盘(图35)
乾隆本朝官窑器。撇口,曲壁,弧腹,圈足。器物胎质细腻,修胎规整。盘内壁施白釉,并以青花绘花卉纹,环绕于盘心的花卉,排列整齐,寓意富贵连绵。外壁以黄釉为地,青花绘缠枝花卉纹,间以圆形开光白地“万”“寿”“无”“疆”四字,圈足内白釉,底心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矾红篆书款。色彩黄蓝呼应,装饰雍容华贵,纹饰寓意吉祥,为乾隆晚期60大寿专门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镂空果盘(图40)
敞口,浅腹,圈足。器物胎质洁白细腻,釉面润泽,造型规整。盘壁镂空,盘内壁口沿绘花卉锦地周,盘心几何纹圈内绘折枝桃纹。盘外口沿绘涡纹圈,近足处绘夔龙纹,笔意流畅自然,镂雕与青花纹饰相互映衬,颇为新颖别致。
以镂空的手法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特别是清代早期大量将镂空技法运用于器物上。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因而清代大量镂空瓷器的烧制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作为果盘的这件乾隆青花山水纹镂空盘即是如此,镂空部分呈现为锦地的装饰效果,同時又可以将水漏出盘外,可谓为实用器的典范。
清乾隆豆青釉橄榄瓶(图41)
青釉是以铁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的。这种传统的高温釉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的釉,且青釉瓷器直是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品,历经了东汉、六朝、唐、宋、元,直至明清不绝。明清景德镇窑继承了龙泉青瓷的优良水平,烧出了深浅不同的各种青釉瓷器。但直到雍正时期才达到了呈色均匀、稳定的烧造水平。乾隆青釉继承了雍正时期的杰出风范,愈加纯熟稳定,堪比宋窑名品。
此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橄榄瓶清代烧造以雍正及乾隆时期最为常见,在造型上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为清代流行器型。此瓶即采瓜棱式,突出了瓶体曲线的流线感,流畅自然,更添优美雅致。青釉呈色醇厚,匀净光润,腻若琼脂,不论视觉触觉上都几乎达到与玉质乱真之地步,工艺水平空前高超。艺术品味极高,不仅突出了单色釉质纯净之美感,且青釉随瓜棱起伏而浓淡有致,增强了韵律感,富于变化。
清道光红釉玉壶春瓶(图42)
玉壶春瓶创烧于北宋时期,原为酒器,后因其线条优美,适于陈设欣赏,而受世人偏爱。清代官窑玉壶春瓶,历来为藏者所重。
此瓶敞口,束颈,圆鼓腹下垂,高圈足微外撇。器口、内壁及底内满施白釉,釉面洁白润泽,外壁施宝石红釉,釉色浓艳亮丽,施釉均匀,宝石红色发色纯正,底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竖式青花篆书款。整器修胎规整,造型秀美典雅,为道光红釉玉壶春瓶之难得精品。
清道光青花莲托八宝纹碗(图43)
敞口、深腹、圈足,釉底内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竖式青花篆书款。瓷胎紧致细密,釉水肥厚,青花发色翠兰纯正,胎壁上薄下厚,近圈足的胎壁较厚,是典型的官窑碗盘的做法。纹饰绘制工整,外壁二层装饰,第层为佛教八宝图案,名为“八吉祥”,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整齐排列 周,下层饰莲花,是佛教眼、耳、鼻、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镂空果盘(图40)
敞口,浅腹,圈足。器物胎质洁白细腻,釉面润泽,造型规整。盘壁镂空,盘内壁口沿绘花卉锦地周,盘心几何纹圈内绘折枝桃纹。盘外口沿绘涡纹圈,近足处绘夔龙纹,笔意流畅自然,镂雕与青花纹饰相互映衬,颇为新颖别致。
以镂空的手法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特别是清代早期大量将镂空技法运用于器物上。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因而清代大量镂空瓷器的烧制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作为果盘的这件乾隆青花山水纹镂空盘即是如此,镂空部分呈现为锦地的装饰效果,同时又可以将水漏出盘外,可谓为实用器的典范。
清乾隆豆青釉橄榄瓶(图41)
青釉是以铁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的。这种传统的高温釉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的釉,且青釉瓷器直是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品,历经了东汉、六朝、唐、宋、元,直至明清不绝。明清景德镇窑继承了龙泉青瓷的优良水平,烧出了深浅不同的各种青釉瓷器。但直到雍正时期才达到了呈色均匀、稳定的烧造水平。乾隆青釉继承了雍正时期的杰出风范,愈加纯熟稳定,堪比宋窑名品。
此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橄榄瓶清代烧造以雍正及乾隆时期最为常见,在造型上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为清代流行器型。此瓶即采瓜棱式,突出了瓶体曲线的流线感,流畅自然,更添优美雅致。青釉呈色醇厚,匀净光润,腻若琼脂,不论视觉触觉上都几乎达到与玉质乱真之地步,工艺水平空前高超。艺术品味极高,不仅突出了单色釉质纯净之美感,且青釉随瓜棱起伏而浓淡有致,增强了韵律感,富于变化。
清道光红釉玉壶春瓶(图42)
玉壶春瓶创烧于北宋时期,原为酒器,后因其线条优美,适于陈设欣赏,而受世人偏爱。清代官窑玉壶春瓶,历来为藏者所重。
此瓶敞口,束颈,圆鼓腹下垂,高圈足微外撇。器口、内壁及底内满施白釉,釉面洁白润泽,外壁施宝石红釉,釉色浓艳亮丽,施釉均匀,宝石红色发色纯正,底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竖式青花篆书款。整器修胎规整,造型秀美典雅,为道光红釉玉壶春瓶之难得精品。
清道光青花莲托八宝纹碗(图43)
敞口、深腹、圈足,釉底内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竖式青花篆书款。瓷胎紧致细密,釉水肥厚,青花发色翠兰纯正,胎壁上薄下厚,近圈足的胎壁较厚,是典型的官窑碗盘的做法。纹饰绘制工整,外壁二层装饰,第层为佛教八宝图案,名为“八吉祥”,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整齐排列 周,下层饰莲花,是佛教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显现,正如同它的青花发色般纯正幽然让人静心舒缓。
清道光豆青釉釉里红团凤纹碗(图44)
团凤纹属团花纹,团花纹即圆形纹样,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又灵活多变,为清代瓷器流行装饰纹样之 。此式碗创烧自清代康熙朝,后成为官窑传统品种。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釉底内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竖式青花篆书款。造型精巧,曲线柔美,考究规整,制器有度,修胎完美,胎质细洁致密,釉质肥润莹白。外壁以釉里红绘团凤纹五组,鸾凤团身为圆,作振翅之态,身姿优美,高贵华丽,极富动感。布局简洁,绘制精细,釉里红发色清晰艳丽,鲜红的团凤纹映衬在豆青色的底色上形成鲜明对比,美艳夺目,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与观赏性,实为道光官窑上乘之作。
清道光青花折枝花果纹碗(图45)
碗敞口,弧腹,圈足,釉底内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竖式青花篆书款。蔷薇通体施白釉,色白莹润。碗心绘青花寿桃纹,外壁绘折枝石榴、荔枝、寿桃图案,青花色彩柔和淡雅,浓淡相宜,笔力纤秀入微,图案取意祥瑞喜庆,是道光粉彩器中的精品之作。
三果纹又称三多纹,为传统吉祥纹饰,典故源于《庄子外篇·天地》:尧观于华封,华封人日:请祝圣人,使圣人寿,使圣人福,使圣人多男子。即多寿、多福、多子之意,亦称福寿三多。
清道光青花双龙戏珠纹卷缸(图46)
此卷缸圆口内敛,鼓腹,圈足。外壁绘龙赶珠纹,青花发色鲜艳。底部无釉露胎,底心刻有“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篆书款。卷缸口沿绘青花如意云头纹 周,腹部绘二龙赶珠纹饰,海水云气之间,火焰宝珠悬立当空, 龙昂首躬身抻爪追赶而至,另 龙作返身扭转之态,龙身翻转腾挪,柔中带刚,指爪有力,尽显力量澎湃之感。此卷缸形体巨大,修胎规整,青花发色纯正,浓淡有致,层次分明,颇具匠心。
古代书画作品多会装裱成长幅卷轴,陈放于书架上归类管理。有些文人会在书房摆 口瓷缸,把些常用卷轴书画插放在缸里,便于随时查看取阅。卷缸与其他“小而雅致”的文房器具相比,可谓独树帜,不但形体稍大、厚实稳重,纹饰也更丰富且艺术性更强,其雍容气度、端庄沉稳的陈设观赏效果,深受历代文人的青睐。
清道光黄釉堆雕山水纹笔筒(图47)
圆口,直筒型,寬厚底足,底部剔雕“康熙年制”四字篆书款,笔筒内外满施黄釉,外壁堆雕通景山水楼阁图,远处的山峰雄伟,白云环绕山间,壮丽奇观。山间松树干姿百态,苍秀浑然。房屋掩映在树遮丛障之中,山下小湖水面平静,山光水色,随着坡岸转折,蜿蜒于坡石峦障之中。笔筒用料考究、意趣隽永、雕工精湛,可谓是清代堆雕作品中之传世佳作。
堆雕工艺方法,即在已阴晾成型,且保持定湿度的坯体上用专用的工具堆画,局部、细部用专制工具精细雕琢,使之质感强,有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烧成后的极具立体之感。
清道光吹绿釉堆雕云蝠纹如意(图48)
“如意”又称“握君” “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是 种象征祥瑞的器物。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明清时期,如意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 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成为承载祈福纳祥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所饰纹样多为瑞果、灵芝、蝙蝠纹等吉祥图案,寓意祝颂福寿平安。
此件瓷如意通体施吹绿釉。如意头雕刻层次丰富,并围绕着中间做五福捧寿纹,如意柄身皆饰吹绿地堆雕福寿纹。整器造型优美,釉色艳丽,纹饰纷繁,装饰活泼;其堆雕工艺技术高超,制作工艺复杂,装饰手法奇巧别致,纹饰题材精美华丽,展现出清代奢华的艺术风格。
清同治粉彩花鸟纹绣墩(图49)
绣墩,又称“坐墩”,因常铺锦披绣,故亦称“绣墩”。瓷质绣墩最早见于隋代,称青釉小瓷墩。至明代嘉万时期盛行于世,品种繁多,装饰各异。到了清代,瓷绣墩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另 个高潮。清代瓷绣墩的墩面多为平面,因而显得更为清瘦秀雅。此时的瓷绣墩喜以抽象镂空的钱纹为装饰,以釉彩、粉彩、青花、珐琅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并且引入了雕、嵌、绘、镂等技艺,使瓷绣墩成为了华丽的家居艺术品,装饰极尽奢华,而且使用极为普遍。它既可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又可作为观赏陈设瓷,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此对绣墩呈鼓式,器身上下沿各堆塑 周凸起之鼓钉,平底圈足,底足无釉。胎骨洁白细密,坚致厚重。通体以粉彩为饰,墩面微凹,墩身纹饰以鼓钉为界,自上而下可分成三层,两周鼓钉之间的腹部镂空雕联钱纹,并以卐字锦地纹为地,开光内粉彩绘花鸟纹,寓意“路连科”;鼓面中心为钱纹镂空,外沿为窃曲纹,其间绘制两组池塘荷莲图。此对绣墩造型规整端庄,纹饰绘制细腻,设色艳丽斑斓,寓意吉祥富贵。
清同治粉彩百蝶纹扁盖罐(图50)
清同治本朝官窑。直口,短颈,溜肩,鼓腹,至底渐收,圈足,底心内以矾红彩书“大清同治年制”四字矾红楷书款。满腹以百蝶纹饰作为主题,画工流畅,栩栩如生,器盖亦复如是。该器特别的是,形状不是常见的圆体罐,而是较为少见的扁体罐,器身截面呈椭圆形,观其形态有如青铜器造型 般,可能与清末金石学的兴盛息息相关,是 件难得见的异形盖罐。
这件器物装饰的百蝶纹,用蝴蝶作为吉祥图案,除色彩斑斓外,另有借喻之意, “蝶”与“耋”同音,古人称80岁为“耄耋”,百蝶寓意寿至耄耋之意,象征长寿。此类纹饰为清末常用的典型纹饰。
清同治蓝釉象耳琮式瓶(图51)
瓶敛口,短粗颈,平折肩,长方体腹,圈足,造型端庄大气,胎体敦实厚重,通体施祭蓝釉,腹部两侧置对称之衔环象耳,釉面肥厚滋润,蓝釉沉静肃穆,底落“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二行竖式青花楷书款。
琮式瓶,是南宋官窑、龙泉窑烧制的种瓶式,因其形从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的玉琮演化而来,故而得名。其形制作为天方地圆的浓缩, 直为历代皇室所喜爱,清乾隆帝曾规定祭蓝釉琮式瓶为祭祀礼器之 。此瓶造型典雅,气度雄浑,为清光绪官窑之精品。
清光绪仿哥釉八卦琮式瓶(图52)
琮式瓶的原型为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琮是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的重要礼器之 。据战国《周礼·春宫·大宗伯》记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 般认为,玉琮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清代以后,琮式瓶器身的横線纹装饰渐渐演变为八卦纹,其造型上下对称,古朴典雅,表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此件瓶身四壁以凸起的八卦纹装饰,胎质紧密,釉色滋润,间以自然开片,显得古朴大方,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底足圆润而饰黑褐之色,以摹铁足效果。观之古意盎然,犹可辨赵宋遗韵。此器既凝积宋人美学之菁华,又融汇18世纪宫廷的审美意趣。
清光绪黄地粉彩花卉纹捧盒(图53)
盒呈扁圆形,盒盖与盒底大小相若,上下子母口套合。盖平顶,鼓腹,圈足,足内施绿釉,留白处书“光绪年制”篆书款识。捧盒内施绿釉,外壁在淡黄色地上绘牡丹、桂花、玉兰、海棠花等各色花卉,意喻“玉堂富贵”,中间围绕 朵西番莲,腹部亦绘同样纹饰。色彩清新雅致,纹饰描绘精细,画意吉祥。此盒为依照清宫图样制作而成,故宫博物院至今仍藏有此盒的画样。
清光绪粉彩云蝠纹赏瓶(图54)
撇口,长颈,圆腹,圈足,肩部突棱周,为清代赏瓶的标准造型。周身绘粉彩云蝠纹,暗喻洪福齐天,云以黄、蓝、红、绿等色绘成灵芝状,艳丽美观,构图繁密,纹样精细,色彩明丽,肩部描金凸脊上绘缠枝莲纹,间以描金寿字,口沿绘如意云头纹,底落“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竖式红彩楷书款,为官窑传统品种。
赏瓶最早出现于雍正时期,为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因外形舒畅、线条柔美,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乾隆后历朝相袭,每岁必制,成为岁例供瓷, 直延续至清末,是清代官窑的经典品种。清宫档案记载其初名“玉堂春瓶”,后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故“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赏瓶赐于下臣之后,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清前期,赏瓶多以青花为主,通常绘缠枝莲纹,取其“清廉”之意;后期,品种丰富起来,又出现粉彩、单色釉及色地描金品种。
清光绪茶叶末釉荸荠瓶(图55)
光绪本朝官窑。直口,长颈,扁鼓腹,圈足。底部阴刻“大清光绪年制”楷书款。造型简洁利落,器型饱满端正,重心下移,愈显丰腴大方。釉质釉色静穆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实为光绪官窑之中佳品。荸荠瓶为清代流行的种瓶式,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充满赏趣。清代康熙年首创,雍正官窑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本品原名“厂官釉太极纸槌瓶”,属光绪时期大运琢器固定烧造种类,每年烧制呈进十件,另不定期传办若干件。光绪三十年,此品种被“青云红蝠纸槌瓶”所取代,之后停烧。此荸荠瓶满施茶叶末釉,釉质润泽,釉色匀净而深沉, 《陶雅》赞曰: “茶叶末纹理之佳妙,有若干泥团之疏散于水中者,且其渐渐晕开,汇于底足,围绕周遭,直如鲜鱼腹皮之姿态流动,又于窑变外得少佳趣。”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厂官釉品种有三:蛇皮绿、鳝鱼黄、黄斑点。后人习称鳝鱼青、鳝鱼黄、茶叶末。据清代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过问厂官窑瓷器,由此可见此釉色在当时地位尊贵。
清光绪“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花盆(图56)
大雅斋瓷器为晚清时期继慎德堂之后最为显赫的堂名款瓷器,其纹饰告别传统官窑常见的龙凤、缠枝花卉题材,代之为各式灵禽花卉,气息隽雅,意境清新,绘画施彩之精,独步 时,为同光御瓷所不能比,故时人陈浏赞日:“大雅斋者,清孝钦后所制品也。以豆青地黑线双钩花者为最多,五彩者亦有之,所绘多牡丹、萱花、绣球之属,豆青地者,横题‘大雅斋’三字,旁有‘天地家春’印,章底有‘永庆长春’四字,亦有‘大雅斋’字在底者,虽甚近代而值亦颇昂。”
本品是为其中佳例,器型小巧,撇口,鼓腹,足部下敛,三足。胎质致密精细,形制规整秀雅,器内施青亮白釉,釉色匀净,器身绘粉彩花鸟纹饰,花瓣均填以“玻璃白”料,玄衣鹧鸪鸣唱展翅,花繁枝茂, 片富贵繁荣的好景象。器上口沿以矾红绘写“天地 家春”龙纹章纹及横书“大雅斋”楷书款号。
清光绪茶叶末釉贯耳杏园瓶(图57)
此瓶口呈四方倭角形,长颈,鼓腹,长方形圈足。颈部饰双贯耳,腹心突起杏圆。器身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质坚致细腻,釉色苍雅静穆,色泽苍雅静穆,极富凝重古朴之感。底足圆润而饰黑褐之色,以摹铁足效果。底心阴刻篆书“大清光绪年制”款识,篆法精妙,笔力道劲。此器乃光緒时期之佳作。
茶叶末釉贯耳瓶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乃仿宋官窑贯耳瓶而成,清档中称其为“茶叶末釉四方杏元双管瓶”。此瓶造型、尺寸及装饰皆与清宫旧藏品相近。清代寂园叟《陶雅》中赞: “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关于茶叶末釉记载为“仿厂官釉,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也沿袭了这说法,并应用于清宫档案。“厂官釉”当时便视若“秘釉”,御窑厂专烧仅供皇室使用。清代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过问厂官釉瓷器烧造的情况,最早记载是乾隆二年十月承命烧造“厂官釉收小双耳瓶”,乾隆三年六月是档案记载规模最大的 次烧造,器形多达8种,均是造型颇为古雅的瓶和尊,例如“厂官釉四方双管杏元瓶” “厂官釉三阳尊” “厂官釉放大腰圆天禄尊”等,本品即是当中的“厂官釉四方双管杏元瓶”。
清宣统均红窑变釉贯耳杏园瓶(图58)
贯耳瓶器型源自上古青铜器,宋代时开始出现瓷器品种。清代乾隆时期,高宗皇帝好古成癖,贯耳瓶因其端庄古朴的造型而得到乾隆帝的喜爱,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因此烧造了大量釉色相异、器形有别的贯耳瓶供乾隆帝赏玩。此后历代均有烧造。据清宫档案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九江关《呈贡档》中记载: “奴才海福跪进:……均釉双管瓶成对(交佛堂)……” 可知窑变釉贯耳瓶于清档中被称为“均釉双管瓶”,是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时仿钩窑釉色所繁衍出的创新品,颇为皇帝所珍视喜爱,名贵之至。
此瓶为宣统朝贯耳瓶中最具代表性的 类,其口部略外撇,颈部两侧饰贯耳,腹部下垂,两面分饰杏圆凸起,下承圈足。整器造型端庄挺拔、古朴大气。瓶通体施窑变釉,窑变釉色不如清中期那般璀璨,红黑两色交织相融,灿若火焰。瓶底无釉,内心阴刻“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款。胎釉等方面时代特征明显,且保存状态良好,流传至今,殊为不易。
清宣统粉彩龙凤纹捧盒(图59)
圆形,盖与盒大小形制几乎相同,子母口合盖。盒壁圆弧,盒腹圜收,矮直圈足。盒盖顶部微弧。满盒盖面以黄彩为底开光,开光内以红彩描绘龙凤呈祥纹。龙凤在祥云之间追逐宝珠飞舞,四爪腾空,身体扭曲,龙嘴大张,龙须细长,侧首回望,盒盖面绘龙凤赶珠纹,龙为五爪,上下颚下垂,略显老态,典型的晚清衰败形象。器底以矾红彩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书款识。
清宣统醴陵窑粉彩一路连科纹大口瓶(图60)
藏品为大口微撇,短颈,丰肩弧腹向下,近足处微外撇,圈足,足内书“宣统元年湖南瓷业学堂刘志刚制”青花款。器物胎质细腻,釉面莹润,器身绘有路连科纹饰,纹饰为釉上彩与釉中彩结合的作品,绘制精细,颇具立体感,是醴陵窑鼎盛期的代表作。
醴陵窑,与每个著名窑场 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真正大放异彩、深入人心的醴陵窑陶瓷,产生于晚清民国时期的釉下五彩瓷器。1905年,清政府官员,湖南凤凰人熊希龄和清大学士醴陵人文俊铎拟就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醴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改良醴陵瓷业。次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呈文,拔库银 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醴陵瓷器开始由土瓷向精瓷转变。醴陵釉下五彩瓷初创时画师都是具有相当功力的中国画家,线条圆劲老辣,构图简洁洗练,其基本画法是双勾分水或称双勾填彩,纹饰造型简练,结构严谨。
清宣统青花缠技莲纹分体式花觚(图61)
古代五供中的花觚是台案陈列的必备之物。此花觚撇口鼓腹,覆钟式底足,上下分体制作,其体量较大,器型俊美,曲张有度。釉质莹润,青花发色青翠,色彩层次丰富。器表满绘缠枝莲纹,以深浅不 的青花表现出生动的花卉形象。底足内墙落“大清宣统年制”青花横式楷书款,款识规整,造型、纹饰均具有典型的宣统时期风格特征。品相良好,极为难得,为古人台案陈设之良物。
民国邹岭款粉彩青绿山水纹笔筒(图62)
直筒式笔筒,口底相若,玉璧底,底足内以红彩书“洪宪年制”款识,器物胎骨细密,釉质润白,粉彩设色浓淡有致。外璧绘通景山水图,山峦起伏,草木葱茏,随意而生,江水漫漫,山径陡折, 幅瑰丽的山水盛景。作品笔法纤秀,构图深远。所绘青山滴翠、云气飘渺,楼阁半隐半露,气势雄浑,山势险峻,运笔道劲,老松挺拔、远山飘渺,整幅画面富有节奏,造型优美,卓越自然,形象秀丽,而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山水之中山景处,落有“邹岭”墨书款识。
邹岭,名洁,字岩泉,号清淑氏,又号龙岗居土,民国彩瓷名师,江西乐平人,为珠山八友之 汪野亭入室弟子,擅长粉彩青绿山水,有明净雅洁之感,画风传统,颇具汪野亭神韵。山水写意,活泼奔放,颇具感染力,功底深厚。20世纪30年代在景德镇享有盛誉。
民国粉彩花鸟人物金石纹卐字形笔筒(图63)
长14.2、宽14.2、高16.5厘米。器身四面,8个独立版面,横截面为“卐”字形,在四个主画面上分别绘有“林和靖爱鹤”图、 “宋林逋爱梅”图、倚石梅花图及三色菊花图;四个小面上均为金石图案,分别为周彝金文(不识)、汉洗拓片(不识)、唐鱼符(同潭州第 )、汉式隶书(高口,建元年造,伯玉氏),题识分别为“丙辰仲秋,瓃製”“陈瓃”,底部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笔筒造型独特,为目前所见较为复杂 类,其成型工艺较为复杂,系以21块独立版面组合而成,经过组合、修整、施釉、一次烧制、绘画填彩、再经二次烧制始成。由于整器系以多块版面组成,烧造过程中因含水率及伸缩率不同,极易造成版面变形或接缝开裂,所以烧造出成功的器物殊为不易。